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月21日 从诗可以怨 看钱钟书 刘扬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豪斯门、弗洛伊德、歌德、雪莱等等,这些都是在西方响当当的名震文学史的大人物。他对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作品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这就表现了他兼通中西的情况,那么你读了这一段文字以后,你对钱钟书文学批评的水平只有赞叹的份,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引用这么多的东西来进行评论。这是一个特点。

    另外一个特点,钱先生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熟读中国古代的典籍,广泛地阅读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光是《全唐诗》,他就读过五遍,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同时他又不是单单地沉溺在古典文学里边,他对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批评也非常感兴趣,研究古典文学有一个重要的目标,一个目的,就是要总结古代的文学创作的经验,来为当代的创作提供借鉴。其实钱先生谈《诗可以怨》这个题目,他的目的我想也是为当代的诗歌创作、当代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提供经验。他自己也是一个作家,大家知道,他的《围城》,那是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硕果。还有他的《人。兽。鬼》等等这些短篇小说集他都有。所以他作为一个创作家兼批评家兼研究家,他为什么要打通古今呢?就是要古代的东西来为当代服务,那么所以他的研究文章,批评文章里边,他就致力于把古今来进行打通。

    他在《诗可以怨》里边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的原则,就是说不管是抒情文学作品,还是叙事文学作品,其实贵在一个“真”字。意思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书写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诗可以怨”这样一个现象,从先秦出现以来,历代的诗人都把它作为一个创作的套版,其中真真假假都有,有的人是写自己真有穷愁的感情,真有对现实怨愤的情绪,写的是真的。但是也有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说装假,无病呻吟,这种现象也不少。那么钱先生在这篇演讲里边就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原则,要真。他在这一段文字里边,他连续地举了四个例子,也就是讲了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他说北宋的一个著名的诗人,叫秦观,他是个诗人也是个词人,你可以看到他满纸都是愁,他的诗他的词,都是喜欢写忧愁忧伤的感情的。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著名的大才子,他的遭遇在后期确实是不大好,曾经被贬官、被流放,最后死在广西了。所以他的有些诗歌有些词写穷愁痛苦的情绪那是真的,但有很多是假的,别人不知道。他的朋友也就是同样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就这么取笑他。钱先生就引了张耒取笑秦观的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我看好多好的文章都是出于穷愁潦倒的文人之手。所以后来写文章的人都喜欢写一些描绘穷愁潦倒状态的东西。但是你秦观,我和你是朋友,我就知道,你本来没有什么忧愁,你却写了这么多忧愁感伤的作品,你是不是学那些并不穷困却硬要写自己如何穷困的人?把秦观问得哑口无言,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他是引用了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大家知道辛稼轩,写的一首《丑奴儿》的词,钱先生引了,这首词是这样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钱先生引了这首词以后呢,做了个解说,他说辛弃疾的这个词,他写了装假、装病、装愁的这种现象,但他本身不是装假,而是说明了两个问题。他说这个词的上半阕是正好用来说明什么叫无病呻吟,什么叫不愤而作。就是说这个少年的词人他本来就没有什么愁,但是为了写一首新的作品呢,就假装愁,就“为赋新词强说愁”。下半阕刚好说明了这么一种情况,就是说缄默,闭口不说话。哪种情况下闭口不说话呢?就是不管说不出来,还是不说出来,那么都意味和暗示着已经非常痛苦,非常非常悲愤了,这种情况下,反而就不说了。

    第三个故事,陆游,大家知道的,宋代的大诗人。还没有人说过陆游装假,陆游无病呻吟,但是陆游自己揭露自己,陆游写过一首诗叫《后春愁曲》。他在这首诗里边自己承认,他说“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他的朋友另外一个大诗人叫范成大就取笑他,说他“闭门自造愁”,就是本来没有愁,关起门来自己造出愁来写出诗。那么这三个例子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的例子。第四个例子最精彩,但是偏偏是一个不出名的一个诗人的故事。钱先生很渊博了,直到现在我没有查到这个故事的来源。钱先生有很多笔记本,读了书就抄在上边,然后做演讲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就引上去。这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故事,但是最能说明问题,他说有个诗人叫李廷彦,他因为不出名就非常想出名,就写了一首一百韵的五言长篇的排律,呈送给他的上司请教。他的上司说我这个下属很有才气,一写就是一百韵。一百韵就是两百句,两百句的排律那是很长的,就很认真地读,读到其中的有一联,叫做“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读到这儿上司很感动了,一下站起来,深表同情,哎呀,想不到你的遭遇这么惨,哥哥和弟弟都死了,那赶快去吊丧,我都要去。他吓坏了,他赶快站起来给他的上司打躬作揖,他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我是做假的,实在是没有这回事,我哥哥也还健在,弟弟也没死,我只是贪图对对子对得工整,对得亲切,才这么写的。上司就很失望了,我还以为你写的是真的。那么这个故事就可见有的人,为文造情,就来假的,这个故事传出去以后在当时就成为一个笑柄,有人还续了两句来挖苦这个李廷彦,“只求诗对好,不怕两重丧”。哥哥也死,弟弟也死,两重丧。那么钱钟书引了这个故事以后,大发了一通感慨,具体他怎么发感慨,大家去看《七缀集》里边这篇文章就知道,就是借此来抨击了诗歌创作中的无忧而为忧者之词的现象。所以钱先生他坚持了这么一个原则,提出了这个原则,就是说虽然古今中外的诗歌,是以书写忧愁的感情的作品为最好,为最工。但是我们总不能为了写出好作品来而去假造感情。写真实和虚构和艺术想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为了写真实就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驰骋诗人想像的翅膀呢?在这个问题上钱先生有很明确的原则,有很通达的看法。记得六十年代的时候呢,我们文学研究所有过这么一件事,就是山西永济县,在黄河边上不远的地方,有个著名的名胜,就是唐朝时候的鹳雀楼,唐朝诗人王之涣,写了一首名篇《登鹳雀楼》,这首诗三岁小孩都能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十个字,关千古登临者之口,以后登鹳雀楼的人写出来的诗没有一个人写得有这么好的。就是这么一首诗,遭到了永济县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质疑,他写信到文学研究所来,问我们文学研究所的唐诗研究专家,我就是鹳雀楼这儿的人。我的学校就在鹳雀楼旁边,但是我对王之涣这首诗我一直读不懂。我怀疑他是在做假,为什么呢?他说从这个鹳雀楼向西边望,西边根本就没有山,东边才有。但是王之涣为什么说“白日依山尽”,“尽”就是太阳从西边落下去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写?结果这个信拿来在我们所里传开了,大家要解释一下好给他回信,结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很勉强的解释。他说西边没有东边有,这不是写的日落,是写日出,这就更勉强了。日出怎么“尽”啊,“尽”就是落下去了,连光线都没有了。说不服大家,只好说那只有钱先生能解答这个问题,问他,钱先生一看马上说,哎呀,这好解释呀!钱先生说诗人眼前无山,不等于他心中无山,他可以驰骋想像嘛。就像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山西离海那么远,谁看见黄河入海了,但是钱先生说诗人可以想像,黄河就流进我想像中的那个东海了。所以可见,钱先生所谓主张写真实,他是有原则的,他指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和你内心的感情的那种真实性,而不是排斥艺术想像、艺术虚构。你拿他那个小说《围城》你也可以来解释这个问题,《围城》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些人,但是它本质上是真实的。你读了《围城》以后,尤其是三四十年代,在那些地方生活过的人,在中国那个环境生活过的人,你读了你就知道,确实这就是我们生活环境里边的人。不管方鸿渐也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