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之间相安尤事近二十年。金皇统九年(1149年),金完颜亮弑金熙宗自立,是为金海陵帝。海陵帝自立后不久,便谋大举南侵。
宋廷闻金人有意败盟南侵,亦谋战守之策。归朝官李宗闵上书建议三策,其中第一条曰“严守备”,建议加强襄阳的防御:“方今天下根本在吴、蜀,其势若手足之相应,荆州据其中,为心腹之地,襄阳扼荆州之冲,又足以为荆州重轻。今重兵皆驻武昌,而荆襄之间,所以自卫者未固。且襄阳在今为极边,去荆州四百五十里,无重山峻岭长江大河之险,敌人驰轻骑,不两日至城下。万一荆州为其所据,吴、蜀首尾不能救。朝廷虽以刘琦镇荆州,然无兵以自固。至襄阳之兵,不过干余人,又皆疲懦,不能以备缓急。宜令刘琦将二万人,分屯荆州要害,使久历战阵之田晟以副之。更令不断召募,日夜训习,张声势,严斥堠。襄阳则遣一智勇兼备之将,分武昌之兵万人,比岁更其戍守。襄既有备,吴、蜀乃可安枕。” ' 注:《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二 ' 宋高宗颇采其议,从四川调吴拱戍守襄阳。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在江淮、荆襄、川陕三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向荆襄方向进攻的金兵连陷蒋州(今河南潢川)、信阳、罗山。宋廷传令:如襄阳不可保则退守长江。吴拱急上书朝廷:“荆南为吴蜀之门户,襄阳为荆州之藩篱,屏翰上流,号为重地,若弃之不守,是自撤具藩篱电。况襄阳依山阻汉,沃壤千里。设若侵略,据山以为巢穴,如人扼其咽喉,守其门户,则荆州果得高枕而眠乎?若欲保守荆州,自合以襄阳为捍守之计。” ' 注:《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 ' 朝廷遂准吴拱固守襄阳之计。十月,金兵攻樊城不下,引兵它去。此间,金海陵帝亲自率领的东路军已经渡过淮河。宋廷遂急命湖北诸军亟取攻势,以牵制渡淮之金兵。宋军发动反攻,连复荆州、新蔡、蔡州、邓州。十一月中,金兵实施反牵制作战,向襄阳趋进,亦被宋军挫败。这时,金海陵帝被杀,主事者与宋议和退兵。两年后,和议达成,史称“隆兴和议”。此后,宋金之间未再发生大的战事。
在宋、金之间时和时战的相持中,蒙古在塞北崛起,并连年对金展开用兵。金受蒙古促逼,国势日趋衰微,先是齐燕京而迁都于汴梁,后又迁都蔡州(今河南汝南)。宋绍定六年、蒙古窝阔台汗五年(1233年),蒙古遣使联宋攻金。次年正月,联军攻破蔡州,金灭亡。根据协议,河南陈、蔡一线东南之地属南宋,陈、蔡一线西北之地属蒙古。宋金对峙遂一变而为宋蒙对峙。
南宋这次联蒙古攻金,跟上次北宋联金攻辽已有所不同,整个军事行动比较慎重,灭金之后,宋军撤还,增戍江汉地区,防备蒙古南侵。不过,此后形势的变化改变了由宋君臣的初衷。那年盛夏到来之前,蒙古大军空河南而去,往北方温凉之地避暑,辽阔的中原几成军事真空。这一局面使得南宋君臣顿起侥幸之心。淮东安抚使赵范建议:“乘时抚定中原,守河据关,收复三京(开封、洛阳、商邱)。” ' 注:《宋史纪事本末》卷九十二 三京之复 ' 宋理宗和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都力赞此议。宋军遂于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进兵河南,占领汴京和洛阳。蒙古窝阔台汗闻讯,命大将塔思率军南下,宋军败退而归。南宋收复三京之战几乎是重演了一次刘宋元嘉北伐收复河南之战。和元嘉北伐一样糟糕的是,南宋的军事行动引发了蒙古军的大规模南侵。
次年六月,蒙古窝阔台汗命将南征,兵分三路,分别自江淮、荆襄、四川发起大规模进攻。宋军抗战形势仍如“常山蛇势”,东西呼应:东恃江淮、中拒江汉、西恃秦巴山地。宋廷以荆襄战区为抗战重点,配以重兵,除在唐、邓一带屯田备边外,又以孟珙为襄阳都统制,训练精锐之卒,分屯樊城、新野和唐、邓之间。
进攻荆襄的蒙古军山窝阔台三子阔出统率。蒙古军在钟祥、京山、安陆一线遭到了宋军顽强的抵抗,迟迟打不开局面。端平三年(1236年)三月,宋襄阳北平主将王旻以襄阳降于蒙古。一方重镇,未经战斗,即为蒙古所有,此事在荆襄乃至整个宋廷造成极大的震动。宋左司谏李宗勉上书言:“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恃。江陵或不守,则事迫势蹙,必有危亡之忧。” ' 注:《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八 ' 这年,蒙古军连陷随州、郢州(今钟祥)、枣阳、德安(今安陆),并围攻江陵,大有席卷江汉之势。
