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老师教学生、教初学绝对不是他在台上讲经那个方法,教初学是教初学一套办法;完全是解释经上的文字,没有发挥的,没有议论的,只是把字面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简单单。你去听没什么意思,但是你要去找他的过失,没有过失。所以初学佛的人最重要的要记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行家来听也会赞叹,赞叹什么?没有毛病,虽然讲得很浅,没讲错。这个经确实有深讲、有浅讲、有长讲、有短讲,我们是采取浅讲、短讲,从这个地方入门。只要自己有清净的信心,恭恭敬敬把这个讲演学好。听众不能把他看作听众,你要把他看作听众,错了,听众是什么人?老师、监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在讲台上提出自己学习的报告,后面有指导老师。
  所以我们学讲经,每一部经老师是不会选大部的,都是选小部经,小部经又简单的讲。我跟诸位报告过,一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讲一遍,从经题、人题、讲经因缘到这部经讲完四个半小时。一个星期讲一次,总共是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钟。两个人讲,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翻译,其实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讲稿。这个讲稿口语讲稿,在文学里称为口语文学,它不是文章,它是口语。一定要写出来,在讲台上照著这个本子,不是念,讲,要有表情,所以这两个人不会讲错,同一个底本。一次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一个人四十五分钟。初学的时候,有人觉得这个枯燥无味。有味是从无味里面生出来的,你要一开头就想很有味道,到最后就胡说八道,你就全盘失败了。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这总原则、总纲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遵守,遵守对你决定有好处。佛法在教学的总纲领里面可以说是「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佛在经典上常常讲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个「诸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法门,决定不离开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三句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位细细想想,戒定慧三学,戒学就是前面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定慧。断恶修善是清净,平等觉是定慧;平等是定,觉是慧。这是一切佛法总的陀罗尼。
  所以这个陀罗尼,能持诸佛普法,它通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法门,它是总纲领,它是总原则。落实在行门里面,像我们这个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是总原则,但是在这个前面净业三福也是个总纲领。如果说一切佛法普门的总纲领,三十七道品也是的。无论哪个法门,你要没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是基础,共同的基础,你不可能有成就。我在《弥陀经》里头讲过,三十七道品这一部分说得很详细。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了。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佛门虽然广大,你却不得其门而入,这肯定的。再看第三句:
  【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
  清凉在这里注得比较多一点,「即空涉有,名为方便,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称体用之广大」。这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所以他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这个我们在一般讲席当中都曾经说过。六度就好比六层大楼,最下面是布施,第二层是持戒,第三层是忍辱,后面就是上面的一定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布施不包括持戒,持戒一定包括布施;持戒不包括忍辱,忍辱一定包括持戒、包括布施。
  我们在此地看方便波罗蜜,这是般若波罗蜜上面,这个波罗蜜实在讲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展开来的。般若波罗蜜代表的是根本智,后面这个四条是后得智,这四条里头是方便、愿、力、智。那么要是十层大楼,这是第七层,第七层当然具足前面六波罗蜜。「广大方便藏」,文殊十度里面的方便度。般若是称性的智慧,也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本具的智慧。波罗蜜,这是梵语,意思就是圆满。换句话说,圆满的广大方便般若,或者称为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应用的智慧,这个智慧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
  注解里头说得好,「即空涉有,名为方便」。空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是空,根本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的般若是般若波罗蜜,根本智;无所不知就是后面讲的方便、愿、力、智,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你一定要先证无知,然后才能够得无所不知。无知是性体,无所不知是自性的起用。体得不到,哪来的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大乘经里面常讲「体、相、用」,要是用十波罗蜜来讲,好讲。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四种波罗蜜方便、愿、力、智是用;相是什么?前面五条是相,般若,这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相,体相用具足。这十度是一而十,十而一,它分不开家的。所以每一条里面一定圆满具足其他九条,它要不圆满具足其他九条,这一条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就不能称为了。我们也修布施、也修供养、也修持戒,那算不算波罗蜜?不算,这一点千万不能够误会。般若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的,我们现在的程度连小乘须陀洹都不够格,哪里来的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今天所修的全都是福报边事,福报那一边的事情,不是功德这一边,是福报那一边。福报那一边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坛经》里面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说什么?说生死大事,说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福做不到。那什么能做到?功德能做到,功德与般若相应。
  福德跟功德是两回事情,相上好像一样,实际不一样。这个注子里头底下就说,「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这说出来了。权实,两种智慧,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善巧方便,是智慧,是实智的起用。这里面的实就是般若波罗蜜,这里讲的权就是方便愿力智。实,无知,般若无知;权,无所不知。权实是一不是二,叫双行,这叫不共般若。跟谁不共?跟权教菩萨不共,跟声闻缘觉不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没有,哪里有?一真法界。能够权实双行在这个世间示现的,那什么人?法身菩萨在九法界示现的都是权实双行,这决定不是九界众生能办得到的。
  怎么叫权实双行?在日常生活工作,接触大众跟世间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这是权。实是怎么样?相上虽然有,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是实。这些菩萨有真智慧,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见色、耳闻声办事,帮助九法界众生破迷开悟断恶修善,做种种示现,他是演戏,他不是真的。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实。照做,什么事情跟大家一样做,心里头痕迹不落。所以这叫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无作,实智;作,权智,权实不是分开的,它是一体。九法界众生做不到,法身菩萨倒驾慈航到九法界来表演,来做样子给大家看,他确确实实是一丝毫都不沾染,他所示现的真的是得大自在,这叫做「不共般若」。
  我们学佛,特别是学大乘,那又想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都还没断,我到底应该怎么学?这是很严肃的课题,我常常劝导同学拓开心量,从这里下手。量要大,要能包容,不可以小心眼,小心眼是决定不能入门,入不进去,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想,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想,不要为自己想。如果为自己,你应当常常观想自己的身心跟整个宇宙刹土众生合成一体,你常常做这个观想。这个观想好,这个观想真的与事实真相相应,也就是说与自性相应,常作如是观。
  心是虚空、是法界;身是刹土、是众生,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跟宇宙融合成一体了,这个想法好。一般人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非常困难,但是常作如是观的人,跟同学们说不难。慢慢这个心真的扩大,跟宇宙合而为一了,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东西了,化成一体了,不必放下,没有了还用得著放下吗?这是我们学习「权实双行,不共般若」。凡夫也能学,学得不够真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