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赫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砂石、硫黄、石蜡以及盛着45升汽油的橡皮槽等绝缘体介质做实验,都 

产生了位移电流,并对感应平衡器的平衡状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此时,已是1887年的10月了。长期实验的劳累被成功的喜悦一扫而光, 

赫兹清楚,自己已成功地解答了柏林科学院的竞赛题;不仅如此,实验的成 

功,将有助于确立真正科学的电磁学理论:即法拉第—麦克斯韦理论。赫兹 

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他的实验成果写入《论绝缘体中电扰动产生的电磁效应》 

一文中,并于11月5日将此文寄给了赫尔姆霍茨,请他提交柏林科学院。 

     11月8日,赫兹收到了来自柏林的一张明信片:“手稿已收到。好!! 

星期四我将手稿交付排印。海尔曼·冯·赫尔姆霍茨。” 

     这年年底,赫兹在柏林科学院的院会上向人们宣布:他成功地解决了 

1879年设立的竞赛题,并证明了麦克斯韦位移电流预言的正确性。此外,他 

还发现,传播在磁源以外空间的电磁场,实际上就是麦克斯韦早就预言的电 

磁波。 



                           七、电磁理论的确立 



     攻克了柏林科学院的竞赛题,赫兹自然十分高兴,因为这对于法拉第— 

麦克斯韦电理论的确立非常重要。但深刻领会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赫兹同 

时也意识到,只是证明位移电流的存在对这一理论的确立来说远远不够,还 

必须证明空气中或真空中同样存在极化和位移电流,因为这才是麦克斯韦理 

论的宗旨和特殊意义之所在,是这一理论不可缺少的前提。前文已述,柏林 


… Page 13…

科学院1879年的竞赛题原本包括三个假设,其中第三个假设便是空气中或真 

空中同样存在着极化和位移电流,但由于赫尔姆霍茨认为这个假设证明起来 

太难,因而删掉了;即便如此,前两个假设也是在7年之后才被攻克。现在, 

赫兹决定向第三个假设发起“冲锋,”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正是赫兹作为 

一个科学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品质。 

     诚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 

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赫兹选 

择这一难题作为攻关目标,自然不会企望能一蹴而就,他为遭受挫折和失败 

作好了精神准备;同时,他不是有勇无谋的赳赳武夫,凭着科学家的缜密思 

维,他审慎地思考着实验的最佳途径,以尽量少走弯路。 

     早在1845年,法拉第就提出了光、电同一的假设,麦克斯韦于1862年 

从理论上论证了光与电的同一性,并得出了“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 

速”的划时代的理论,但验证这一理论的实验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赫兹认为,柏林科学院竞赛题的第三个假设,即空气中或真空中存在极化和 

