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寅恪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稍微痊愈,但是仅仅能在床上倚靠着被子坐起来。当时,陈寅恪说道:“我就是缺乏这个,才会病成这样。”战时学者之清苦,令人心寒。① 
  这一路走来真可谓身心俱疲,备尝艰辛。陈寅恪病情稍为好转之后,启程去了成都,抵达成都时,已在1943年的12月底,后任教于燕京大学。 
  这是一段辛苦波折的历程,顶着巨大压力的陈寅恪在1942年到1943年年间,依然写出了《朱延丰突厥通考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序》、《陈述辽史补注序》、《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文,这种治学的毅力和精神是令人佩服和感动的。 
  执教燕京大学 
  1943年冬天,成都燕京大学校长梅贻宝在学校的周会上说:“我校迁徙西南,设备简陋,不意请得海内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前来执教。陈先生业已到校,即可开课。这是学校之福。”不久,教务处公布了陈寅恪所开课目,当时陈寅恪兼任历史和中文两系,所开课为《魏晋南北朝史》及《元白诗》。下半年陈寅恪又开《唐史》及《元白刘诗》。那个时候,燕京大学借一女子中学的旧址上课,地小房少,听陈寅恪讲课者为教室所不容,且先生住房亦狭隘。所以,第二年开设《唐史》及《元白刘诗》时候,改到城外华西大学广益学舍之大教室,以便所谓华西五大学学生,均可共同听课,陈寅恪亦迁至广益学舍居住。 
  陈寅恪先生在燕京大学教书,一直到抗战胜利。在抗战胜利的前二三年间,通货膨胀厉害,物价飞涨,生活极为艰苦。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陈家与李方桂教授家同住在陕西街燕大校本部宿舍,李家住楼下,陈家住楼上。那时物质条件很差,灯光昏暗,物价飞涨,间或还要躲警报,生活如此艰难,陈寅恪用唯一还有视力的左眼,仍然不断地从事着学术研究和著述。 
  1944年,陈寅恪仍然执教燕京大学,因为燕京大学上课地点改在华西大学文学院,所以又要搬家到华西坝广益宿舍居住。在华西坝期间,陈寅恪除了上课外,基本上完成《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此书意在阐述唐代社会史事,不是在说诗。陈寅恪凭藉其精深的旧学根底和深厚的史学素养,把史学和文学打成一片,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融会贯通,在史学和文学研究中开创了一条新道路,他的《元白诗笺证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前面陈寅恪所作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略稿》二书,一论唐代制度,一论唐代政治,此书则言唐代社会风俗。 
  陈寅恪刚到燕京大学不久,先开设“魏晋南北朝史”和“元、白诗”两门课,讲课的地点就在城内陕西街燕大校本部。到1944年秋季,又继续开“唐史”和“晋至唐史”专题研究两门课。这时,陈寅恪已经搬到城外华西坝华西大学的广益宿舍,住房条件有了改善,课堂也随之移往华西大学文学院。当时陈寅恪的右眼已盲,走路略感吃力。穿长袍马褂,手拿黑布包袱,包着书本、讲义,另手拿着一瓶冷开水,步入教室,入座即开课,了无闲言。陈寅恪一面讲,一面板书,不时喝水。由于他讲课内容精辟,极富启发性,当时慕名前来听讲者,不乏百数人,讲堂座无虚席,待立门窗两旁,几无容足之地。听讲的不仅是学生,华西坝其他大学也有不少教师来听课,当时学术界不少人私下里尊称陈寅恪为“教授之教授”。他在讲述曹魏之所以兴起与南北朝之所以分裂,以及唐初李渊起兵太原,隋何以亡,唐何以兴,源源本本,剖析入微,征引简要,论证确凿。陈寅恪的课程每一堂有每一堂的创获和新意,多发前人未发之覆。陈寅恪讲诗亦如讲史,即以诗证史,而非纯诗之讲解。不先读元白(后加刘禹锡)之诗,是听不懂陈寅恪所讲的。追忆他所讲的内容,既专且深,自然有诸多听不懂的地方,两课能坚持听讲到底者,不过二十人,其中大多数今已成为在文史研究方面学有专长的专家。① 