这时,孟珙赴临安枢密院禀议刚回,在黄州得到京湖制置使史嵩之遣援江陵之令,乃驰赴江陵。他命令部队不断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间则沿江列炬,以示宋军声势之盛。尔后,遣军出战,连破蒙古二十四砦,夺还被俘人口二万,江陵之围遂解。次年,蒙古东路军之一部自光州(今河南潢川)下复州(今湖北沔阳),又转攻黄州、蕲州、安庆府,当地守臣皆弃城走。孟珙率军还救,击退蒙军。
由于孟珙智勇善战,南宋在江汉地区的不利形势得到扭转。宋廷遂以孟珙为京湖制置使,命其恢复郢州、荆门,以固江陵北面屏障。宋嘉熙三年(1239年)三月,孟珙率军反攻,三战皆捷,遂复信阳、樊城、襄阳。
是后,孟珙上书朝廷,建议加强襄阳地区的守备力量:“取襄阳不难而守为难,非将士不勇也,非车马器械不精也,实系于事力之不给耳!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 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事也。” ' 注:《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九 ' 在盂珙的主持下,襄樊地区的守备得到了加强。他派兵焚烧了蒙古军在顺阳(今河南淅川)、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的造船木材和屯粮,破坏蒙古军的攻势准备。他还在京湖地区大兴屯田:选壮士杂于官军教之,百姓无事则植戈而耕,敌至则悉出以战。由于盂珙经营有方,南宋荆襄战区遂得巩固,还能不断抽调兵力配合四川和江淮方面的作战。盂珙经营荆襄的成就不仅显示于当时,在此后,荆襄地区几乎成了南宋延续国脉的支柱。
蒙古蒙哥汗时,鉴于南宋长江防线不易突破,乃用降将郭宝玉所建议的大迂回战略,命兀良哈台进军云贵,征服大理,欲以迂回由宋长江防线之后。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发三路大军攻宋:西路由蒙哥汗亲率蒙军主力,计划先攻占四川,然后出夔门;中路由忽必烈率领,南下襄、鄂;南路命兀良哈台从广西引兵北上。三路大军合击荆襄,会师鄂州,再东下攻取临安。这次蒙古大军南攻,在宋廷引起极大恐慌。不过,战事因蒙哥汗在合州的阵亡而出现转机。蒙哥汗死后,西路军北撤,中路军攻鄂州、下东南的计划也因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而受阻。忽必烈顾虑北方的形势和蒙古汗位的争夺,引兵北还,遣兵一部南下岳州接应兀良哈台军北撤。
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移都燕京,积极谋求南进。忽必烈有鉴于蒙军前几次南下都是分兵过广而未能一举灭宋,且双方交战的三大战区中四川地势险远、江淮河道纵横,均不利于蒙古骑兵优势的发挥,决心改变进攻南宋的战略。
忽必烈的谋士们多主张从荆襄寻求突破。杜瑛认为:“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 ' 注:《元史》卷一百九十九 杜瑛传 ' 郭侃建议:“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 注:《元史》卷一百四十九 郭侃传 ' 忽必烈所信重的南宋降将刘整献伐宋方略曰:“襄阳吾故物,弃而勿戍,使宋得窃筑为强藩。若复襄阳,由汉入江,再取荆楚,定江淮而迫临安,以亡宋室,掩有华夏。” ' 注:《元史》卷一百六十一 刘整传 ' 于是,忽必烈将进攻重点选在襄阳方面。作为准备;忽必烈遣使于宋,开榷场于樊城,并筑土城于襄阳南,外通互市,内筑堡垒,置军戍守,遏宋军南北之援。
蒙古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与刘整督率诸路兵马,攻略襄阳;另在四川发起牵制性作战,阻四川宋军东援。蒙、宋双方遂在襄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