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功夫影帝李小龙 作者:祝春亭_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小龙电影的意义还在于:他使国语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使世界影都好莱坞出现新的类型电影——中国的功夫片。

  好莱坞华裔影星陈冲曾抱怨说:好莱坞及美国电影观众对华裔演员的印象,仍停留在李小龙阶段。

  这既是华裔演员的悲哀,又是李小龙的骄傲!

  功夫与电影是李小龙生命的两大支柱。自李小龙赴美以来,最先是他在武道上的成功,才会有他在电影上的成功。他在电影上的成功,又促使他的武道更广泛地在世界传播,蜚声世界。

  我们仍不敢说,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第一人。但我们却可以定论: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第一名人。他是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功夫大师,他是中国功夫在世界范围内的传人。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首先是李小龙功夫热。

  因此,自70年代起,许多外文字典词典都出现了一个新词:Kung Fu(功夫的音译)。

  鉴于李小龙在武术上的精深造诣与卓越贡献,世界武术组织把他评为世界著名七大武术家之一。

  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倡仪把每年的10月27日(李小龙的生日)定为“功夫节”。

  从1974年起,在美国举行的超级武术比赛,赛前均要作默祷,以表对这位中国功夫大师的敬意。

  李小龙在《精武门》中痛打日本武师,但日本观众并没有为之而反感,富士山供奉着一尊李小龙塑像,人们尊他为“武之圣者”。

  在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出版过多种关于李小龙生平和功夫的书籍,以及纪念性的杂志与特辑。“李小龙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美国的大学,还被学者作为取得博士学位的论文专题。

  李小龙至今仍被人们称为“功夫大使”,他使中国功夫超越了民族与国界,成为国际交流的特殊语言。他的功夫电影与功夫书籍仍在世界各地传播,成为沟通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桥梁。

  盖棺定论,且经过二十余年的检验,大概可对他的截拳道作一些结论性的探讨。

  李小龙对武术的卓越贡献,或许不在于他战胜过多少武术高手,而在于他创立了一种新的武术门派:截拳道。但是,李小龙战胜众多武术高手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使他出名,又是对他的截拳道的有效检验。

  截拳道已得到世界武术界的承认,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墓碑刻有这样的碑文:李振藩(李小龙原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截拳道的创始人

  李小龙走得太匆忙,末留下任何遗嘱。碑铭,是莲达根据李小龙生前的愿望而立的。人们均认为:碑铭符合并高度概括了李小龙的一生,挈领出他武道的旨蕴和精华一—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截拳道是现代最具创新精神和开拓意义的武道。

  截拳道大胆否定传统武学流于形式、围于招式、循规蹈矩等弊端。

  截拳道是一种重实战、轻表演,重攻击、轻防御的武道。

  截拳道是哲学化的武道。或是武道哲学。

  截拳道不是招术,而是战术;不是教材,而是教义。因此,作为截拳道的门徒,不可刻意地学,机械地用;而是要心领神悟,灵活运用。注意:

  截拳道无任何形式,又可有任何形式;无派无别,又可是任何派别。

  对截拳道的研究,不可仅仅限于李小龙的武学遗著,还必须结合他在电影电视中的打斗与对白,更应参照他生平的言与行进行综合探讨。

  李小龙大胆否定传统武学门派,他矫枉过正,在批判弊端的同时,连不少精华也一道弃之如糟粕。

  李小龙武道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内功。在他的截拳道论著以及他进行截拳道的宣传教学中,他从不谈气功之类的内家功夫,他甚至连训练和动作中,如何调息运气都极少提到。

  李小龙首先是不会气功,其次是他没有学气功欲望——这可从他的言论中看出。截拳道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拳道,而外家功夫比内家功夫,更要“直接”得多。

  李小龙是个撤下种子就想摘果子的人。内家功夫见效太遥远了。

  传统武学对“武功”的理解,“武”特指外功,“功”待指内功。“武”与“功”对一个武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故谓“武功”。

  有诗为证:“练功不练武,十年白辛苦。”光练内功,不练外功的招法,内力虽浑厚,却不知如何借于身手施展出来,如何护身克敌?

