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民国初年,我在很小的时候,但是我已经就没有念过了。我看到这些课本,小学的课本,民国初年小学课本,有「修身」这门课程,这个本子我见过。我念书的时候就改掉,「修身」没有了,改做「公民」。我念小学的时候,好像小学一、二年级有公民的课本,那个时候我记得初上小学,好像有六门功课,有公民这门课。可是我好像念到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公民没有了,又改了,改做「社会」,愈改愈不像样子,真的连基本做人的这些礼貌都不讲求。现在我不知道小学课本里有哪些科目。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很慈悲,看到这个现象,他培养也是一个经学班,跟我们现在培训班差不多,培养一批弘法的人。弘法的人不能不懂礼,所以就编了一个《常礼举要》,这个小册子流通得很广,我们也印过很多次。现在有一些同修把它用图画画出来,而且是彩色的,那个小册子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基本的礼节,你要不懂,你德行再好,你的学问再好,你对社会、对众生再热心,你跟人家接触人家讨厌你,那你有什么法子?想帮别人忙帮不上,礼不能不懂。
  我们这一次将《礼记菁华录》印了一万本,你们同学们都人手一册,这个东西是儒家教学,四个科目里面第一个科目。孔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政事,第四是文学。我们以前跟李炳老求学的时候,李老师是采取清朝陈弘谋编的《五种遗规》,是我们修学主要的课程。《五种遗规》,中华书局收在《四库备要》里面,因为这个书有版权,我们没有办法流通。我们曾经向中华书局买了不少,大概也买了有好几十部。往年在台湾,我们图书馆的同学每个人都有一部,有没有去读?有没有去照做?那就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了。现在我们翻印的《礼记菁华录》非常好,可以说是礼仪里面极重要的部分都在其中;那个虽然是古礼,精神存在。我们明白之后,在现实生活当中,自自然然就知道怎么样做法。事相上这些情节不外乎多问,特别是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们有不同的礼节,我们不懂要问。我们问清楚、问明白了,这个精神融合在事相里面,一定得到大众的爱戴,得到大众的欢迎,我们再将佛法介绍给别人就容易了。
  这些琐碎的礼节,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你看这一节,他在大会当中报告他修学的心得;这个偈颂一面是赞佛,一面是报告自己修学心得。在报告之前,『承佛威力』,谦敬,这谦虚、恭敬,不敢说自己有智慧,不敢说自己学习有功夫、有成就,佛力加持的。我们今天展开经卷,能够理解,还能说一点,是不是自己能力?是不是自己智慧?不是的,佛力加持的,这真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这个经我们怎么会看得懂?我们怎么能说得出来?在我们现前博地凡夫的地位,不求三宝加持,我们哪里有能力?法身大士一开口说话,都要求佛加持。所以我们看古大德注经,一展开前面有求佛加持的偈颂。现代人这些注疏很少看到了,现代人了不起,不需要佛加持,自己就能讲经说法;古人不是的,你看看古德,一展开前面一定有四首、或者有八首,求佛加持的偈颂。
  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们学讲经的人,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没有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求佛加持。所以在讲经之前,我们礼佛三拜是求佛加持,跟别人拜佛不一样,心境都不相同。不但求佛要加持自己能说,说得不错,还要求佛加持听众,使听众能生欢喜心、能听得懂。我们没有这一番诚意、真诚,这一座经怎么会讲得好?你们上台讲经,拜三拜是不是这个拜法,我就不知道了。讲完之后,我们下台再拜三拜是感激,感激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一会圆满。这一会不管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这一会圆满。真诚的心、恭敬的心,这是真供养;依教修行这是供养诸佛如来,我们认真负责努力,一点都不敢含糊,供养听众、供养众生。
