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提笔就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李碧华,重头当然不在这几篇“吃”上,她的份量在《霸王别姬》、《胭脂扣》、《诱僧》、《青蛇》等电影上,也在她的四十多本集子里。对于李碧华,人们对她的态度比较暧昧,主要因为她是一个与时尚贴得太近的香港专栏作家;对这种身份的人物,说话的人有一些顾虑,也就有一些迟疑:她好吗?也许是好的吧,也许未必。我是一向欣赏她的,近来看北京的黄集伟在《晚安纸家具》一书里也夸她,他说:“思想也是一种物质。越是那种蛮荒的、原创的想法,越是像一件皱皱巴巴的西服。这时,惟有道地的文字能将它熨烫得妥妥贴贴,让你穿上它,趾高气扬,去参加思想的舞会,不丢人,不寒碜。我说李碧华文章舒服,意思是说她总有‘西服’,总那样皱皱巴巴──可偏偏总会‘收拾’。”黄集伟的这个评价我大致赞同,李碧华是有思想的,而不只是聪明;当然她是太聪明了,以致很多时候伤害了她的思想。在我看来,她并不总是那么会“收拾”。
  但她的“吃”的确无可挑剔,主要是吃,捎带着想想,这就合适了。口腹之乐是要紧的,思想应该让其占先。
  世界各地的华人作家因各自的背景和际遇而拥有各自的支撑点,香港这个地方的精英作家不多,但出来一个就是一个,仿佛比武的胜者,总是有江湖气质,特别迷人。李碧华的小说被人评为不论在明在暗,总是潜藏着杀机;我喜欢这个评价。在读她的“吃”时,就好像看一个带了内伤的武林高手,下了擂台,藏了刀剑,却不自觉嘴角的那一抹血迹;她以为她是一个普通的食客,而我等旁观者都心知肚明。
就是喜欢这句话,相忘于江湖。
  恩仇泯灭,饭桌上什么都好说。
  1999。9。28

//


心血刻薄(1)



