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个喜悦的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念处修行的指导原则是如实观。佛要修行人如实地在身、受、心、法四个地方观察种种起落的现象。一样东西若升起了,则修行人当知它升起了;若落下去了,则修行人当知它落下去了。能清楚明白地知道一切身、受、心、法等现象的起落而不执著,就是四念处修行的真义了。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又要说不要轻易作价值评判呢?这和如实观又有何关系呢?
  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人一旦在作价值评判,他已经不在“如实”观了。
  我们在前面身念处的章节中提过修四念处最主要的原则是要学会“放松”,也就是因为这个相同的道理。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有颇强的一种价值评判倾向时,只要他一碰到那件事,身心自然就会紧张起来,而去做一种“排拒”动作。这个动作不只是会造成身心上的一种紧张而形成疲劳,最主要的缺点是它使修行人不能如实地认知这个东西的性质和真面目,而使其智慧不能增长。以法念处的原则看来,修行人只有在轻松柔软的身心状态下,让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才有可能充分了知万法的“本来面目”。否则一个念头才刚出头,就把它压下去,其真正的结果是修行人从没有真的了解这个念头是什么。这样子的修行,永远像是在打仗一样,既费力又紧张,而且不能深入到佛法中智慧之学的核心。故佛法中虽也有道德家及宗教家所喜欢的那一面,但毕竟佛法真正的核心——智慧——是“不共世间”的,其原因也就在此。因为佛法主张若真欲解决人世间的这些问题,光是靠高尚的道德律或纯洁的宗教情操,是不够的。佛老早就指出了这样一个体认,也就是《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是建立出来的东西,终归是为因缘所设定的。用一个因缘设定的东西来打击另一个因缘设定的东西,终究无法体认到佛所发现的那种生命中的喜悦安定。以佛法看,修行人只有用一种“接受生命”的态度,让这有生有灭的东西起落来去。放松身心,立定脚根,仔细看清楚,才有可能会加深对自己一切行为背后真正动机的了解。人若无法放松身心而真的对自己有所了解,法念处的修行是连开始都无法开始的。就好像在一个高压政治的社会环境中,大部分的老百姓皆无法知道社会中许多事情的真相一样,因为新闻及传播媒体皆为统治者所控制,而警察人员又非常有力地在控制人民的活动。对一切事物有强烈价值评判倾向的人,事实上正是自己的秘密警察,一个言论才刚出来就派兵把它消灭掉。这样会使自己成为“无知的老百姓”,不是很自然合理?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2)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价值观的“被设定者”(即由他人或外在文化等而主导他的价值取向),而不是设定者。我们不自觉地由小到大,经由教育、双亲、社会等等,而接受或认同了许多的价值观念。这其中包括了一个人对家庭的看法,对国家民族的看法,对金钱的观念,对爱情及两性关系的看法等等。
  一个人本身的性向及经验,当然也是影响他价值观的决定因素之一。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些因素正如由外而来的因素一样,是在他不充分了知的过程中而影响了他,“塑造”了他的。如仅就他们的影响和作用而言,我们几乎可以不用去区分那些是来自内,那些是来自外的。
  我并没有意图要大家放弃或否定任何价值观,也不在尝试建立任何价值观。我所欲指出的,是人若尚未充分了知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有哪些价值观,也尚未了知是哪些“缘”(因素)而使那些价值观产生的话,以佛法的理论而言,这人仍在“迷”中。若很精进地修行,他最多只能做一个很能控制及约束自己的人。他有可能修养很好,不会乱发脾气,但毕竟他仍还没有沾到佛法中真正所谓解脱道的边。他若修过四念处,也仅是在身念处、受念处及心念处的范围内,而尚未触及到法念处。因为修行人要能真地见到自己的思想、观念,实在是较难的。但毕竟法念处是佛法中较深但不可省略的部分。修行人若没有见到自己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价值观念及因那些观念而生的执著,修行仍不算完全。他只能当问题“来”的时候用一套方法去“解决”它,或使问题“过去”,但他无法真正见到是因为自己那些深藏在心中的思想、观念,而使这个问题得以产生,故同样的问题会一遍又一遍地再来。修持好的人能使问题不构成太大的影响力,也算是相当地自在了。但因仍不能看出问题真正的原因,故不能使它不再为。这样不能算是达到了佛法真正的目的——苦恼的止息,也就是他仍在受所谓的生死海浪潮的影响,仍然在“轮回”。