  在此地「承佛威力」,这一句是求佛加持。下面『普观一切梵身天』,在有些经典里面称为大梵天,后头都有。「一切梵身天」这一句是总说,后面是别说。一切梵身天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梵天,梵天有: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这是初禅三天。梵众天就好比是普通的国民,大梵天的国民;梵辅天是作官的,是些官员;大梵天王是国王。在华严会上,我们晓得每一个族群,它的人数都是无尽无数,它不是一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初禅就不知道有多少了。这里面有大梵天众,像国王,很多国王都来参加,不是一个,在这个族群里面是天王;辅助天王的是这些梵辅天,辅助天王就像现在的部长、省长、县市长之类;梵众就是人民。
  「普观」,普是用清净心、平等心观察他们。这个意思,观察就是代表,陈说自己修学心得报告,对於听众个个都顾及到,一个也不漏。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他怎么不得听众的欢心?在《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教我们,上了讲台之后,在没有说法之前,先要将目光看全场,每一个人都要看到,这表亲切之感。所以坐上讲台,不可以闭著眼睛,闭著眼睛人家听众说:这个法师很傲慢,根本就瞧不起我们,你看,看都不看一眼。现在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闭著眼睛行:这个法师有道行、有定功,如如不动,你看,眼睛看都不看。从前的社会,现在社会不行,现在这个社会你不看他一眼,他说你瞧不起他。所以这是大乘法,大乘就是现在讲的民主自由开放,这不是小乘。我们今天在任何场合,面对著的是现代的众生,所讲的是大乘佛法,这个礼节要懂。在这一段里面,这一行半是贯穿十位梵王,每一位前面都有,但是把它省略了,只在第一段说出,『尔时尸弃大梵王』。后面像第二首,慧光梵王也复如是;要加上这一句,「尔时慧光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也是这个,后面省掉了。每一个人起来报告都是这样的礼节,这是这一类,只是第一位叙说,后面统统省略掉,我们一定要晓得。注解就不必说,诸位看看就行了。我们看他的赞颂:
  【佛身清净常寂灭。光明照耀遍世间。无相无行无影像。譬如空云如是见。】
  清凉注解有疏。这里头有十首偈,这是第一首。法身,四句第一句是「法身普遍道场」,第二句「智光说法」,第三句「行净无染」,末后是比喻。长行得法里面,我们已经说得很详细,偈颂里头又重复温习一遍,加深我们的印象,也是劝导我们一定要如教修学。『佛身』,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法身,他没有用佛身,因为此地的佛是法身佛,『清净常寂灭』。法身遍一切处,法身是体,法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一念。「一念」这两个字很不好懂,《弥陀经》上讲的「一心」,很不好懂。因为我们的观念都是落在数量上,有一念就会想到有二念,就会想到有三念。我一心念佛,什么都不想了,专想阿弥陀佛,这就是一心念佛,是不是?是不是一念的意思?这一念意思已经错会了,已经落在第二义里头,已经不清净,已经不是寂灭法。要晓得一念、一心决定是清净常寂灭的,那才是一念,才是一心,才是一切诸法的本体,一切诸法是依它而变现出来的。
  一念就是自性,世尊在《楞严经》上指示我们,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身叫觉性,用见闻觉知这四个字来显示自性,在意叫知。六根根性从来不染,从来也不迷,它是正觉,迷的是什么?妄识。所以性叫真性,识叫妄识,识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性才是真实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一念自性,我们再说得大家容易懂一点,六根的根性,本觉本有。不觉是什么?不觉就是意识;眼识、耳识、鼻识,变成识,识就是不觉,不觉本无。我们今天的苦处,就是不觉当家,本觉不能现前。本觉有没有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如果本觉不起作用,你眼睛为什么能见?你耳为什么能听?能见、能听、能觉察,统统是本觉在起作用。可是本觉的权被人家剥夺过去,虽起作用,不能当家,第六意识当家。第六意识是什么?分别、执著;我执、我爱、我贪、我慢它当家了,它当家才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
  说老实话,六道轮回也没有,六道轮回是我执变现出来的,这正是世尊常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