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原帝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两支。契丹人在不使成吉思汗帝国丧失它的民族性的情况下,向它引进了中国文化;而回鹘人能够使蒙古人分享鄂尔浑和吐鲁番的古代突厥文明,分享叙利亚的、摩尼教…聂思托里安教徒的和佛教传统的全部遗产。确实,成吉思汗及其直接继承者们正是从回鹘人那里学到了使用民政管理机构,正像他们从回鹘的大臣们那里学到了语言和文字一样。后来,回鹘文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地为蒙古人提供了蒙古字字母。
  大屠杀已经被忘记了,而行政机构——成吉思汗的纪律和回鹘人的行政体系(或部门)的混合物——仍在继续。在经历了早期的严重灾难之后,这一工作最终将有利于文明。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成吉思汗的同时代人对他作出了如此评价:马可·波罗说:“他的去世是一大遗憾,因为他是一个正义、明智的人。”约因维尔说:“他使人民保持了和平。”〔220〕这些结论表面上看是荒谬的。由于把所有突厥…蒙古民族统一于一个惟一的帝国之中,由于在从中国到里海的范围内强行贯彻铁的纪律,成吉思汗平息了无休止的内战,为商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阿布哈齐写道:“在成吉思汗统治下,从伊朗到图兰(突厥人的地区)之间的一切地区内是如此平静,以致一个头顶金大盘的人从日出走到日落处都不会受到任何人的一小点暴力。”〔221〕他的札撒在整个蒙古和突厥斯坦建立了一块“成吉思汗和平碑”。札撒在他的时代无疑是可怕的,但是,在他的继承者们的统治时代,札撒变得温和一些,并且为14世纪的大旅行家们的成就提供了可能性。在这方面,成吉思汗是野蛮人中的亚历山大,是打开通往文明之新路的开拓者。〔222〕
    注 释  
    〔1〕今巴格达,元代译名为报达。——译者
    〔2〕据赵珙《蒙鞑备录》:“大抵鞑人身不甚长,最长不过五尺二三,亦无肥厚。其面横阔而上下促,有颧骨,眼无上纹,发须绝少,形状颇丑。”——译者
    〔3〕伯希和《高地亚洲》(巴黎,1931年)第28页。
    〔4〕丹尼森·罗斯译《中亚蒙兀儿史》(1895年,伦敦)第290页。
    〔5〕乃蛮王被金朝封为大王,故曰大王汗,又讹为太阳罕,或泰阳汗和塔阳罕。——译者
    〔6〕亦难赤必勒格又称亦难赤必勒格不忽汗,这是一个突厥文名字,其中亦难赤意为“值得信任的”,必勒格意为“贤明的”,不忽意为“巫师”,全名之意是“贤明的和值得信任的巫师国王”。——译者
    〔7〕或者像莫斯特尔特在《辅仁大学学报》1934年第9期上发表的《鄂尔多斯地区》一文中推断的那样,写作kereit。《秘史》译成kereyid(上引文第33页)。今写成k'erit。(kerayit一名的字源是keri'e,意为“乌鸦”。《史集》记:“据说,古代有一个国王,他有八个儿子,全都生得皮肤黝黑,因此被称为克烈。”参看《史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汉译本第一卷第一册,克烈部。——译者)
    〔8〕伯希和《中亚与远东的基督教徒》载《通报》(1914年)第629页。
    〔9〕伯希和《高地亚洲》第25页。
    〔10〕伯希和怀疑“克烈”一名是否未被巴赫布拉攸斯录入。
    〔11〕巴赫布拉攸斯《圣教年鉴》III,280—282。
    〔12〕约翰长老的传说,形成于12世纪前期。最早出现在弗瑞辛格的史书中,后来又出现在阿德蒙的编年史中,尤其是出现在于1165年传到罗马的一封信札中,此信札可能是约翰长老致曼苏尔一世教母的,其中约翰长老自称为“三个印度和从巴贝尔堡到信徒托马斯墓之间辽阔地区的国王。”这一传说反映了在中亚和南亚存在有基督教徒。参考《柏朗嘉宾蒙古行记》耿昇译本,第130页注57。
    〔13〕关于克烈诸王的基督教教名,参看伯希和《中亚基督教徒》第627页。
    〔14〕马儿忽思,即《辽史》中的磨古斯。——译者
