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反应能力,诸葛亮有意和诸葛诞找茬,少不了在一起吵架拌嘴,争论不休。俩人争论到最后,还是要找来诸葛瑾,为他们评判一番。诸葛瑾则说:“为兄木讷,出言迟钝。而《论语?里仁》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貌寝木讷,而辞藻壮丽。”三兄弟谁也不甘下风。
  诸葛家三个少年,日后分别在魏、蜀、吴三个政权当中担任重臣。有人言:蜀国得一“龙”(诸葛亮),魏国得一“虎”(诸葛诞),吴国得一“狗”(诸葛瑾)尔。狗有看家的本领,暗讽诸葛瑾少年时就是帮助奶娘料理家务,出外到东吴做事,也是作为主管内事的大臣。
  在阳都城难得的安宁的日子里,诸葛大院书声琅琅。诸葛兄弟们按照“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的先哲教诲,读书修身,孜孜不倦。
  在诸葛亮随叔父到荆州投奔刘表后,诸葛亮进入了襄阳最著名的,由刘表一手操办起来的景升书院读书。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很不满于在书院读书了,但是在书院里惟一能让诸葛亮有兴趣的,就是与同窗好友聚在一起时,总有人提出一两个问题,请大家参加讨论。同学之间对这个形式非常认同,认为这个方法好,通过讨论可以找到正确答案,同时还可以加深印象,记得牢。
  这一天,诸葛亮问同学:“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什么?”这个说:“如果是短期的战斗就没有必要粮草先行,让军士随身带些粮草就可以嘛!”那个讲:“守方就不必粮草先行。”马上就有人反驳道:“防守方如果不准备让兵马行动,自然谈不上粮草先行。你这是所问非所答。”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防守一方如果严阵以待,也必须事先准备好粮草。否则弹尽粮绝,岂不是要坐以待毙吗?”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部书来,说是从朋友处借来的,有一些感触,愿与大家共同欣赏。说罢,便读给大家听:“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放回运人,须有援卒。运粮之法,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余皆均在众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故军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饷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远,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
  读到这里,诸葛亮不禁感慨道:“你们听听,人家这才是做学问,学以致用,鞭辟入里。我敢肯定,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又经过仔细计算才得来的。如果是一位将领读这篇文章,那他一定觉得这本书是工具书,是可以用于实战的书。那他就会经常带在身边,以备随时参考运用。”

  诸葛亮从小善辩(3)

  有人对诸葛亮这么痴迷于军事阵法有不同看法:“我们还年轻,对于年轻学子,还是要遵从师教,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书。老师没有教过的,或是课外的闲书,还是少读为好。”
  有人听了点头称是:“一个人有多少精力读那么多的书籍啊?如果这么读书,非得累死。依我之见,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好规定的必读书,读懂,读透,足矣。贪多嚼不烂啊!”
  诸葛亮不认同这样的说法:“读书还是多多益善。要想在有限的时光多读一些书,关键是方法,方法得当,就可以事半功倍。比如,有的书就是为了消遣,那就一目十行,看个热闹就达到目的了。有的书,与我们主攻的学业关系不大,那就读一个大概,知道其梗概足矣。如果我们确实读不懂,那就要反复阅读,必要时还要请教老师指点的。书中有的问题,前人早已经就有答案,或是知道答案在哪里,那就到需要用时,翻一翻不就可以了吗?何必浪费时间在一本书上呢?”
  诸葛亮侃侃而谈,每个人也是各抒己见。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诸葛亮认为以够取长补短,对自己大有收益,事实上也是如此。就是因为诸葛亮从小培养的辩论能力,才使得他在江东舌战群儒时表现得举重若轻、信手捻来。

  诸葛亮退学的得与失(1)

  现在从小升初到中考,从中考到高考,从高考再到研考,人们对名牌学府趋之若骛。有的考生一考再考,非名牌小学、中学、大学不上,以为上了名牌就进了“保险箱”。可是谁又知道诸葛亮曾主动从名牌学府退过学呢?
  经过一番颠沛流离,诸葛亮来到了襄阳城。在刘表的安排下,诸葛亮与诸葛均顺利地进了城南书院。这个书院在襄阳可谓首屈一指,无论师资还是书院的设施环境,全是荆襄第一流的。
  学堂是刘表操办起来的,刘表的字为景升,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景升书院。书院在襄阳城南二里、岘山脚下,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是个非常适宜读书的好地方。
  经历了风雨漂泊、饥寒交迫的生活,诸葛亮十分珍惜这么一个没有外界干扰,生活安定的学习环境。每天清晨,雄鸡刚刚报晓,诸葛亮就唤醒弟弟诸葛均赶往学堂。
  他想,以前读书主要是父母和叔父所教,总感觉不大正规,别的人是怎么学习的?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不妥。他是想看一看这正规书院老师所教,与昔日所学有什么不同和差别。
  由于诸葛亮家学功底深厚,景升书院的老师所指定的书籍,有不少是已经读过的,因而在同学们眼里,诸葛亮读书往往是读其大概,看一看开头结尾,中间随便读几页,就丢在了一边。可这家伙在考试的时候,总回答得头头是道。老师对他的回答总是赞不绝口。
  在景升书院里,诸葛亮结识了博陵人崔州平,颖川人徐元直、石广元,还有汝南人孟公威。他们一起切磋学问,辩论真理,吟诗作画,抚琴对弈。同窗的情谊无形之中不断深厚。崔州平为人忠厚,喜欢谈古论今;徐元直性情豪爽,看重文韬武略;石广元胆大心细,知识广泛;孟公威咬文嚼字,风趣幽默。
  这些人很愿意与诸葛亮相交,很看重诸葛亮的人品,为人正派,不卑不亢,更为诸葛亮非凡的见识所倾倒。他们喜欢与诸葛亮在一起谈天说地,探讨当今学术界的难题,研读课外书籍。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对景升书院的学习开始厌倦了。整天所学就是那么几本书,《诗》、《书》、《礼记》、《春秋》,书都快要翻烂了,教书先生也没有讲新的内容。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诸葛亮脑海中萦绕着很多解不开的问题,看不透的事物。他迫切想学的,是可以解答他的难题的书籍。
  他知道,学无止境。他需要学问高深的老师为他解惑,需要为他排疑解难的良师益友。他的目光变得深远起来,已经暗暗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
  刘表的大公子刘琦也在景升书院求学,和诸葛亮年龄相当。刘琦对诸葛亮的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俩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诸葛亮本来就是刘表介绍而来,又是老乡,他出入刘表家里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刘琦知道诸葛亮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诸子百家的见解,就告诉他:“我家有好多书籍。父亲没有时间读,或是已经读过了。你要喜欢读,可以到我家书房阅览。”
  诸葛亮大喜过望,于是,经常出入刘表的府第。诸葛亮从刘表家中的藏书中,看到了很多有关兵法的书籍,其中最有名的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有《史记》、《战国策》等历史书籍。
  他就像饥渴的孩子,贪婪地吮吸乳汁,在一本本厚厚的书籍当中吸取着营养。他知道,这些书是不可能拿到自己家中慢慢品味的,他一目十行快速地浏览,从中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他看到了军事上所谓“阵”的解释。他明白了“阵”到底是什么。那是两军交战时所部署的一种行列形态。不知为什么,他对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第一次感到阵形部署的博大精深,被阵法的神奇变幻所震撼。他开始涉猎作战之阵,军队屯驻时应用的阵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