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镕基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一边,使得上海成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毛泽东和江青以上海为基地,利用其在全党和全国老百姓中的威信,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对手刘少奇一伙。

从此,虽然来自上海的「四人帮」已经在北京的中央政治局中占据要津,但上海始终是与北京并列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到一九七六年毛泽东驾崩时,上海政治力量居然已经发展到可以组建强大的「第二武装」的地步。

邓小平时代开始以後,上海作为南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并没有削弱,就像北方的北戴河成为中共高层的「夏日离宫」一样,上海几乎成为其「冬都」。每年冬季,掌握中共实权的元老级人物几乎都要到上海避寒,无论是改革派的邓小平、杨尚昆,还是保守派的陈云和李先念,这就决定了上海市党政军领导班子,逐渐形成了为两派都能接受的特色。

凡是能够在上海立足的市一级领导人,都必须具备两头不得罪,两头都要讨好的本领,无论他们本人内心到底对经济改革问题持什麽态度。

那麽,由此说来,当初朱熔基被派往上海时,他在陈云眼里的印象至少用「不坏」二字概括,因为在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下,如果不是至少被陈云认可的干部,也没有可能被派到上海去,尤其是没有可能被派到上海去担任党或政府的一把手。

已经被证明的消息是:在朱熔基被宣布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後,他还在国外访问,回国後立即被陈云在上海召见,并要他搭乘自己的专机一同去北京上任。此间,陈云非常友好地向朱熔基表示:你当上海市长我是非常支持的,你到中央工作我也很高兴。按著,又送给朱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几句话。

两头讨好是上海领导人的特色

一位大陆著名青年经济学家评价说: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共高层及经济理论界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的抗争持续了十几年,到中共十四大上才算真正告一段落。在这段时间的抗争中,「计划派」中又分为开明派和保守派;「市场派」中方分成激进派和稳进派。其实从朱熔基的经济思想来看,至少他在杜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国家经委工作的一段时间里,并不属於「市场派」,而是属於「计划派」中的开明派。

如果这种分析正确的话,那麽朱熔基後来被提名担任上海市市长,能够被中共高层改革和保守两派人物双双接受,就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了。

至於为什麽已经内定朱熔基出任上海市长,在中共十三天上,却仅仅给他安排中央候补委员?一位出席中共十三天的干部透露说:自中共著名左派理论家邓力群,在十三大上的中央委员「差额选举」中落选之後,外界纷纷猜测其他几位落选者是谁。八八年四月以後,人们看到朱熔基当了上海市长,就误以为他也是十三大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上的落选者之一。

持这种分析者的根据是,按照惯例,中共的直辖市政府第一把手,不应该仅仅安排成一个中央候补委员,因为十三大上三个直辖市的市委第一把手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可见中共高层对三个直辖市领导人员有著特别的重视。但事实上,中共高层确实是在十三大之前,仅把朱熔基安排在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名单中。

至於中共仅仅安排朱熔基进入中央候补委员序列的真正原因,前述这位人士分析说:这件事只能说明当时包括赵紫阳在内的中共高层领导人,对朱熔基并没有进一步提携的想法。根据他的年龄,从八八年当一届市长到九三年上海市政府再次换届时,正好六十五岁,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干部年轻化」规定中的部级领导的年龄上限。所以,既然只担任一届上海市政府第一把手,其党内职务安排成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都关系不大。

结果,因为当时这一安排,导致四年後朱熔基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时,党内的职务还只是一个候补中央委员。

从九一年四月朱熔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到九二年十月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这一年半时间里,朱熔基自然要因其行政职务的重要,列席一些政治局会议,但因为仅仅是一个中央候补委员,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朱熔基表现得十分尴尬。

仅具中央候补委员身份

关於大陆三个直辖市的党政领导人,在中共高层领导人眼里到底重要到什麽地步,在中共内部也有不同说法。在中共十三大进入政治局委员序列的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瑞环,自认他的出头,并不是因为天津市地位的重要,而是因为他本人在诸如邓小平等人的眼里,是一个可以再次委以更高职务的重要人选。

但是,因为中共高层的复杂政治矛盾,所以当时也不好让李瑞环在中央的地位显得过於突兀,这才有人出主意,乾脆让三个直辖市的市委第一把手,统统进入政治局委员序列。

据说:李瑞环曾私下对人讲,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和时任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得以进入中央政治局委员序列,完全是沾了自己的光。

朱熔基调上海工作之前,一直是住在位於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带的国务院高干宿舍区里,与著名的钓鱼台宾馆只隔一条马路。当时,朱熔基虽然也有一辆专车,但每当与进出钓鱼台的国宾车队遭遇时,他的专车也只能和出租汽车、公共汽市、大卡车等同样被一脸霉气的交通警察截住,司机如果稍有不慎,以致停驶不及的话,还免不了要被警察喝斥一顿。

这是因为在北京,国务院的正副部长都还不够大。交通警察只买副总理以上领导干部的帐,到了这一级地位的车子,不但牌号特殊,而且就有警笛装置了。

每当遇到这一时刻,朱熔基都会感慨万千。十三大之前,每当遇到像王兆国、郝建秀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国宾车队里时,朱熔基自然就更不服气。

王兆国一九六二年才考人哈尔滨的一所大学,而在这十一年前,朱熔基就已经有资格代表共产党政府到这所大学去训话了。至於郝建秀,朱熔基以国家计委副处长的身份,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做报告时,这个刚刚从青岛进北京的挡埤女工,还没有资格到场听讲,因为当时郝氏仅仅是这所学校附设的工农速成中学的一个「调干生」。

而中共十三大以後,朱熔基虽然跻身於中央候补委员序列,但当他看到李铁映(十三天上进入中央政治局)这样的人,居然也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夹在国宾车队里耀武扬威时,心中自然更加愤愤不平。

当年朱熔基奉调进京当国家计委处级干部时,李铁映只是一个鼻涕还没擦净的中学生。朱熔基到中学里给学生们演讲,讲述自己在「解放前」,如何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英勇斗争时,李铁映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得先行一个礼,再问一声叔叔好!

临去上海之前的一个傍晚,朱熔基约一个私交甚好的部下晚餐。饭後他们从家里出去散步,绕过钓鱼台国宾馆,漫步走到玉渊潭公园的八一湖畔,眺望北京西郊的大片田园景色。可能是因为农田和菜地,令朱熔基回想起在右派农场劳改的情景,他不禁感慨万千。

人比人气死人

「我眼看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朱熔基长叹了一口气:「要不是那倒霉的二十年,可以多干多少事情呵。这次紫阳同志让我到上海去,和年轻干部的「外放」可不是一个性质。到上海干一届市长,五年下来,六十五岁了。正好是中央规定的省部级干部离休的年龄。所以,今生今世有机会真正为党和国家干点事情,为中国老百姓做点好事,只有这五年的机会了。可惜这上海一行,既是我放手干事情的事业起点,但也是终点。」

朱熔基的这位部下虽然连连点头称是,但他心里相信朱熔基未必甘心将上海之行,当成自己事业成就的终点。

这位当年的部下评价朱熔基说:朱熔基身材高大,南人北相。平时给一般人的印象也是性格同形象一样粗犷。但是,这个人既是聪明透顶,同时也城府极深。他当年去上海时就已经作好了回北京的准备,当然後来的形势发展,使得他的晋升计划加快了步伐。但即使形势只是正常发展,也就是说九一年时他没有被中途调进国务院,那麽在九二年的十三大上进入政治局,九三年初的八届人大上当国务院副总理仍是有可能的。虽然朱熔基在九三年初就六十四岁半了,但到了副总理以上这一级,这个年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