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点福报,是这一生当中修布施得来的,与过去生中不相干。我们现在是明了佛法,懂得一点因果,我这个人过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有一点智慧,所以老师说什么我一听就懂,这一生是非常艰苦,我们过这些苦日子,你们连作梦都想不到。

    昨天在居士林,永师来跟我说,他到大陆上看,看到印光法师那个房间—关房,晚上没有灯,看书、写字桌子靠著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动。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照明的设备,还嫌弃,现在人物质享受的福报太大了。我告诉他我们小时候念书,念中学的时候在贵州,抗战期间,晚上上自修点的是油灯,一根灯草,那个光比蜡烛小多了。一支蜡烛如果用油灯来点,差不多要五根灯心,点燃那个光度才等于一支蜡烛;一根灯草,我们那时点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蜡烛的五分之一,我们就那样读书,你们想不到。现在人有福不肯读书,我们那个时候穷到那样还喜欢读书。后面也是《大智度论》里一首偈子,我们把它念念,就是注解的末后一行,‘《大论》云。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讲的真话。佛教菩萨生活,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生活,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得清凉、就得自在,就开智慧。人不肯布施,心眼很小,念念为自利,这个人怎么可能开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也不是为求利,也不是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没有;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全面的教学、全面的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我们接著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这段: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著听不见,以前窗户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我们不知道奉事师长,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他就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这个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他是引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