    〔15〕我们不知道喀拉昆·巴查儿的位置,据《秘史》(海涅士,法译本第48页)脱斡邻勒在该地几乎被菊儿罕捉住。我们也不知道库尔班·特勒苏特的位置,在此脱斡邻勒得到也速该的帮助,打败了菊尔罕。参考多桑《蒙古史》I,73。
    〔16〕又译为汪罕。——译者
    〔17〕篾儿乞人(Marit),在《辽史》中是梅里急。——译者
    〔18〕问题在于篾儿乞人是否可能是6世纪拜占庭作家们笔下的Mukri(参考伯希和《谈库曼》载《亚洲杂志》1920年,第145页)。另一些史家把Mukri与中国史籍中的靺鞨联系起来,即与7世纪和8世纪黑龙江地区的通古斯人相联系。
    〔19〕这是在第8世纪的和硕·柴达木碑文中提到的三个骨利干联盟的推测位置(参考汤姆森《鄂尔浑碑文》第98页)。
    〔20〕肃良合(Solang)一名系指高丽人(Coréens朝鲜人),到元朝后期,蒙古人称之为Solongros,即高丽人。满族人也以Solho一名称呼朝鲜人。到明朝,在1598年的汉…蒙词汇表中则写作Solongro。——译者
    〔21〕Tatar(鞑靼)一名始见于鄂尔浑流域的突厥苾伽可汗碑。《秘史》作塔塔儿。汉籍中有达怛、达靼、塔坦、塔靼、达打、挞笪、塔塔诸译。塔塔儿人在9世纪回鹘败亡之后,曾一度成为北方之强大部族。辽、金史中则称为阻卜,靼焣。南宋人则以达靼为北方诸民族之通称,而又就其离汉地远近,区分为黑、白、生鞑靼三种。草原诸部也因塔塔儿之强大而自称塔塔儿,并以此为荣,后来遂成为蒙古人的习惯称呼。《蒙鞑备录》:木华黎“每自称我鞑靼人”。西欧最早称蒙古人为鞑靼,是出自“Tartarus”一词,意为地狱。帕里斯在1240年的记载中记述蒙古西征军说:“彼等破坚岩,越其群山环绕之乡,汹汹如出地狱(tartaras)之群魔,故名曰鞑靼”。(布朗《波斯文献史》英文版第3卷第8页上转引)。参考《出使蒙古记》,(英)道森编,吕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6页。——译者
    〔22〕参考汤姆森《鄂尔浑碑文》第140页。关于ta tar与Ta…t'an之间错误的语音关系,参看伯希和《谈库曼》第145页。
    〔23〕蒙古人一名似乎最早出现在唐朝:“从唐朝起,中国史书表明,室韦各部落(分布于克鲁伦河下游和兴安岭北部),确实是一些说蒙古语的部落,在它们之中,有一支蒙兀或蒙瓦(Mong…Wu,或Mong…Wa)部,从该名中,我们觉察到蒙古人一名。”
    〔24〕原文是“西北”,应是外蒙古东北。——译者
    〔25〕《谈库曼》,第146—147页。
    〔26〕参看符拉基米尔佐夫《成吉思汗传》(伦敦,1930年)I.在其他书中,该作者把兀鲁思译成国家,保留该词部落(亦尔坚)的含义,兀鲁思…亦尔坚即国家的含义。参看他的《蒙古社会制度——蒙古游牧封建制》(列宁格勒,1934年)第59页和98页。
    〔27〕斡孛黑(oboq),即氏族,是古代(11—13世纪)蒙古社会的基本因素。蒙古的氏族是父系氏族,每一氏族的成员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子孙。由于氏族的发展有了许多分支,因而形成许多小氏族。——译者
    〔28〕《秘史》海涅士译本第10页,写作Taiyichi'ut或Tayich'iut。参考伯希和《通报》(1930年)第54页文章。F。冯·埃德曼《铁木真》(莱比锡版,1862年,第168页,194—230页)根据拉施特的记载,列出了尼鲁温和都儿鲁斤部详表。
    〔29〕原文是“西南”,应是东南方。——译者
    〔30〕多桑《蒙古史》I,426,(据拉施特记);《秘史》法译本第8页写作Onggirat。伯希和记述,在辽史上,在1123—1124年,弘吉剌惕部和札只剌惕部与蔑儿乞部一起被提到(《库蛮》第146页)。
    〔31〕多桑《蒙古史》I,29。
    〔32〕符拉基米尔佐夫《成吉思汗传》第3页;关于13世纪蒙古封建社会的特征,参看该作者的《蒙古社会制度史》。
    〔33〕那可惕(Noküd),是那可儿(nokor)的复数形式,意为“朋友们”。——译者
    〔34〕别乞(baki)意“僧正”。按萨满教,即大祭司。——译者
    〔35〕参考伯希和《〈突厥斯坦〉评注》载《通报》(1930)第50页。
    〔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