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堂书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廉方琯年未三十,攻苦得心疾,犹日课一文,数上公车,或惘惘出门,只身
奔走数千里。今病益剧,忽喜吟诗,稿中有是题,同人无不大笑。孙彦清学
博闻之醉骂曰,古人命题往往粗率类此,何足怪!设出老杜,诸君赞不绝口
矣。余谓题虽俚着笔甚难,效颦一咏,纾情而已,大雅见哂弗顾焉。”方琯
即方琦兄,见《复堂文续》亡友传中,其诗惜未得见,想当有佳句,若洗斋
仿作则殊无可观,唯有此诗序我们得以知道此轶事并孙君之快语耳。我这样
的读诗文集,有人或者要笑为买椟还珠,不免埋没作者的苦心。这大约是的,
但是近来许多诗文集的确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可看,假如于此亦无足取,那简
直是废书一册罢了。我也想不如看笔记,然而笔记大半数又是正统的,典章,
科甲,诗话,忠孝节烈,神怪报应,讲来讲去只此几种,有时候翻了二十本
书结果仍是一无所得。我不知道何以大家多不喜欢记录关于社会生活自然名
物的事,总是念念不忘名教,虽短书小册亦复如是,正如种树卖柑之中亦必
寄托治道,这岂非古文的流毒直渗进小说杂家里去了么。

□1934年 
10月 
20日刊《大公报》,署名知堂
□收入《苦茶随笔》

重刊袁中郎集序

林语堂先生创议重刊《袁中郎全集》,刘大杰先生担任编订,我觉得这
是很有意义的事。公安派在明季是一种新文学运动,反抗当时复古赝古的文
学潮流,这是确实无疑的事实,我们只须看后来古文家对于这派如何的深恶
痛绝,历明清两朝至于民国现在还是咒骂不止,可以知道他们加于正统派文
学的打击是如何的深而且大了。

但是他们的文字不但触怒了文人,而且还得罪了皇帝,三袁文集于是都
被列入禁书,一概没收销毁了事,结果是想看的固然没得看,就是咒骂的人
也无从得见,只好闭了眼睛学嘴学舌的胡乱说一番而已。我们举一个例,《直
介堂丛刻》中有《苌楚斋随笔》,正续各十卷,庐江刘声木十枝撰,有己巳
五月序,即民国十八年也,《随笔》卷三第十六则云:

明末诗文派别至公安竟陵可谓妖妄变幻极矣,亡国之音固宜如此,

时当末造,非人力所能挽回,世多不知其名氏撰述,■记之于下,以昭

后世之炯戒。公安三袁,一庶子宗道,即士瑜,撰《海蠡编》二卷。一

吏部郎中中道,撰述无传。一吏部郎中宏道,独宏道撰述甚富,撰有《觞

政》一卷,《瓶花斋杂录》一卷,《袁中郎集》四十卷,《明文隽》八

卷。竟陵为钟惺谭友夏,俱天门人。
又《续笔》卷四第十一则云:

瑞安陈怀孟冲父(案此处原文如是)撰有《独见晓斋丛书》,其第

一种为《辛白论文》一卷,共九篇,其篇目有云文性文情文才文学文识

文德文时等目,只须见其目即知其深中明季山人之习,坠入竟陵公安一

派,实为亡国之音。
此书作者是桐城派,其反对公安本不足异,唯高谈阔论而伯修之《白苏斋类
集》与小修之《珂雪斋集选》似均未见,又于中郎集外别列《觞政》,可知
其亦未曾见过此集也。其实珂雪斋虽是难得,白苏斋与梨云馆本中郎集在道
光年均有翻刻,而或因被骂太久之故也竟流传不广,以致连骂者亦未能看见,
真真一大奇事。这回把中郎集印了出来,使得大家可以看看,功德无量。无
论意见如何,总之看了再说,即使要骂也有点儿根据。

中郎是明季的新文学运动的领袖,然而他的著作不见得样样都好,篇篇
都好,翻过来说,拟古的旧派文人也不见得没有一篇可取,因为他们到底未
必整天整夜的装腔作势,一不小心也会写下一小篇即兴的文章来,如专门模
仿经典的扬子云做有《酒箴》,即是一例。中郎的诗,据我这诗的门外汉看
来,只是有消极的价值,即在他的反对七子的假古董处,虽然标举白乐天苏
东坡,即使不重模仿,与瓣香李杜也只百步之差,且那种五七言的玩意儿在
那时候也已经做不出什么花样来了,中郎于此不能大有作为原是当然,他所
能做的只是阻止更旧的,保持较新的而已。

