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学]康震品李白 作者:康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诗人的情绪是高昂的,自信的,因为他认定这一次的选择是正确无误的,是一定能够成功的。现在我们暂且停顿片刻,回顾一下李白自天宝三年以来漫游的历程。我们注意到,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今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显然,这些区域要么是接近朝廷政治、经济中心的地区,要么是文化繁荣、人文荟萃的地区。这说明李白的漫游还是具有相当明确的政治目的的,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游逛。他无时无刻不希望能够东山再起,获得进仕朝廷的机会。
  李白在长安的政治活动的确失败了,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似乎又给他提供了一个参与政治的机会。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机会再赴长安,但是永王李的邀请让他再一次看到了政治生命的前途,这次机会距离他上次离开长安整整十二年,他等待的时间还不算长,年龄也还不算大,他还能拿动刀枪,这正是他欣然参加永王李军队的动机所在。
  于是,李白的思想又一次活跃起来,他自比诸葛亮、谢安,从军东行。入幕后,永王军中救国杀敌的气氛感染着他,他表现出雄健的激昂情绪,似乎从此就要展开辉煌的政治人生了!李白充满激情地抒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十一首诗最能表达他入幕之后的心情和对时局的看法,表现了李白平定内乱、建功立业的豪迈进取精神,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乐观情绪: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其一)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其二)
  李白对当时的形势相当乐观,他认为只要永王一出征,长江流域的政治军事局面就会趋于稳定,诗人自比可使王朝东山再起的谢安,表现了他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谈笑”之间表现出诗人成竹在胸的气魄。李白对永王李军队的命运以及当时政治局面的把握虽然不切实际,以策士自任的做法也过于盲目自负,但诗中勇赴国难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这也反映了诗人此时最真实的心态。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痛心裂腑的重大失足(3)new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其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鹊楼。
  (其四)
  其三、其四继续描写永王东征的形势。李白坚信收复两京轻而易举。此时永王的军队已达到今江苏境内,诗人的心里真是一派明媚的春色。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五)
  “二帝”指玄宗与肃宗,此时太子李亨已在灵武即皇帝位。长安洛阳尚未收复,所以说“二帝巡游”未归。在诗人看来,既然玄宗任命永王驻守山南、江南诸道节度使,自己进入永王幕府,也就是在效忠玄宗、肃宗。李白将收复河南、河北失地的希望寄托于永王军队,作为这支军队中的幕僚,内心自然非常骄傲和自豪。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六)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其七)
  这两首诗告诉我们,永王的军队到达镇江,也许是想利用运河输送粮草,也许将要跨海北征,直取幽燕。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其八)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九)
  诗人将永王比做西晋将军王,还将他比做唐太宗,说李的功业将要超越秦皇汉武。对于远在灵武即位的李亨来说,这其中似乎有一种大不敬的意味。其实这反映了时人对战局的一种看法:如果北方失地难以收复,甚至不得不南渡长江,那么南唐与东唐的建立就会成为现实。既然李亨能够在灵武宣布继承皇帝大统,为什么李就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呢?李白的这个比喻其实并无不敬之意,只不过是在极力地恭维、称颂李,也许由于文学浪漫色彩过于浓厚,在封建正统士大夫看来的确是有点儿大不敬的味道。但是话说回来了,值此乱之际,谁又能断定李没有可能成就帝王之业呢?李白的这两句诗,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在人们内心的一段投影。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其十一)
  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收复长安的决心。“试借君王玉手鞭”一语含蓄而又豪迈地表现出自己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行为方式。“试借”说明诗人并非贪图权贵,而只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他自信只要拥有了军权,就可以在谈笑之间指挥战斗并夺取胜利。这首描写战争的诗未见刀光剑影,未见战争拼杀,未见狼烟四起,只是一根“玉鞭”、一席“琼筵”就将残酷的战争在一派浪漫诗语中“灰飞烟灭”了,将李白的诗人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这十一首诗不但记录了永王军队行进的基本路线,也最能表达李白入幕之后的心情和对时局的看法,表现了李白平定内乱、建功立业的豪迈进取精神,在潇洒的气度中表现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当然,这一时期李白还写了很多关于在军队中喝酒、看歌舞等题材的作品,如《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等。
  看起来,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李白来说,能够进入永王的军队,担负伟大的使命,意味着就要实现自己伟大的政治理想了。然而,我们的诗人确实太浪漫了,“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以及功成身退的理想都只不过是诗人一相情愿的幻想罢了。李白在永王的军队里刚刚待了两个月,他的命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永王的军队正遭遇着灭顶之灾,李白却浑然不知,他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政治才华就被捕入狱了。永王李的幕府生活给李白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悲剧的句号。 
  完
  手机txt小说下载网…阿巴达 提供下载 
    小说排行榜:/top。aspx;最新更新小说:/news。asp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