  反之,“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光有招术和劲道,内功不行,终究会觉得底气不足,如大树无根。并且,练功时自损,或打斗时受伤,只能“硬挨”。内功高深之人,身体受到外力和外气侵害,他的内气会形成一道无形而又坚韧的屏障,并且还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内伤及气淤进行化解。

  这句“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箴言不幸成了李小龙暴毙的谶语,这也是李小龙截拳道的致命弱点。我们不能确认李小龙暴毙的直接原因,但可以认为:李小龙因日常不辅之以内功训练,而致导身体垮了下来。假设真有人暗发功伤他气机,他是无能为力并且毫无知觉的。

  香港一些武术界教头认为李小龙“练功不得其法”,并非无稽之谈。

  李小龙的截拳道理论,融会了道家佛家的境界说。但实际上,李小龙的心态并非处于这种境界。若他能潜心练内功,常年不辍,是能进入这一境界的。那么他的性情,也不致于这么浮躁和暴躁。

  李小龙犯了“欲速则不达”之大忌。

  截拳道不适宜初学者,而适宜有相当功底之士。李小龙虽也强调“悟”,但对初学者来说,是“悟”不出深邃的“道”的,必须有一个刻苦而较长的磨练磨难过程。这也是哲学上的量变到质变。

  “以无法为有法”(不属任何一派招法,又可以是运用任何一派招法),首先还须先有“一法”。初学者,不妨“因师置宜”先学一种或多种有效的传统招法。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融汇贯通截拳道,必如虎添翼。

  李小龙的截拳道之所以这样厉害,是他掌握和了解数十种中外武术,汲取精华的结果。

  黑格尔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众多传统武学门派,之所以能沿续数百上千年,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及威力,自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李小龙说:“传统的形式只可能迟钝你的创造力,冻结你:的自由感性。你不再是你自己,而只是一无知性地照着做罢了。”——类似一概否认传统的言论,在他的武道论著中几乎处处可见。应该说,李小龙失之偏颇。

  笔者犯了苛求死者之大忌。写上述的一段文字,于笔者内心来说,是十分矛盾和痛苦的——笔者一直是李小龙武道!的崇拜者。但又记人忧天:

  唯恐初学者盲目崇拜截拳道,而缺乏清醒头脑;唯恐初学者把截拳道当成武学的速成教材,以此作为不日成为功夫大师的捷径;更唯恐初学者迷一鄙百,只学截拳道,而把各门传统武学弃之如垃圾。

  李小龙由于生命短促,而来不及将其截拳道研创得尽善尽美,无瑕可击。对这一点笔者是坚信不移的——李小龙是中国武学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其意义及光辉不亚于慧能对禅学的一次革命。

  这两者的情形是极相似的。禅宗在初唐给推向极致,枯坐渐悟,而慧能摈弃坐禅,主张顿悟,从而爆发一场禅学革命。结果,慧能的南禅打败了神秀的北禅,中国禅寺成了南禅的一统天下。

  中国武学的诸多门派也给推向极致——修心养性,而摈弃了武道的原始打斗。中国是东方武术的发源地,日本、韩国的武术最初是由中国传去的。在现代,中国的拳师常常打不过东亚小国的空手道、跆拳道高手——因为他们的拳道更讲究实战。这一点,李小龙在美国深有体会。这种体会也常会在与外界交流的中国武师间产生,他们会认为中国的武道成了养性之道,中国的武术成了“舞术”(传闻有这么一事,80年代南方某市一位全国武术单项女冠军,某夜在烈士公园,被两个大男孩拖去树丛欲强奸,女冠军手脚无措,束手待毙。幸得纠察路过,才将她解救)。

  李小龙截拳道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中国的武术重新正视实战。

  去禅寺考察,人们会惊奇地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