  陈寅恪当时将元白诗并讲是有自己的深意的。当时比较研究之法已有所滥觞,陈寅恪对此有独具的看法,以语言为例,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即指出各种语言有其特殊之文法,比较研究之法,非在同系语言如梵语、波斯语等中进行,不能得其功。“故欲详知确证一种语言之特殊现象及其性质如何,非综合分析,互相比较以研究之,不能为功。而所与互相比较研究者,又必须属于同系中大同而小异之语言。”所以陈寅恪对马建忠之仿印欧语系而建立中国文法之作不以为然,斥之为:“《文通》,《文通》,何其不通如是耶?”语言如此,文学更然。陈寅恪说:“即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课程言,亦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之文学上,或佛教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及演变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研究之真谛。盖此种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无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空子可比歌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之可言矣。”(《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这种议论,在今天看来,应该已经成为定律,但是退回五六十年前,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卓见。即使在今天,胡乱比较之妄人也还有之。元稹、白居易处在同一个时代,同为元和体的创始人,两人多有同一题目之作,所作又互相影响,先生并讲元白诗,恰当至极。 
  多事之秋,在辗转逃难的路上,陈寅恪在不同的大学里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每到一处讲学,他都努力做好自己“教书匠”的本职,给曾经上过他课的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陈寅恪一直认为讲课必须有新意,使学生每听一堂课都有听一堂课的收获,这样自己的课才没有白讲,学生增长了知识,才是为人师最大的成绩。如果所要讲课的内容已经写成文章发表,或者著书出版了,人人都可以买到看到,这样陈寅恪就不会再花时间开这门课了。他反对照本宣科的读讲义,认为这是在浪费听讲者的时间,他一再主张讲课必须讲出自己的创意和见解,给人以启发。例如,陈寅恪发表了不少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章:《桃花源记旁证》、《东晋南北朝之吴语》、《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等,这样他就不再开魏晋南北朝的课了;又如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书后,就不再开隋唐史一课了;当油印出版了《元白诗笺证稿》一书,也就不再开元诗一课了。此特点为陈寅恪先生毕生教书育人的一大特立独行之处,为很多学者大儒所不及。为人仪表,师风泽传,影响了一代代人,遍天下的桃李,也是陈寅恪先生一生最大的收获和喜悦。 
  因为生活艰苦,营养很差,左眼视网膜剥离加重。1944年冬天,陈寅恪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我最近跌了一跤,唯一的左眼也不行了,说不定会瞎。”事过不久,在1945年春天的一个早上,陈寅恪突然发现两眼一片漆黑,唯一可以依靠的左眼忽然看不到东西了,随后住进成都燕大校址对面的存仁 
  医院,进行治疗,住在三楼73室。陈寅恪平日食量极少,主食但吃面包一二片,副食亦仅啖瘦肉一二片而已。既病,食量大减,靠打针和服维生素B来补充营养。须知当时打一针的费用昂贵,维生素B价格亦不菲,而且不容易购得。唐筼为买一药,四处奔波,实在是煞费苦心,尽力支撑。虽然偶尔亲戚好友解囊相助,也只是应付一时,而长年累月,膳食药费,开支日益紧张,艰辛备尝。陈寅恪住院期间,虽然辍讲,但是他还是热情地欢迎大家与他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他带的研究生经常就病榻前请益。此外,国内外学者途经成都时候,亦必躬谒面教,质疑问难者颇不乏人。对来访者提出之问题,不论用英、德、法语还是汉语,陈寅恪多先闭目沉思,然后作答,纵使答话只有只言片语,也是深入辟里,给人启发,令人信服。① 
  是年12月18日,存仁医院大夫对陈寅恪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后,燕京大学老师同学们非常关心,很多同学轮流照顾,但身体、生活条件太差,加上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手术后仍旧没有恢复视力。反而为他日后赴英治疗留下了隐患,因为这次手术导致视网膜皱在一起,到英国医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