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幻]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第四卷) 作者:肖申克11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可能有戏!”李思明心里想道。
    上次李思明给人家的资料,其实全是空地理念方面的东西,虽然会很有参考价值,但是并不是像李思明所说的那样受美国法律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是不会保护这些东西,不过那个注定会著名的商标,李思明倒是认真地给注册了。
    比尔其实对自己的公司的热爱胜过一切,这就产生了一种独占性的心理,不容别人染指,这是任何一位科技创业者正常的心理。但是他们的胃口很大,扩张需要更多的钱,1984年对于微软来说是关键的一年,用户迫切需要一种更简洁更实用的操作系统来使用他们的个人电脑,而这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雇用更多的程序员来合作完成。而且微软在市场中只能说是比别人领先一步而己,远谈不上强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比别人稍晚一步甚至就会失去了市场。李思明其实已经在为微软做贡献了。
    这个世界上有钱人很多,特别是美国。这些有钱人不会将手中的资金存进银行里吃利息,他们用来投资,让钱生钱,1924年IBM公司的成立,是风险投资促进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有些人有创意有项目,特别是那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人员,他们想创业但他们却缺钱。这些有钱人将自己的钱投资与这些创业者的公司,以便获得未来的收益。这个收益是有风险的,要么血本无归,要么一本万利,所以这些投资被称之为“风险投资”。那些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大多也与此有关。
    自从1978年,美国劳工部放宽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的有关条款,允许养老基金有条件地介入风险投资事业,并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使得风险投资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建不久的纳斯达克创业扳市场为风险资本地成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厚实的平台。纳斯达克创业板不仅为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风险投资人提供了一个稳妥,安全的退出路经,降低了投资风险,缩短了投资回报周期,从而提高了私人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实现了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风险投资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是常规经济政策,如技术创新促进政策等地三倍。也正是如此,风险资本为确立美国IT产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信息网络,生物工程,金融工程,医疗保健等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产业。美国经济的科技含量由此得到最大程度地填充和优化。
    盖茨不是没有见过风险投资家,在东海岸,每天都会诞生数个由风险资本参与地企业。那些年轻的创业者每天带着厚厚的商业计划,拜访那些知名或不知名地风险投资公司。但是盖茨和他的合伙人都不愿意投资人指手画脚。
    一般而言,当风险投资进入之后,公司就已经完全不是开始的那个样子了。但这一过程,并不轻松。新兴企业的创业者们都想按照自己的激情和想法行事,而风险投费家则为了保证投费成功,为企业带来了太多的策略和规章制度,虽然创业者们大多都能认识到这些制度的重要性,但还是不愿意被这些条条框框所束缚。
    在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永远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博弈的一种微妙关系。这样的结果是企业在内耗中根本无法成功。或者企业做大后创业者几乎不会全部留下。他们要么成为公司地首席技术官或者董事。要么永远离开了公司。在与风险投资家合作中感情受到伤害地人眼中,风险投资家无异于“贪婪的资本家”,他们专门捕获小公司,从创办者手中抢夺公司所有权,接着清理公司,如果生意变坏就一脚把公司踢开。如果生意变好,就在他人建造的公司价值上养肥他们自己。
