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震听了点点头道:“好,你既然有这番志向,又能遇挫而不馁,我十分赞赏,也愿意帮助你。”
车震低头想了一下,然后对张自忠道:“那我便争取把你引荐给冯玉祥,到他的部队里去吧。”
“师长能不能把冯玉祥将军的情况给我讲讲?”张自忠道。
车震说:“当然可以。这冯玉祥同我是把兄弟。”
车震向张自忠介绍了冯玉祥的情况。
冯玉祥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1882年出生于直隶(河北)青县。他自幼因家境所迫,入保定“五营练军”当兵。1902年投袁世凯的新军五队。由于他勤奋好学、埋头苦干,逐步在新军中崭露头角。1910年升任第二十镇管带。此后,历任左路备补军营长、京卫军团长,治军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他按照自行制定的标准招募的新兵,大多身材高大,体格强壮,作风淳朴,能吃苦耐劳,并易于接受组织和训练。他打破当时军队一般因循敷衍的陈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培养了一批能征善战的青年军官。
第一部分:好男要当兵壮志再从军(2)
1914年,冯玉祥部扩编为第十六混成旅,总兵力约5000余人。手下有张之江、鹿钟麟、张维玺等一批能征战的青年军官。
车震认为,根据张自忠的情况,能够到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去历练一个时候,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军人,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但最后他对张自忠说:“第十六混成旅听说现驻扎在廊坊。你稍候几天,等我把家里一些事情处理完了,可能还有事去一趟天津。到时你同我一道去见焕章贤弟。我要当面把你推荐给他。我想他会买我的面子,答应收下你的。”
张自忠听了自然是高兴不已。
1916年9 月,车震因事去天津,果然便带着张自忠一道,顺道去廊坊见冯玉祥。
冯玉祥得护兵禀报说车震前来拜望于他,很是高兴,忙把车震请了进去。
冯玉祥一见车震,忙迎了进来,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车大哥,可想煞兄弟了。”冯玉祥爽朗地笑道。
“我也很惦念贤弟,所以这次来天津办点事儿,特地前来看望你。”车震晃着冯玉祥的手道。
“长沙一役,兄弟听说大哥败在赵恒惕之手,倒令小弟担心了一阵子,后来打听到大哥已平安返回山东,这才放下心来。本来应该到临清去向大哥问安,无奈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还得请大哥谅宥了。”
“贤弟军务忙,这个大家都经历过。哥哥我省得,不存在什么‘谅宥’二字。”
“现在看到大哥身体健朗,兄弟也就放心了。”
“贤弟你现在可更加精神了,看得出来吾弟是春风得意。愚兄也是高兴得很。”
“大哥今后有何打算?是否还想东山再起呢?”冯玉祥问道。
车震道:“长沙之役,愚兄身心俱疲,心灰意冷,对于戎马生涯、四处征战已感厌倦。我反复思虑良久,已决定从此再不涉及军旅之事,决心解甲归田,隐居林下,纵情山水田园,以娱余生足矣。不再作东山再起之想了。”
“大哥不想重振旗鼓,再现雄风,小弟不免感到有些可惜。不过这事兄弟也不会勉强劝哥哥出山。大哥这样决定,倒也焉知非福。那小弟也就祝愿大哥得以安享清福,健康如意吉祥了。”冯玉祥道。
“谢谢贤弟吉言,我也祝你鹏程万里,威震华夏,前程远大吧。”
“大哥此来,一定在小弟营中多住几天,让我们兄弟俩好好聚聚。”冯玉祥道。
“我恐怕不能在这里多耽搁,我还有事到天津去办,事完后尚得赶回家去。我来贤弟这里,一是我们弟兄多时不见,特来问候,一叙手足之情;二来我也特地带了一个人来推荐给你。”
车震这才唤过张自忠:“我来介绍一下。荩臣,这便是我给你说过的我的把兄弟,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旅长。”