位移电流,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不可缺少的前提,电磁波与光波的同一性 

是这一理论的必然结果,既然证明前提或原因(即第三个假设)从而推导出 

结果很困难,那何不先证明结果从而来推导出前提或原因呢?我们且用一个 

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赫兹的这一思路。好比麦克斯韦的理论讲的是下 

雨的过程,下雨是这一理论的结果,而其前提是空中有带雨的云层;要盲人 

证明空中有带雨的云层很困难,但如果证明现在正在下雨,那空中有带雨的 

云层这一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因此,赫兹决定从证明电磁波与光波的同 

一性入手,确立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从而证明第三条假设。要证明电磁 

波就是光波,首先得确定电磁波的速度是否像麦克斯韦所预言的那样等于光 

速。 

     此时,人们已经得知光的速度每秒钟约为30万公里,但测量电磁波速的 

工作还没有正确的结果,甚至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随着有线电报在 19 

世纪30年代的兴起,科学家们就开始考虑电流的速度问题。1834年,惠斯 

通曾用旋转镜面法来测量电流的速度。他在一根几公里长的导线上每隔半公 

里截出一个火花隙,在导线的两端加上高压电源,结果各火花隙相继产生电 

火花;然后他用旋转镜测出相邻的两个火花隙产生火花的时间差,以此算出 

电流的速度是每秒46万多公里,比光速还要大。十几年后,菲索按照同样的 

原理,利用旋转齿轮的方法测得电流的速度为每秒钟18万公里,比光速又小 

得多。后来又有许多人作过这方面的努力,但从未得到过统一的结果,因此 

开耳芬断定,导线中的电流不可能有确定的速度。 

     但科学家们并未就此停止努力。法拉第在1857年至1858年间曾进行过 

一次测量电磁力在电磁场中传播速度的实验,实际上是测量电磁波的速度, 

只是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他在一间很大的房子里平行放置了三个线圈,中 

间是施感线圈。两边的是感应线圈与一个电流计相连,连接方式要保证从两 

个线圈中流出来的感应电流以相反的方向流过电流计。法拉第认为,如果两 

个感应线圈尺寸相同,并与施感线圈的距离相等,那么它们产生的感生电流 

的大小就会相等,这两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感生电流在流过电流计时, 

就不会使其指针偏离;但如果两个感应线圈与施感线圈的距离不相等,那么 

电磁波到达两个感应线圈的时间就会有先后之分,电流计的指针就应当先偏 

向近的一边后偏向远的一边。他认为可以根据线圈的距离差和电流计偏转的 


… Page 14…

时间差算出电磁波的速度。法拉第的这一实验原理是正确的,但他显然对电 

磁波速度的数量级尚未有正确的概念,结果在实验时他并未看到期望的结 

果,不管怎么挪动线圈,电流计的指针始终未动,后来他又在一块较大的场 

地中进行这个实验,仍没取得成功。赫尔姆霍茨在这方面也有一次失败的尝 

试,他得到的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钟60多公里,比光速低得太多了。 

     前人失败的教训,可以让赫兹少走一些弯路,也可以给他一些启发。对 

赫兹的思路产生有益启迪的是前人的驻波理论与实验。美国物理学家亨利是 

最早认识到电流是一种波动形式的科学家,他在1837年就提出载流导线的表 

面存在着一种电流波,并预言,如果在一根导线的正中部输入电流,电流波 

将从导线的两个端面反射回来,在导线中形成驻波。1870年,物理学家贝佐 

尔德根据亨利的预言做了一个电流驻波实验,并测出电流波长为15厘米。赫 

兹决定不去直接测量电磁波的速度,而是用驻波的方法先测出一个驻波波节 

的间距即半个波长,然后再根据开耳芬的振荡频率公式计算出电磁驻波的频 

率,由此算出电磁波速。 

     有了正确的思路,赫兹开始为实验准备器材,同时还要寻找适合的实验 

场所。研究所的房子太小,唯一合适的房间是一间大教室,为此,他只好利 

用几个小时的课间休息时间来做实验。先和机械师一起把教室改装成实验 

室,然后进行几个小时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再把教室恢复原样。为了减少干 

扰,他们必须清除一切可以搬走的金属物品,包括煤气管和枝型灯架。他在 

教室的一面墙上钉上一块高4米宽2米的锌皮,用来反射电磁波,以形成驻 

波。为了测量和检查这条驻波,他使用了一个检验器,实际上相当于感应丝 

圈,形状与感应平衡器中的谐振器大体相同。他用直线型振荡器作为波源, 

放在离锌皮13米远的地方;把检验器装在小车上,使它能随小车沿驻波方向 

前后移动。检验器在各种位置上对电磁驻波有不同的反应,处于波节处不会 

产生火花,然后由弱渐强,处于波腹处产生最强的火花。赫兹根据这个反应 

测量出了两个波节之间的长度为4.8米,此为半个波长。然后他根据麦克斯 

                                                                      -8 

韦的电磁波速等于光速的假说,算出该电磁波振动周期为 1.55×10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