  自己的心里话写到别人的纸上,真是又恨又羡。读李碧华,常常如斯,每每读毕,总是脸酸牙痉心甘情愿。
  按时下流行术语讲,李碧华是“消解”的高手。你我齐齐从正面观看,虽然是不耐烦地看;至多往侧面瞄一眼。她从反面挑,而且挑破,用的是一根小牙签。她的刻薄让人不安且愉快──恶人是她在做,怪话是她在说,我们呢,解了气,还安全。所以,我们还有一点点内疚。
  近来又读了李碧华的一些专栏文章,特别在她“消解”男女情事的本事上留了意。下面拣些来说。
  比如,她说一定要名正,然后才能言顺,所以,名位是一定要去争的;先有位置,才有成就。“……选了你做港姐,便漂亮起来;给你一个地盘,始成专栏作家;有机会拍戏,才称得上导演;上了台,竟晓得演讲;做了鬼,不必教也会得吓人;身为发妻,讲话永远比情妇有力……”(《位置》)又如,她给所有的情事以一个共同的下场,从一首名为《也许我不同》的流行歌曲谈起,“……‘也许我不同’,其实是一项迷信,一个误会,且是极为严重的自欺罪行。但奇怪,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也许跟其他人不同。──他对××不起?也许我不同。他跟××不长久?也许我不同。他在其他人面前如此如此?也许我不同。他在其他人背后这般这般?也许我不同。……于是,很多人就‘死’在它手上了。天下男人(女人)一样黑,谁可与众不同?他/她不过在一段特定的日子中爱你而已。若省却一切门面工夫,下场总是一样的。”(《也许我不同》)
  再如,她写进行一场男女情事,错不要紧,奸也不要紧,蠢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要下得了台,有三个关键:一是下台下得及时,二是下台下得好看,三是随时也再上得台。“……所以如何下台呢?一刹等于永恒,一不小心,比作奸犯科还糟,竟保护不了自己?善后失策,下不了台,更甚于惨死,因还要活的。受过教训,便知唯一要诀,是别说‘永远’、‘从此’、‘发誓’、‘一定’……别叫自己和别人都走投无路。别弄死任何一方。”(《下台》)
  已经“再如”了,不知道举第四个例子该用什么词;也罢,不再整段抄了。李碧华的警句甚多,抄也抄不过来,毕竟是写专栏文章的,报纸上寸纸寸金,容不得长篇阔论,三言两语就要让人有所得,不说警句是干不下去的。
  李碧华的文字不是给幸福的人看的,是给亏欠人生的一种补偿。若是有人因她而醒醒脑子,也是好事,若是自此以为得了作人的要领,恐怕会更加糟糕。我有时候想,李碧华这样的专栏作家也是一种祸害,她说风凉话,赚高稿费,又聪明又透彻又理智又幽默,但她的日子还不是一样血肉模糊地过?可是读她文章的一些人却不然了,以为醍醐灌顶,得了真经,于是不诚心不用情,斤斤计较,步步为营,打死也不吃亏。开始是假装世故,时间长了,也就真了。我有实例,一个认识的女士读了李碧华后如获至宝从此换了一个人做。在我看来,这位女士,换了的这个“人”,什么便宜也没有赚到,反而所失甚多。
  我以为,李碧华的一些文章应该标上“三十岁以下人士不宜”。不到三十岁的人应该天真一些,愚钝一些,做点傻事,绕点弯路,被人骗一骗,也骗一骗人,尝一些难堪,当几回笑柄,多有意思!小小年纪读了李碧华便当了人精,也是人生的一大损失。
  上面这段话站在社会效用的立场上说的。站在这种立场上说话往往是很讨厌的,以公德心为幌子。这在李碧华说来就是“心血刻薄”。她坦白她自己常常将他人心血刻薄一番,当然也就应该不介意她的心血被我刻薄。
  其实就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极喜欢李碧华的。我喜欢女作家的散文随笔有挑剔的口味、冷静的思想和练达的文字,这三者李碧华全占了。但是,如果李碧华仅仅就是专栏作家的李碧华,她也就是一个机智得让人会心也让人提防的香港女人,份量是谈不上的;好在还有一个小说家和电影编剧身份的李碧华:一个惆怅的、凄凉的女人,浸淫于戏剧和古中国文学的氛围之中,说鬼,说戏,说倾情,说背叛,说枉然,说犯忌,说绝境,,说作茧自缚,说光景虚空,说人生无常,一句话,说人是怎么的活得不明白。有了无可奈何孤立无援作底子,李碧华就厚了,亲近了,复杂了。一个作家和一个人一样,要有一种可堪怜悯的底色,这种底色换个词讲,就是底气。《圣经》中说,“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我所遭遇,出于你,我默然不语。”人生本没有什么要领,人生本无话可说,写小说和电影的李碧华是明白这一点的,于是,连带那个在专栏上作刻薄状的她就不同凡响了。其实,还是那个词好,心血刻薄。

//


心血刻薄(2)



  有心和血这两样东西,能刻薄到哪里去?!
  这里面还是一个道理,一个作家的小说和散文应该像双重人格那样构成。小说滞重,散文就轻快;小说隐晦,散文就晓白;反过来,散文缠绵,小说就利索;散文清淡,小说就浓腻。
  小说和散文互为夜昼,白天当了君子,晚上不妨当当小人;夜晚在星光下作了智者,见了阳光就当疯子。如果这样,哪个读者能把你看扁了?!他(她)根本吃不准你。李碧华曾写过一篇《报纸》,说人人都是一份报纸,看起来大同小异,但按“格”来分,有大报和小报之分。其实,专栏作家也是一样,同样在报纸上爬格子,但“格”是不同的,比如李碧华和尤今的区别。
  李碧华曾说,一个朋友送她一把玉斧,希望她写文章本质要像玉,下笔要像斧。应该说,这把玉斧送的是赞美,而不是勉励。
  1999。10。7

//

***************
*《提笔就老》PART5
***************

  徐志摩死后,众人迁怒于陆小曼,责怨她贪恋上海的社交场所,不肯随夫赴京供职,使得徐志摩奔波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又为了省钱,搭乘性能不稳定的军用小飞机,直至飞机失事。


提笔就老(1)



  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和朱天心姐妹俩长得并不像,天文比较严谨,天心则比较娇黠,但都是标准的闺秀模样,也很符合闺秀姐妹一庄一谐的基本模式。我看的是她们俩年轻时的照片,天文1956年生,天心1958年生,现在都过四十岁了。现代女人过了四十如果保养不错还是挺经得住的,文、心想必还是年轻的。
  但文、心的文心却是老的,从她们提笔的花季时期开始,就已经老了。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