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徽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切近了这个时代的灵魂。

  北魏时期,佛学东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统治平息了诸多纷争,在互相冲突的文明中建立起了相对平衡的新秩序。中国文化固有的血脉中,渗进了强有力的外来影响,这时期的造型艺术表现出了当时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而云冈石窟本身,就是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入主中国的结果。

  他们考察了云冈诸窟的平面及其建筑年代,考察了石刻中所有表现的建筑形式:如塔、殿宇、洞口柱廊,以及石刻中所见的建筑部分,如:柱、阑额、斗拱、藻井,还有石刻中的飞仙及装饰花纹———北魏时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特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一个时代可能会从兴盛走向衰落,但是艺术本身却永远不会被消灭。因为,政治和社会的历史代表着永远的动荡和冲突,而艺术则代表着人类永恒的光荣与梦想。

  他们的工作繁重而琐细,因为所有石窟的碑碣都已漫没不存痕迹,需要他们根据洞窟石刻的手法进行考证。但他们工作得认真而兴致盎然。工作间歇,行走在乡野山村,徽因总是能从其他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艺术的美。山村的土戏台,集市上家织的土布,一个式样古拙的长命锁,一只造型简雅的陶土罐———小件的东西她会买下带走,带不走的她总是要求拍下来。行程不定,装备有限,思成很注意节省胶卷,但他又不忍拂了徽因的心愿。


测量应县塔

  他们结束了对云冈石窟的考察,按计划,下一步要去考察应县佛宫寺的辽代木塔。当时,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辽代离唐代不远,能够破译辽代建筑的秘密,也就能够大致了解唐代和宋代的建筑。尽管这是徽因向往已久的事情,但是思成还是力主徽因先回北京。因为一来离开北京的时间久了,家中老小让人放心不下;二来徽因的体质受不了这样长时间的折腾。思成答应徽因,及时把考察中的情形写信告诉她。

  徽因回到北京家中没几天,就接连收到了思成的信。

  ……你走后我们大感工作不灵,大家都用愉快的意思回忆和你各处同作的畅顺,悔惜你走得太早。我也因为想到我们和应县木塔特殊的关系,悔不把你硬留下同去瞻仰。家里放下许久实在不放心,事情是绝对没有办法,可恨……

  徽因读着信,想象着思成在应县的情形。她知道,思成把这一切都描述得轻松愉快,而实际的测量工作则是繁难危险的。

  思成一行回到北京后,莫宗江给徽因讲述了他们的测量过程,说到当时的惊险情形,他仍然心有余悸:“塔身全部构造都测量完了后,最险的就是测量塔刹的尺寸。塔高六十多米,我们站在塔的最高层,已经感到呼呼的大风,上到塔顶更感到会被大风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几米高,从塔顶到塔刹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攀援的东西,真是令人望而生畏。梁先生凭着他当年在清华做学生时练就的臂力,硬是握着凛冽刺骨的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塔尖攀去。这些古建筑都年久失修,有时表面看上去很好的木板,一脚踏下去都是糟朽的。这座八九百年的古塔,谁知道那些铁索是否已锈蚀、断裂。我们在下面望着不禁两腿瑟瑟发抖。梁先生终于登上塔刹,于是我也相随着攀了上去,这才成功地把塔刹的各部尺寸及做法测绘了下来。”

  应县木塔,这座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木结构建筑,在梁思成和其他建筑学家的考察指导下,得到了人们的认识和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专款对木塔进行了整修和加固,使这座国内惟一的木制佛塔得到了完好的保护。

  有了考察应县木塔的经历,梁思成养成了一个习惯,他只要听到别人谈及或从报刊书籍中看到哪个地方有古建筑,他就会写信给当地的邮政局长,并随信寄上所需费用,请他帮忙设法弄到这个建筑物的照片。收信人无论是否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一般都会为写信人的至诚和信任所感动,照写信人的要求拍下照片寄回。由此,梁思成得到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古建筑遣存信息。每当这时,林徽因就会笑道:“侦探小说又开始了新的一章。”

  春节到了,这是1934年的春节

  半个月前,徽因娘就开始张罗过年的事了。仆人们忙着打扫房屋、拆洗被褥、置办年货。徽因娘忙着准备宝宝、小弟的新衣帽、新鞋袜,红纸封包好了压岁钱,每个来拜年的亲戚的孩子都有一份儿。

