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馆只有两层,一楼大厅的正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题写的匾额,大厅左面是电视介绍,右面墙上刻着赵扑初题写的“良渚文化”几个字,衬托字符的石幕上刻满了良渚先民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图案和线条,看上去有点像儿童画,大人不太看得明白。
一楼大厅的右侧是博物院第一展厅,这里概貌地介绍了良渚先民渔樵耕作的生活场景和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地位,展示了能够代表当时生产发展水平的各种生产生活器具。顺便提一句,良渚史前遗存发现者是施昕更,而正式提出并命名“良渚文化”的却是现代考古大家夏鼐,其立论依据是龙山文化不能涵盖和包括诸如水稻种植、丝麻织作、舟船打造等方面的内容,就连黑陶制品,两者也存在着质地和造型上的差异。因此,良渚文化从时间上看是一支独立演化的原始文化段,从空间上看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的一种以稻作经济为主、手工业也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文化。我觉得良渚后人在引施昕更为荣耀的同时,实在是不该忘了夏鼐这位来自浙江温州的老乡,没有他,“良渚文化”的定位,恐怕还要后退十来年。
二三展厅都在二楼,其中第二展厅主要展示了发现良渚遗址的经过、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及代表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礼器制品和黑陶器皿。展厅正中悬挂着一幅神徽造型,据专家考证,这就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前身,其造型渊源一脉相承。良渚文化的大多数精美文物都出自人工堆筑的、被当地人称作“墩”或“山”的土台,其高度在地平以上4米到10米甚至更高,土台的占地面积从数百到上千平方米不等,土台的墓葬和祭坛的作用类似于埃及法老或南美玛雅的金字塔,这样的高台大冢,考古界称之为良渚大墓。已经发掘的良渚大墓有反山、瑶山和莫角山,类似的史前遗存,经考证,在良渚附近的大墓还有近50处。
第三展厅展示着一座按原样复制的墓葬形状,里面陈列着随葬的玉琮、玉钺、玉璧、玉璋、玉骨等百余件玉器,显示出墓主生前的显赫地位。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良渚一带的农民,历来有农闲时挖窖寻玉的习惯,每挖到一窖,都能得到很多玉器,玉器积攒多了,就挑担到上海城隍庙去卖,也就换个柴米酱醋钱。其实良渚墓葬里出土的玉器种类很多,摆放也很有规律,比如圭在左,琥在右,璋在头,璜在脚,璧在背,琮在肚。当时人们把这些形状古扑的玉器统称为“汉玉”,当地人还流传着类似“挖到尖头铲,玉还远着呢。”、“挖到平头铲,汉玉就会有。”等挖玉口诀,只可惜有心人出现得太迟,以至祖宗的宝贝失落地太久太多。据说,历代清室皇帝也收藏了不少良渚玉琮,经常拿在手上揣摩把玩,但始终参不透其中的玄机,其情形类似于河洛图对历代鸿儒的折磨。“良渚玉”其实很有特点,拿在手上它平凡的像块白石或骨头,但十分耐看,尤其是它细腻的琢玉风格,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也不为过。透过放大镜人们发现良渚先民居然可以在一毫米的范围里,刻画出四五道线条匀称流畅的曲线,这种精细入微的琢玉技术;考古学家至今还无法还原。更让人惊奇的是,成型的良渚古玉显得十分对称、粗犷和大气,这种溶精巧细腻与大气粗犷为一炉的琢玉风格,别处还真不容易见到。最能代表“良渚玉”风格的玉器是玉琮、玉璧和玉钺。
良渚玉璧
先说良渚玉琮。良渚玉琮是立柱体玉器,以方圆两种几何形体构成外方内圆中空的造型,玉琮的四个侧面是对称的八块长方形凸面,玉琮的中心是垂直的圆孔,玉琮的外壁用均匀流畅的阴纹刻线,极精致地勾勒出夸张大胆的神徽图案,并以两段为一节,节与节之间有一条较深的凹槽,其高度少的仅一节,多的有十五节,可达30多厘米,玉琮的质地呈汰白色,行话叫“鸡骨白”。良渚玉琮象征着天圆地方和通天达地,只有地位极高并握有神权的人才配拥有。
