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徽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思成可以拄着双拐下地行走时,友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以作纪念。他手拄双拐、腿上打着石膏坐在椅子上,脸上却洋溢着宁静而满足的微笑。

  面对两个年轻人亲亲热热的情景,思成的母亲、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却紧紧地皱起了眉头。她出身于官宦之家,兄长曾任光绪年间的礼部尚书。深谙“妇德”的她,看不惯林徽因“洋派”的言谈和举止。她认为思成伤卧在床,衣冠不整,大家闺秀应该低眉敛目、小心回避才是。一个尚未下聘礼的女子怎能如此不顾体统?

  夫人的不满,梁启超不以为然。思成和徽因感情甚笃,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给大女儿思顺写信时,他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老夫眼力不错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那第一回的成功,是指思顺的婚事。梁启超为思顺选择了周希哲。周希哲时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总领事,后来任驻加拿大大使馆总领事。

  梁启超认为,由他留心观察、看好一个人,然后介绍给孩子,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梁启超担心思成荒疏了学业,为思成安排了住院疗伤期间的学习计划。“父示思成:吾欲汝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可益神志,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车祸延迟了思成赴美学习的时间,弟弟思永以及与他同届的梁实秋、吴文藻等人已启程赴美。在这一年里,思成在父亲的指导督促下,较系统地悉心研读了一批国学典籍。

  他后来回忆道:“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

  这一年,徽因从培华女校毕业,考取了赴美半官费留学的资格。她剪去了辫子,留着当时女大学生流行的发式:齐耳的短发轻微地烫过,刘海和发际蓬松地覆着前额和后颈。看上去,文雅秀丽中增添了几分成熟。

  1923年,北京一些上层知识分子为了聚会的方便,由徐志摩、胡适发起,徐申如、黄子美出钱,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七号租了一个院子,成立了“新月社”,并创办了《新月》杂志。

  有人说,“新月社”是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的启发而得名。徐志摩说:“‘新月’虽则不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但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他十分喜爱“新月”这个名称。20年代中后期,他和胡适、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开书店、办刊物,店名为“新月书店”,刊物名称仍为《新月》。

  尽管林徽因从不认为自己是“新月派”的成员,但她确实是从“新月”时期开始,进入了北京知识界的社交圈并从事文化活动。


石虎胡同七号

  在石虎胡同七号,“新年有年会,元宵有灯会,还有古琴会、书画会、读书会……有舒服的沙发躺,有可口的饭菜吃,有相当的书报看”。在这种怡情自娱的氛围里,新月社的成员们品茶、喝酒,谈政治、谈文艺,一时间名流云集。梁启超、丁文江、林长民、陈源、林语堂、徐申如徐志摩父子、王赓陆小曼夫妇、余上沅、丁西林、凌叔华等在这里常来常往,林徽因和表姐王孟瑜、曾语儿也常来参加各种文艺、游艺活动。徐志摩有一首诗记咏这时期的“新月”生活———《石虎胡同七号》: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

  温柔,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

  的梦境;

  雨过的苍茫与满庭阴绿,织成

  无声幽瞑,

  小蛙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

  蚓鸣,

  ………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

  之中;

  ………

  20年代中期,徐志摩接办《晨报副刊》。他在副刊开辟了《诗镌》栏目,集合了以闻一多、朱湘为代表的一批志趣相投的诗人,倡导和创作格律新诗。他们的创作提高了白话新诗的艺术品质。

  新月派诗人陈梦家选编的《新月诗选》,是对新月社诗人和创作实绩的总检阅。其中,林徽因的《笑》、《深夜里听乐声》、《情》、《仍》四首诗入选《新月诗选》。

  1924年4月,北京迎来了印度诗哲泰戈尔。

  泰戈尔是梁启超、蔡元培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来华访问的。

  就像一幕大戏,尚未开场,锣鼓点儿已敲得震天价响;又像一部交响乐,序曲奏响就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为了迎接泰戈尔,北京的文化人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北京各家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连篇累牍地向读者介绍泰戈尔其人其事。

  泰戈尔是印度百科全书式的哲人,他一生写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作,还画了一千五百多幅画,作了几百首歌曲,撰写了大量的论文。他的抒情长诗《吉檀迦利》,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但他拒绝了这一封号,以示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抗议。

  为迎接泰戈尔来访,当时颇有影响的《小说月报》,出了《泰戈尔号》专刊,专刊分上下两卷。文学研究会还出版了泰戈尔的多种诗集。

  讲学社委托徐志摩负责泰戈尔访华期间的接待和陪同,并担任翻译;王统照负责泰戈尔在各地演讲的记录和编辑。

  新月社成员用英语赶排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

  4月23日,泰戈尔乘坐的火车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抵达北京前门车站。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辜鸿铭、熊希龄、蒋梦麟等前往车站迎接。


泰戈尔来了

  泰戈尔在北京的时间里,日程安排得很满。他出席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会和座谈会,到北大、清华、燕京等几所大学作了演讲,拜会了末代皇帝溥仪。林徽因始终伴随在泰戈尔身边,参加了所有的这些活动。

  当时的报刊上,有这样的记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肩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一幅三友图。徐氏翻译泰戈尔的演说,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小诗,飞瀑流泉,琮琮可听。”

  当时的中国,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样欢迎泰戈尔。

  泰戈尔在各处的演讲中多次强调提出,希望中国人不要舍弃了自己宝贵的文化传统,去接受和传播那些无价值的、丑恶的西方文化,不要盲目地追求工业主义、物质主义。可是,刚刚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青年学生,正是高举着“民主”、“科学”的旗帜,以提倡西方文明来反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一代人。

  面对中国的内忧外患,他们认为,在这个强权等于公理的世界,一味宣扬超卓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只会把中国推向灭亡。他们散发传单,组织游行,批评泰戈尔到处宣扬中国悠久的文明传统,宣扬封建文化,宣扬精神至上,而对中国的贫穷落后无动于衷。

  5月8日是泰戈尔的64岁寿辰,北京的一些文化人为他举办了祝寿会。祝寿会由胡适操办,梁启超主持并为泰戈尔赠名。梁启超说,泰戈尔的印度名字为拉宾德拉,意思是“太阳”与“雷”,如日之升,如雷之震,译成中文应是“震旦”,而“震旦”恰巧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泰戈尔中文名字曰“震旦”,象征着中印文化的悠久结合。梁启超又说:按照中国的习惯,名字前应当有姓,中国称印度国名为“天竺”,泰戈尔当以国为姓,所以泰戈尔的中国名字为“竺震旦”。

  掌声四起,泰戈尔接过了刻有他中国名字“竺震旦”的印章。

  祝寿会的压轴戏,是观看新月社同仁用英语演出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

  《齐德拉》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

  齐德拉是马尼浦国王和王后的女儿,也是他们惟一的孩子。她生得不漂亮,国王想立她为储君,从小让她像男孩子一样学习武艺,接受训练。

  一天,齐德拉在山中行猎,碰到了邻国王子阿顺那。她对阿顺那王子一见倾心,生平第一次为自己的相貌不美而感到痛苦。她向爱神祈祷,求爱神赐她以美貌,哪怕一天也好。

  爱神被她的虔诚所打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