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看来,当然要拍老舍先生的《茶馆》了!”李翰祥依然大口大口地吞着由粉丝和紫菜混合成的火锅汤汁,黧黑的脸膛上泛起了兴奋的红晕。他边用帕子拭汗边说道。李翰祥此次应邀前来首都北京以后,除与有关协作拍片的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接触外,也会见了文化部副部长兼电影局副局长丁峤、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两位热情的电影界权威人士在与李翰祥的交谈中,都很赞许李翰祥能将著名艺术大师老舍的名剧《茶馆》搬上银幕的设想。
李翰祥以充满深情的语气说:“我李翰祥是在北京成长的。我对古老的北京无疑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很喜欢老舍和老舍的作品。特别是他所创作的京味小说,我读起来更感到亲切。他笔下的祥子、祁家父子等等,都是我喜欢的人物。因此,在香港这么多年来,我老早就期盼着将老舍等大师的著作拍成气魄宏伟的巨片,留给后人。可是,这种想法在香港是很难行得通的。因为作为商人的电影公司老板对拍摄这种阳春白雪是毫无兴趣的。所以,许多年间我一直像一只被困的大鹏,有翅而难展啊!我也因为艺术上的追求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深深地陷入苦恼之中。我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已经执导的数十部电影,我祈求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在艺术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很好,李翰祥先生,如果没有更合适的题材,你就先把《茶馆》开起来再说!”电影局副局长丁峤这样鼓励李翰祥说。
李翰祥听了丁峤的话也十分高兴,他对拍老舍的《茶馆》更加充满了信心,他说:“我认真地研究了老舍的《茶馆》,我也真正地弄懂了这位已故艺术大师为什么将那么多人物放进一个小小的茶馆里去表现。正如老舍所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避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所以,我通过这次到北京来,才真正认识到老舍先生《茶馆》的真正内涵,这确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伟大作品!坦率地说,我很想将它搬上银幕,拍成一部可以传世的精品!……”
汪洋当时也在座,他当即就拍板定案,说道:“好,有李翰祥先生来执导老舍的名著,一定会是一部出类拔萃的影片。可以由我们北京电影制片厂来负责全部的拍摄经费!”
铜火锅内香气氤氲。
女服务员又进来为李翰祥、苏诚寿两人往桌上摆了佐料,添了香汤。李翰祥想到此次来京已就合作拍片的事达成协议,心里越加高兴。他说:“老舍是一位高产的京味小说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话剧剧作家。来北京后我有机会翻阅了这位多产作家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他生前所创作的几部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和《神拳》。虽然这些剧本都各有特色,真正有内涵的还应该是《茶馆》呀!所以,我很想再到首都剧场去看一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如何?……”
苏诚寿赞许地点点头,说:“李先生,你如果想看,我还可以陪你去看一次的。直到你真正地将老舍的《茶馆》吃透为止!……”
李翰祥大口地吃着鲜嫩的羊肉片。
一辆豪华型小轿车穿过人流熙攘的北京前门大栅栏。李翰祥和苏诚寿等人坐在车里,在李翰祥的眼前,风俗画般地闪现出大栅栏的绚烂街景。历经战火兵燹与百年巨变的大栅栏,依然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风姿风采。古老的瑞蚨祥绸缎庄、六必居酱园、一品斋、聚顺和、步赢斋、长盛魁等老字号,在“文革”过后又恢复了它们从前的旧貌。只是大栅栏建起了许多新式的楼宇,使本来行人极多的大栅栏小街比从前变得更为拥挤了。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地摊、卖时装与鲜货的床子,货主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李翰祥将鼻梁上的一副麦克镜取下来,将头探到窗外去看那已经改变了模样的大栅栏,他连连地叹道:“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在这里是很难选一处街景来拍《茶馆》的!我们总应该将老舍先生在《茶馆》里所描述的北京风俗,在银幕上活灵活现才行。可是,我们已经在北平整整巡视了两天,大街小巷几乎全转了。只是还没有一处理想的外景地!……”
苏诚寿也说:“是嘛,我们既要拍《茶馆》,电影终究与话剧不同。总不能又在摄影棚里再搭上一堂茶馆的布景吧!”
李翰祥说:“在香港时我做梦都能见到古老的大栅栏,我以为它的变化不会太大的。因为这条古老的街道是北京的一个文明景观呀,在我读书的时候,大栅栏比现在还要繁华。正如明代学者张竹坡所著《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里所载,这大栅栏街其实有四条街。前门路西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当然,明代这里还不叫大栅栏,大栅栏的街名是清代乾隆时代才有的!……”
苏诚寿说:“李先生不愧是老北京啊。难怪你一看了人艺演的《茶馆》,就像入了迷一般。你来北京的第二天晚上就去看了人艺所演的话剧《茶馆》,当时你一看就着了迷呀!连陪同你去观看的一些领导同志也被你爱此剧的执著精神感动了!……”
李翰祥眼望着已经日新月异的北京大栅栏,他的脑际里又浮现出首都剧场那宽大的舞台。紫红色的帷幕徐徐地拉开了,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十分熟悉的场景——北京晚清时代的破陋茶馆的写意式布景。就在这绘制出的茶馆——裕泰大茶馆的布景上,李翰祥很快就找到了他少年时所熟捻的灶台、柜台以及作为道具的桌椅等物。李翰祥对这一切都感到非常亲切,三十年来在香港这个“东方明珠”,看惯了高耸云端的摩天大厦的他,早就想有一天归来再看一看那些儿时所司空见惯的旧古董。今夜总算如愿了!当大帷幕拉开不久,文坛大师老舍笔下那些性格各异的晚清人物,便一个个穿着马褂长袍之类的服饰,鱼贯地粉墨登场了。王利发、唐铁嘴、刘麻子、松二爷、黄胖子、唐顺子、康顺子、大傻杨、宋恩子、庞太监、秦仲义、常四爷等便一一亮相。这些剧中人的扮演者也均为李翰祥所熟知:于是之、郑榕、童超、蓝天野、胡宗温、英若诚等。舞台上堪称群星灿烂。
老舍先生所写下的不朽之作,在这些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通力合作下,使《茶馆》熠熠生辉!
王利发:说话请留点神!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来!
松二爷: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做老娘们事!
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
刘麻子:您二位真早班儿!您试试这个,刚装来的,地道英国造,又
细又纯!
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
小事!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您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您。
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
刘麻子:卖到窑子去,也许多拿一两八钱的,可是您又不肯!
康六: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刘麻子: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掌声雷动。舞台下攒动的人群都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所倾倒,包括李翰祥和苏诚寿在内的香港艺术界人士,也不能不为老舍笔下的人物所打动心扉!
李翰祥依稀记得,那天夜里看完老舍的《茶馆》时,已是夜色深沉,但是他仍然沉浸在剧情之中。老舍的《茶馆》虽然仅仅写了三幕三场,可是这位已故大师却将北京几个朝代的历史人物,接连推上了舞台,使李翰祥在狭窄的舞台上窥见了一个偌大的世界。北京人的沧桑巨变展现于眼前。
李翰祥余兴未尽地来到首都剧场的后台,与于是之、郑榕、英若诚、蓝天野、胡宗温等人艺的著名演员,就将《茶馆》这个精品如何搬上银幕一事,在灯下进行了热烈的座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