真正达到目的——也就是佛法中所谓彼岸——的慧解脱阿罗汉们,是真正地能令烦恼永不复起的了。并不是他们的力量特别大,能压得住烦恼,打得破执著。他们从来不压什么,不打什么,只是凡夫才压压打打。他们只是彻底地了知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而且对自己的“一切见解”都了知了的人。知道其“缘”而看得穿。能把这一切都彻底了知的人,才能使烦恼不复再起,也只有真能用智慧看出“无可欲”者的人,才能真正不再作欲望的奴隶。否则无论你如何说世欲是可厌的,诸行是无常的,把它想成“空”也好,想成“白骨”也好,所谓的世欲仍是会来找你的。因为你只是在和它搏斗,而未真正看清它的真面目。真的在自己生命中看到无常律的人,才能解脱生命中由“常见”所生的束缚。否则说无常,写无常,想无常,不过是在做一些“价值评判”罢了。是在把生命说成一个样子或想成一个样子,这和四念处中所谓的“如实观”是有很大差距的。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3)

  生命不是一样该去被评价的东西,而是该去被体会的。先别忙着去批评生命,硬要把它说成一个样子。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更重要的是要认清哪些是别人的意见,哪些是自己的意见。修行人若自己都搞不清哪些是别人的意见,哪些是自己的意见,所谓“修行”只不过是在“演戏”罢了!不够真!不真的修行是很难深刻而起作用的。
  这一点是我对今天所谓修行心态最根本的批评,也就是大多数人的修行不够真。大多数的修行人都学了很多东西,知道了许多别人的意见。但大多都搞不清哪些是别人的意见,哪些是自己的。并没有真的在生命之中见到无常律,见到无我律,而只是听过、读过。许多人不但都以为自己知道这些,而且了解,但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复杂的东西,也不是很难了解的。只是大多人都只是了解而已,却并没有真正见到生命的现象是无常的、无我的。这样是不会有佛法真正由慧所生的法喜道乐的。故今天大家都知道很多,把佛法弄得很复杂,但奇怪的是有法喜道乐解脱体验的人却很少。这样奇特的现象,大家能不承认是因为佛教整体的发展忽略了四圣谛及四念处吗?
  现代人的心思往往复杂得不得了,想什么问题都想得通。但要现代人去看看人生里一些最简单的真相,却往往是莫名其妙的困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总是会死亡的事实。
  我们存在的文化中是存有对死亡的“禁忌”的。大家都知道它,但都不去讲它,不去想它。一般人的人生观是:“如果有人问我,我当然知道自己有一天是会死亡的。但当那一天还没有来到之前,让我尽情地去享受人生,不要去想那些事情。让我们做一个生命中的勇者,不要去为一件尚未发生的事而使今天的我不愉快!”
  以人类文化一般的观点看来,这种人生观是很健康的。当局者至少有一种多做“正面思考”的积极心态,去想一些愉快的事,而使自己的人生比较快乐。但以佛法的观点看来,这一种心态却必然隐藏着潜在的忧苦。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局者没有能和谐地和生命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死亡——相处,而接受它,故会故意地不去谈它,想它。以佛法来看,这种心态里有一种生命中的“紧张”,也有一个恐惧,就好像一个受过某种感情创伤的人,会对某件事很敏感,别人稍稍提到那件事,他就受不了一样。真正勇敢的人,哪里会有什么禁忌?只要一提到死亡就避开来的人,以佛法来看不但不是乐观鄠的表现,反而正是因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