再说良渚玉璧。玉璧是中间有孔、圆而扁平的玉器。古人把玉璧中间的孔叫“好”,四周的宽边叫“肉”,“肉”的宽度是“好”的直径的一倍左右,否则只能称之为环或镯。良渚的玉璧没有这么多讲究,它有多种质地,一般以青绿色俗称“鸭屎青”的为上,大小也没有定规,其形状酷似铜钱,只是中间不是方孔,而是圆孔,据说玉璧象征着财权,当然是大的比小的值钱。
最后说说良渚玉钺。钺就是斧子,玉钺就是玉做的斧子。良渚玉钺没有刃口,明摆着不能当砍伐工具来使用,失去了使用价值的玉钺,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象征。听介绍,良渚玉钺象征的是军权。
良渚玉钺
大约受1930年吴金鼎在山东章丘“城子崕”发现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的影响,施昕更从一开始就着眼于良渚黑陶的发现与发掘。尽管他是良渚人,尽管他十分清楚良渚附近常有石器和玉器出现,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把良渚玉器和良渚黑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研究和考察,以至后人对良渚玉器的关注比对良渚黑陶的研究晚了整整几十年。假如施昕更中学毕业后家境再好一点,假如施昕更也具有夏鼐丰厚的考古学识和见地,假如施昕更不是28岁就英年早逝,假如施昕更1938年出版的《良渚》也包括了良渚玉器,假如没有日本侵华战争,假如中国开放得更早一点,国力更强一点,文化更普及一点,良渚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盗挖瑶山祭坛的悲剧,国人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会深入、系统和全面得多。
看着这片生长奇迹和文明的土地,感觉自己也长了不少见识。良渚确实是个好地方,它南依钱塘,北靠太湖,西接天目,东临大海,没有高山能堆砌出通天达地的祭坛,没有美石可雕琢出鬼斧神工的玉器,没有黑土却烧制出精妙绝伦的黑陶,没有文字已孕育出中华文明的曙光。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水还是那方水,人还是那里人,我相信,祖宗的灿烂一定能点燃现代的辉煌。
…
附录·美食
…
莼鲈之思
莼,是莼菜,又名水葵,小睡莲叶状,味滑腻清香,以西湖三潭印月所产最佳;鲈,是鲈鱼,《清稗类钞》载“松江之四鳃鲈,味甚美,自魏、晋以来,即称名产”。《晋书·张翰传》则有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的典故——虽是辞官托词,到底也要莼鲈之味美当得起这借口。
菱角鸡头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有袭人派人给湘云送吃食的情节,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红菱是菱角一种,菱角又名芰实,水生。红菱以甪直的八角红菱最著名,常煮熟剥食。生吃的话则是嘉兴的南湖无角菱更来得水嫩,俗名馄饨菱。鸡头又名芡实,生长于净水,有南芡北芡之分,前者产于太湖后者产自洪泽湖,《本草纲目》形容它“状如鱼目,煮食如芋”。
大闸蟹
大闸蟹学名作“中华绒螯蟹”,因成年雄蟹大螯上密布绒毛而得名,苏州阳澄湖产的大闸蟹最肥美。古人有“持螯赏菊”的雅事,这“螯”便指的是蟹。民间有“九雌十雄”的说法,意思是重阳风吹过的九月最宜雌蟹,十月则可食雄蟹了。
龙井、碧螺春
龙井、碧螺春皆是绿茶名,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龙井地区,碧螺春产于苏州吴县洞庭山。龙井叶扁,色黄绿;碧螺春叶如虫,色清绿。都名列我国十大名茶,碧螺春的名字据说还是康熙南巡得的,原叫“吓煞人香”,具体典故可参见本书《从金庸小说看姑苏风物》一文。
无锡船菜
无锡以太湖山光水色胜,晴好之日,游客往往坐游船一边看风景,一边品船娘的好手艺,成就了无锡船菜(太湖船菜)的盛名,菜多以鲜灵活跳的鱼虾为料,讲究“味真”,烹饪简单保持原汁原味,脆鳝、银鱼炒蛋等皆是内中名肴。船娘的俏丽解语大约亦是清代苏、扬等地风行“船宴”的缘故之一,高阳的小说《红楼梦断》、《胡雪岩》等皆有提及。
***************
*湘
***************
两山深翠,惟吊脚楼屋瓦为白色,河中长潭则湾泊木筏廿来只,颜色浅黄。地方有小羊叫,有妇女锐声喊〃二老〃,〃小牛子〃,且听到远处有鞭炮声,与小锣声。 沈从文《从文家书》
…
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