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真实的自我,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的真我。此处六祖对惠明的指授,只是在教他直接证取无住六尘缘影的真心,这就是见自本性,顿教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往昔达摩祖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海禅师说:「万缘具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六根对境永无妄想起动,就是无念。黄檗禅师说:「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修心诀》云:「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虽登佛地,绝无佛地想。上来诸师种种开示,都是指引我们悟入心性的秘诀。只要善於用心,不怕不能悟入。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惠明悟了以后,再问道:「从上代祖师以来,所传授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其他密意吗?」六祖说:「对你说,就不是密意。你若依无住清净心返照,密意就在你面前。」惠明说:「惠明虽然是在黄梅五祖会中,实未曾省悟到自己本来面目。今日承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行者就是我惠明的师父。」六祖说:「你如果这样,我和你同师黄梅五祖,好好的自己护持吧!」惠明又问:「惠明今后要向什么地方去?」六祖指示他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惠明於是礼辞六祖。
  在这一段谈话中,惠明问:「祖祖相传,还有密意否?」六祖直指,「返照自性,密在汝边」。此密非是秘密,而是深秘,唯返观者才能亲自见得,否则说亦不懂,因为此事非思议所及也。亲证得后,必须善自护持,像六祖一样,等待机缘成熟,利乐人天,普度众生。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
  惠明回到山林之下,遇到追逐六祖的那些同伴,他告诉大众说:「这一条路我已经走过,没有见到惠能的踪迹,我们还是向别的方向赶快去追吧!」大众听了以后,都以为然。惠明於是独自前往庐山布水台,经三年,终於在袁州蒙山定居,弘化一方。
  【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於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六祖后来到了曲江曹溪,又被恶人追寻到了。於是,就在四会县处,避难於猎人队里隐藏,这样经过十五年。在此期间,他也常为猎人们随机说法。猎人常叫六祖看守围捕禽兽的网,而六祖每当看到禽兽落入网中,就将它们统统放生。每当吃饭时,六祖总是将蔬菜寄煮在猎人肉锅之中。有人就问他何必如此,六祖说:「但吃肉边菜。」
  六祖在得法之后,遭遇难以想像的困境,经历十五年长时间隐藏流浪,善自护念,防人加害,等待时节机缘成熟,弘法利生,大振宗风,影响千余年,不负佛祖的期望,真正是为后世佛弟子们最好的榜样。此十余年的确是六祖真参密印的时代,正如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将般若波罗蜜圆融应用於日用平常事理,的确是证得性相一如、平等不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效法的。
  佛家修行,乃指修正行为。修正的标准也因修学程度而有不同,其最初入门标准就是戒律。戒律乃行持的规范,也是基本的标准。戒律中严持不杀生,许食三净肉。唯有中国佛教提倡不食众生肉,目的是培养大慈悲心,是真正懂得卫生、卫性(保卫善良的性情)、卫心(慈悲心)的养生之道。六祖因环境不许可,吃肉边菜实在是不得已之事。下面一段是讲六祖大师的弘护因缘。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七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07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於是执弟子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印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有一天,六祖暗自思惟:时机成熟,应当弘法了,不可以老是隐迹潜居。於是就离开四会的猎人队,到达广州的法性寺,正好遇到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当时有风吹动悬幡,有一位出家人说,这是风动;另一个出家人说,这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惠能走上前面,向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大众听了此话,都非常惊异!印宗法师将惠能迎请到座中上席,向惠能求教佛法深奥的义理。见惠能言词简单、义理确当,并不像是从文字中来。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久闻黄梅五祖的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吗?」惠能说:「不敢。」印宗法师於是执弟子礼,宣布这桩事情,请惠能将祖祖相传的衣钵拿出来给大众看。印宗法师又问道:「黄梅五祖付嘱衣法时,是如何指示传授?」惠能说:「指授是没有的,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说:「为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在这一节中,印宗法师之於六祖就像鲍叔牙之於管仲,因缘际会,成就一番非常事业。初见面的问对中,就将佛法宗旨托出:唯论见性。《禅宗血脉论》云:「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纵然是念佛诵经、持斋持戒,只不过是修世间有漏福报而已,於成佛作祖无益处。黄檗禅师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本觉真性,就是佛性,悟时称作般若智慧,修持称为楞严大定。宗密大师说:「若顿悟自心(六根之性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圆满智慧,本来自己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理体於日用平常中修正心行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如果能念念修学,历事炼心,自然渐渐就证得百千三昧,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不住一切缘境所显的清净心就是。达摩这一派所传的,就是这样的禅。由此可知,顿悟自心,就是见性,就是六祖所传的禅定;并不是见性之外,别有能修所得的禅定。
  「解脱」,是解除迷惑造业的系缚,脱离三界六道的苦果。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曰:云何得作佛去?师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这与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同样意思。由此可知,自心是佛,自心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无染著,自性本来解脱,并不是见性之外,别有一个能修、能证的解脱。
  六祖说:「佛法是不二之法。」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就是不二法门。见性就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就是见性,这是三而一,一而三,即三即一,即一即三,是谓之不二之法。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欲修何法,即得解脱?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顿者,顿除妄念,放得下;悟者,悟无所得,看得破。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