张自忠立正,向冯玉祥行了一个军礼:“冯旅长。”
车震对冯玉祥说道:“贤弟,他叫张自忠,字荩臣,也是山东临清人,是我的同乡。前年我在奉天新民屯时,他从家乡前来投奔我,要求投军。在长沙时,他曾在哥哥我的师部任过参谋。长沙之役失败,他也回到临清老家,但他立志从戎投军初衷不改,所以我想到了贤弟,这次特领他前来,向贤弟推荐。据愚兄阅历之考查,荩臣老弟只要加以好好历练、磨砺,今后会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军人的。”
接着车震便把张自忠投军的经过和表现,向冯玉祥作了详尽的介绍。最后说道:“像荩臣老弟这样出身富裕家庭,又在山东省法政专门学校读过书的这么一个在优裕环境长大的知识青年,能够这样吃苦耐劳,不是具有大恒心、毅力的人,是做不到的。所以以愚兄的阅人眼光,荩臣老弟如得贤弟栽培,今后一定前途无量。”
冯玉祥认真地打量着张自忠,那眼光如同在审视一块出土的璞玉。他见张自忠长得浓眉大眼,国字脸膛,眉宇间勃勃英气,身材健壮魁伟,虎背熊腰,给人一种沉稳刚毅、不可撼动之感。他听着车震的介绍,看着眼前这青年人,满意地露出了笑容。
待到车震讲完以后,他没有马上表态是否收下张自忠,而是问张自忠:“老弟家庭环境如此富裕,又是正在做学问的秀才,为什么还要来穿这一身‘二尺五’呢?”
张自忠简捷地答道:“在现在的国势下,自忠认为从军是报效国家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做学问以救国,那是将来的事,所以我选择了这一条当兵之路。”
冯玉祥满意地点头,这才回头对车震道:“好!大哥推荐的这个张自忠,小弟收下了。”
车震和张自忠听了都感到高兴,好像一块石头从心中放了下来。
冯玉祥突然又问张自忠:“你字荩臣,这个‘臣’字可是君臣的‘臣’?”
张自忠恭敬地回答道:“是的,是君臣的‘臣’字。”
冯玉祥摇头道:“这个‘臣’字不好。我们现在已是民国,还讲什么君臣。把你那个‘荩臣’,不如改为‘荩忱’,竭忱以待之‘忱’。《诗经·大雅·大明》有‘天难忱斯,不易维王。’《书经·汤诰》还有‘上克时忱,乃亦有终。’这个‘忱’字有忠诚、信赖的意思,比你那个君臣的‘臣’好得多。如何?”
张自忠听了,肃然应道:“旅长这个‘忱’字改得太好了。自忠当然遵从。”
从此,张自忠的字便改成了“荩忱”。
看来,这冯玉祥虽然幼时家境贫寒,行伍出身,书还读得不少哩。
据说他对带有封建色彩的名字都反对,所以他手下的官兵,姓名中凡带有君臣、富贵、荣华、福泰等字眼,他都要亲自为之更改。如团长孙良臣改为孙良诚;冯治台改为冯治安;池凤臣改为池峰诚等。
第一部分:好男要当兵壮志再从军(3)
冯玉祥收下了张自忠。张自忠从戎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入伍以后,张自忠被委任为中尉差遣。差遣,在当时是军队中一种编外附员,是要随初级官长班见习一段时间才能正式就任军官,所以又称为“见习官”。
不久,张自忠由见习官升任排长,连长是后来颇有名气的“倒戈将军”石友三。
5
1917年7月,段祺瑞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派兵入川、湘两省征伐南军,却连遭败绩,乃命令第十六混成旅前往湖南增援。
冯玉祥不愿同南军开战,率所部到达江苏浦口,便借故停兵不进,就地练起兵来。
在浦口期间,冯玉祥特别主持编写了一本《战地一补》小册子,发给全军官兵。这个小册子内容多系历史上的故事,如苏秦发奋刺股、田单守即墨、周亚夫细柳营等等。用意在于培养官兵勤奋学习、英勇无畏、机智灵活的精神。张自忠对这些古代名士、将领的风采,十分心仪。
第十六混成旅在段祺瑞的不断催促下,于1918年2月方离开江苏入湘,到7月才抵达常德。
在常德,冯玉祥又对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训练。
石敬亭、门致中前来投奔冯玉祥。这两人后来成为西北军的高级将领。其中石敬亭对张自忠的成长有较深的影响。
为了配合训练,冯玉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