  除夕夜,家里布置一新。院子的大门外贴上了大红对联,院内的廊子里挂上了红色的纱灯。门房老王早已把鞭炮在长长的竹竿上缠好,街上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啦”的吆喝声。


与费正清同行

  徽因、思成和老金商定,第二天去雍和宫看“跳布札”。“跳布札”是蒙语,汉语意为“驱魔除祟”,是黄教喇嘛特有的宗教乐舞,也是雍和宫每逢过年的“保留节目”。

  林徽因喜爱雍和宫的建筑,也喜爱“跳布札”那庄严热烈的场面。位于北京东北角的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寺院。这里曾是清雍正皇帝做王爷时的府第,1734年改建为寺院。

  院内万佛楼是两层重檐的大阁楼,阁内有一尊五丈多高的弥勒佛像,据说是由一整块檀香木雕成。而最吸引徽因、思成的是万佛楼与左右两座配殿之间,是通过两座斜廊、亦称“飞桥”的建筑联结在一起。这种建筑形式他们只在敦煌壁画中见过,完全是唐代建筑遗风的留存,所以他们格外珍视。

  “跳布札”在天王殿前的广场上举行。喇嘛们戴着狰狞可怖的面具,穿着颜色明艳的厚重棉袍,在鼓乐和诵经声中舞蹈,看上去有很强的仪式感。

  徽因对老金说:“他们的舞蹈让人想起远古的先民,我们过年看‘跳布札’,应该是远古图腾祭祀之遗风。听沈从文讲,他老家湘西至今仍盛行傩戏、傩舞。”

  “别忘了,”思成说,“我们这是在佛门。佛教要禳除的魔祟应该是指酒、色、贪、妒、妄、杀这佛门六戒。不过,清朝以后‘跳布札’要禳除的还有准噶尔的叛乱分子。看,那个被斩杀的代表魔王的面人,保不准就是准噶尔的叛乱分子首领噶尔丹。”

  果然,魔王被擒拿斩杀后,“跳布札”就进入了尾声。这个春节让思成和徽因高兴的是,脱稿两年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由京城印书局印行出版了。32开的竖排本,装帧设计斯文典雅,封皮的右上角,手绘的斗拱图案看上去古色古香,“梁思成”的名字在斗拱的旁边,秀丽醒目。

  又一年的夏天到了,思成、徽因计划带孩子去北戴河避暑。北戴河有一幢梁任公在世时置买的别墅,面临大海,漂亮宽绰,思成兄弟姊妹总是在那里团聚。他们想邀请费正清、费慰梅一同前往,没想到前去邀请的思成刚一开口,费正清就兴高采烈地说,他和费慰梅正准备邀请思成、徽因一同去山西消夏。

  山西汾阳城外的峪道河,是吕梁山麓风景最秀美的地方。峪道河的源头“马跑神泉”,相传为当年宋太宗的骏骑踢出的甘泉。这甘泉当年解救了宋太宗干渴的三军,以后的千百年一直滋润着当地的百姓。以这泉流为动力,沿着峪道河,有数十家磨坊。近代以来,电动磨面机出现了,平遥一带成了山西的面粉业中心,峪道河的磨坊日渐萧条以至于沉寂。一些外国传教士喜爱这里清幽的环境,买下了这些磨坊改造成别墅,每到夏天来这里度假。费正清夫妇要去的,就是一位传教士朋友的磨坊别墅。思成、徽因改变了前往北戴河的计划,决定接受费正清夫妇的邀请,因为他们期望到山西会有意外的收获。

  山西赵城的广胜寺在早些时发现了宋版藏经,此发现轰动了整个学术界。思成和徽因分析,既然广胜寺所藏的佛经是宋版的,那么广胜寺就有可能修建于宋代或更早的年代。所以,他们早就计划到赵城考察。从地图上看,汾阳距赵城不远。他们接受费正清夫妇之邀,既能与朋友一起度假,又能了却考察广胜寺的心愿,何乐而不为呢?


峪道河的磨坊

  峪道河果然名不虚传。泉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磨坊依山傍水而建,山谷长满了杨树、槐树和高高低低的灌木。那斑驳的树阴、汩汩的溪水和厚厚的磨坊石墙仿佛把炎热的夏天挡在了山外。

  安顿下来后,徽因、思成沿着溪水一边散步,一边熟悉周围的环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