在散文方面中郎的成绩要好得多,我想他的游记最有新意,传序次之,
《瓶史》与《觞政》二篇大约是顶被人骂为山林恶习之作,我却以为这很有
中郎特色,最足以看出他的性情风趣。尺牍虽多妙语,但视苏黄终有间,比
孙仲益自然要强,不知怎的尺牍与题跋后来的人总写不过苏黄,只有李卓吾
特别点,他信里那种斗争气分也是前人所无,后人虽有而外强中干,却很要
不得了。中郎反抗正统的“赋得”文学,自是功在人间,我们怀念他的功绩,
再看看他的著作,成就如何,正如我们读左拉的小说,看他与自然主义的理


论离合如何,可以明瞭文学运动的理想与现实,可以知人论世,比单凭文学
史而议论得失,或不看作品而信口雌黄,总要较为可靠乎。

中郎喜谈禅,又谈净土,著有《西方合论》一卷,这一部分为我所不大
喜欢,东坡之喜谈修炼也正是同样的一种癖。伯修与小修,陶石篑石梁,李
卓吾、屠长卿,也都谈佛教,这大约是明末文坛的普通现象。正统派照例是
儒教徒,而非正统派便自然多逃儒归佛,佛教在那时虽不是新思想,却总是
一个自由天地,容得他们托足,至于是否够说信仰,那我就不好代为回答了。
反对这些新文学潮流的人骂他们妖妄变幻,或者即侧重此点,我看《苌楚斋
随笔》中屡次说到明朝之亡由于李屠诸人之信佛教毁伦常,可以参证,不过
李屠以及二陶三袁固然与佛有关,竟陵的钟谭似并不这样,然则此文所云又
是疑问了。正统派骂公安竟陵为亡国之音,我疑心这句话自从甲申以后一直
用到如今了罢,因为明朝亡了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究竟明朝亡于何人何事也
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更是死无对证,我想暂不讨论,但是什么是
亡国之音,这件事似乎还可以来探讨一下。

有人说,亡国之音便是公安竟陵那样的文章。这样的干脆决断,仿佛事
情就完了,更无话可说。然而不然。所谓亡国之音这是有出典的,而且还出
在经书里。查《礼记·乐记》第十九云:“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孔
颖达疏云,“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亡国之时民心哀思,
故乐音亦哀思,由其人困苦故也。”后又云:“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郑玄注云:“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
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
是之谓也。”在同一篇中,有两样说法,迥不相同,一说乐音哀思,一说靡
靡之乐,令人无所适从。郑玄虽然也是大儒,所说又有韩非做根据,但是我
们总还不如信托经文,采取哀思之说,而桑间濮上应即承上文而言,至于其
音是否哀以思,是否与上文不矛盾,则书缺有间,姑且存疑。中郎的文章说
是有悲哀愁思的地方原无不可,或者这就可以说亡国之音。《诗经·国风》
云:

有兔■■,雉离于罗。

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尚寐无吪!

这种感情在明季的人心里大抵是很普通罢。有些闲适的表示实际上也是
一种愤懑,即尚寐无吪的意思。外国的隐逸多是宗教的,在大漠或深山里积
极地修他的胜业,中国的隐逸却是政治的,他们在山林或在城市一样的消极
的度世。长沮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便说出本意来。
不过这种情形我想还应用《乐记》里别一句话来包括才对,即是“乱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孔颖达解亡国为将欲灭亡之国,这也不对,亡国便干脆
是亡了的国,明末那些文学或可称之曰乱世之音,顾亭林傅青主陈老莲等人
才是亡国之音,如吴梅村临终的词亦是好例。

闲话休提,说乱世也好,说亡国也好,反正这都是说明某种现象的原因,
《乐记》云,“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其情之所以动,则或
由世乱政乖,或由国亡民困,故其声亦或怨怒或哀思,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会
忽发或怨怒或哀思之音,更不是有人忽发怨怒之音而不乱之世就乱,或忽发
哀思之音而不亡之国会亡也。中郎的文章如其是怨以怒的,那便是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