    李思明不同。他懂科技,至少他看好微软公司,对软件业的未来的看法一致,而且李思明早就声明,只是想在董事会有一个位子,并不参与日常的管理。这很显然跟盖茨希望地一样。这个世上,大概只有李思明会如此花钱,而不在乎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但是李思明却希望这样“到处撒钱”地机会越多越好。
    巧合的是,这一年的4月有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正是盖茨,而在此之前的一期的封面人物正是李思明。而去年《人民》杂志标榜为全美1983年最引人注目的25个名人之中,李思明和盖茨又是紧挨着出现。
    “两位相差几乎不到两岁的年轻人的名字,在1983年第一次出现在一起,这似乎预示着未来。但没有人将这两位此时从事不同行业的年轻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人后来如此评价。
    会面是由李思明“陪同”曾智见他的。
    “听说,IBM公司对贵公司的视窗系统并不感兴趣?这些巨头们有些顽固不化吧?”李思明一见面就问道。此时IBM的企业文化保守威严,对新技术和市场的反应过于迟钝,80年代这个十年是IBM衰落的十年,所以才有后来郭士纳写的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而微软公司却充溢着清新的活力,朝气和自由无拘的创造与冒险精神,科技创业者永远是激情四射。
    1984年,微软虽仍是微型计算机和软件领域发展最迅猛的一家公司,但也危机四伏,吉中藏凶:因为它还不能算霸主大哥大,故随时都可能在仅数个月的时间里就退出历史舞台,被信息革命的滚滚洪流大潮所冲垮和淹没。这一年里,苹果电脑公司推出了麦金托什计算机,一下子炒热了市场:而微软的任务就是替各种计算机编制相应的软件。
    微软公司在隆重推出自己的“牌子货”MS一Wond的软件后,又马不停蹄地组织起众多软件精英设计师,集中全力为“麦金托什”开发并推出相应地语言程序和Wond1。0软件。
    可与此同时,莲花,宝兰等同行公司也在玩命开发能应用于麦金托什计算机的软件,竞争激烈。你死我活,悲壮又惨烈……因为谁晚一步下蛋,巨额的投入就等于打水漂儿——白费了。正像他的客户一样,每天会增加许多的客户,每天也会失去很多客户——因为这些客户已经关门大吉了。
    更要命的是,IBM公司反应迟钝。对微软主张开发地新操作系统并不感兴趣,而他的一个重要的创业伙伴也因病离开了公司,盖茨忙得焦头烂额。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软件开发之中,并且扩大自己的软件工程师队伍。迅速地占领市场。
    于是他就又想起了李思明,这位中国人对软件行业地观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好像对管理公司并不感兴趣。
    “虽然IBM对我的计划不感兴趣。但是我们不会放弃。”盖茨眼镜的背后闪着亮光。
    “那你一定忙得焦头烂额,因为这样你必须多头作战,而你地人手就恐怕不够,这一行一定要足够快,否则慢了一步就会被淘汰。其二,这里头的风险也很大,如果IBM公司加入,有了他们的这个平台,对于市场推广有着莫大的好处。毕竟许多电脑制造商想与他们兼容。”李思明表示“很关心”,居心颇测。
    “当然。不过。我对‘视窗’这个名字很感兴趣,嗯,很形象!”盖茨道。
    “盖茨先生干里迢迢地过来,只为说这个?”李思明有些怀疑。
    “事实上,李先生上次跟我说的计划,很不错。我和我的一些伙伴们从你提供的资料上,也得到了一些启发!”盖茨说得很谦虚。李思明心里却在偷笑。那只不过是一些来源于现实之中的“空想”而已,却被别人捧作宝贝。
    ……
    曾智一句话也插不上嘴,甚至盖茨根本就没有正视过他这位“老板”,他眼前的茶杯已经换了七次水了,厕所也跑了三次,但这两人似乎已经忘了各自地目地。因为李思明在和盖茨谈软件技术,李思明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谈,让盖茨惊为天人,当成了知音。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比他更年轻的人,在软件这一行业的思路却是如此广阔和渊博,让他的眼界豁然开朗。
    “李先生,你不搞软件,拍电影是个浪费,尽管你拍的电影也很赚钱,但是科技这个行业每天发生地事情,是那么让人兴奋。”盖茨一谈起本行就滔滔不绝,连李思明都忘了双方见面的目地。
    “那是以后的事情,我现在也不赖啊!”李思明笑着道。
    “别想了,你加入我的公司算了,我的公司正蒸蒸日上,就缺你这样的人!”盖茨当着曾老板的面,挖起墙角来。
    “你来这里不是来挖墙角的吧?”曾智很是郁闷,终于插上了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