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第五段,用现在的话来说有求必应,有愿必成。这是世间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中国或者是外国,可以说没有一个众生没有这样的希求。人人都有愿求,几个人在一生当中能满自己的心愿?毕竟是求愿的人很多,真正满愿的人是非常非常的希有。世间人有求,这个愿实现,绝大多数还是他命中所有。他求财,他命里确实有财,时节因缘成熟他发财;命里面有地位,到时候因缘成熟,他也得到了高官,可见得都是命里有的。这个地方所讲的希求,是你命里头没有,命里没有你求到,那才叫有求必应,命里有的不算,是命里没有的。没有,要求得是很难,不容易,这是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加持实在讲还是属于增上缘,真正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自己依照佛的教诲,认真努力的修学,现前修现前就得感应;这不是宿世,宿世你命里没有,现前造的。这里头因果关系,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会怀疑,也不会去怪菩萨为什么保佑他,不保佑我?他照做,我没有照做,明白这个道理就行,真的是有求必应。

    前面说能求的人,所求的事,经上讲得很清楚,特别说“若未来世”,这一段每一节里面都是讲未来世,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就包括在未来世里面。条件,这个人,求愿人的条件,一定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是关键的字样;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依照这个方法求,未必得感应,所以这个字是关键的字样。我过去讲《地藏经》,有听众曾经问过我,为什么他依照这个经典修学,也很恳切、也很诚心,所求得不到?所以他怀疑经上讲不见得可靠。来问我,我就点这个字,我说:这个字你有没有做到?他一想明白了。因为这个经是大乘经,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求的是小愿,你有小善就行,你要是大愿的话,那你一定要大善。善的标准在三福,你想求人天的胜事,殊胜的果报,人天当中殊胜的果报,你人天善要去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没有?如果你果然做到,你是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求世间殊胜的福报你能求得到。你求出世间殊胜果报,你未必能求到,为什么?那个善还要加强。

    所以你希求二乘果报,那你一定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听起来好像不难懂,其实不容易,很不好懂。什么叫三皈?现在很多人把这个看轻,看得太简单、太容易;找个法师,佛像面前,念几句偈,就以为是皈依,哪有那么便宜事情?皈是真正回头,依是真实的依靠。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头,真正依自性觉;皈依法是从邪知邪见,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头,依正知正见;皈依僧是从一切染污回头,依清净心,这谈何容易?这是出世间的善法;三福第一条是世间善法,第二条是出世间善法。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受三皈众戒,古人讲得没错‘有名无实’,自己一定要清楚。现在出家人受比丘戒以比丘自居,蕅益大师说这是妄语,你没有得比丘戒,你自己以为是比丘,这个过失很重。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五个比丘传,当然最好是能够十个人,十个人找不到,五个人;五个真正比丘才能传比丘戒。

    南宋之后中国没有比丘,可是戒照传,我们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这是名字传授,没有实质。为什么要这个形式?我们读诵戒经,避免别人毁谤,戒经上说没有受过戒的人不可以看,我们受形式戒去读戒经。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真正能够做到一条,明了一条做到一条,你这条戒受了,不在形式。你就是在登坛受了戒,你没有做到,你没有受,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的身分。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受了比丘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他持沙弥戒。因为沙弥戒,没有比丘,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可以发誓来求受,菩萨戒也是如此,所以菩萨戒跟沙弥戒,在家居士是可以得到,因为不需要真实比丘。比丘、比丘尼戒要真实比丘,没有真正比丘,决定不得戒律。所以蕅益大师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这是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他老人家称沙弥,他的徒弟就不敢称沙弥,成时法师,蕅益大师的著作,成时法师把它整理、刻版流传下来,这个功德很大;没有成时,蕅益大师的著作就没有人传下来。他的弟子自称菩萨戒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我们今天称居士,成时法师多谦虚,我是出家的居士,你们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居士,这是名副其实的身分,正确的理念。在晚近弘一法师对于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自己也自称出家优婆塞。这是我们一定要懂,要晓得自己的身分,不至于做错事情。

    可是出家优婆塞能不能学菩萨?能学,菩萨出家优婆塞,当然可以学菩萨。菩萨的善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真正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还会伤害一个众生吗?你要帮助他都来不及,你怎么可以伤害他?如果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众生不满意他、嫌弃他,以嗔恨心对待他,你菩提心就没有;如果对于一个众生你爱他,感情在其中,你菩提心也没有。菩提心是大慈大悲,清净、平等、觉,从清净平等觉里生的大慈悲心,这是菩提心,你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所以接著要修断烦恼、断习气,‘烦恼无尽誓愿断’;成就自己的学问智慧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后面三愿是完成第一愿,你成佛干什么?你断烦恼为什么?你学法门为什么?成佛道为什么?为度一切众生,不为自己。如果说断烦恼为自己,学法门也为自己,小乘,权教菩萨,我法二执还没有断尽,当然比我们凡夫是淡薄太多,依旧不干净,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所以此地‘善’是个关键的字眼,我们有没有做到善?我们是不是经典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先把能求的人说出来。

    底下讲所求的事。所求的事很广很多,你所求的没有一样不满愿。注解也注得好,我们在此念一念,‘愿念在内’,你有愿,有求的念头,这在内;‘事相据外’,你所求的事在外。‘约世出世间,则有百千万亿’,你所希求的事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或求现生果遂’,或者是求你这一生当中,你的愿望都能称心如意,遂就是称心如意的意思。‘或期他世从心’,或者希望来生,你所希求不是这一生,来生得殊胜的果报。下面法师引‘《十轮经》云’,《地藏十轮经》,‘此善男子,随所在处,若诸有情,或为多闻’,这举几个例子,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有很好的缘分听闻佛法。或者是‘净信、净戒、净虑’,净虑是禅定,‘神通、般若、解脱、妙色声香味触、利养、名闻、功德华果、树林,床敷、舍宅等,是也’,这举几个例子,世出世间一般人想希求的,你求愿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底下教给我们求的方法:

    【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这段话实在就是《行愿品》里面‘如教修行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句。你只要真正能做到如教修行供养,你所求的愿没有不满,你都能够得到。所以这一句它的意思一定要了解很清楚、很透彻,“归依供养”这四个字是最重要。‘归’是回头,从我们一切错误、一切过失真正回头,回头就是忏悔。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他告诉我,他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当你有求的时候不应,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是你自己有业障,只要你把业障忏除,感应就现前。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怎样忏除?他给我说了四个字‘后不再造’,我明白了。真正善知识不讲假话,也不拐弯抹角说一大堆,简单扼要。我们佛门忏悔很多仪规,不需要;你知道你错了,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真忏悔。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导我跟一般法师大德不一样,使我们听了之后合情合理合法,不能不佩服。

    所以我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犯过失,那就是觉悟;知就是觉,你觉悟了。能把过失改过来,这是修行,这忏悔。所以佛家讲修行,忏悔两个字统统包括,就是不再犯同样的过失。儒家讲不二过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过失只可以有一次,不能有第二次,第一次是你无知,第二次晓得觉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