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你觉得自己很不错,那别人也很容易让你觉得自己不行;因为你价值观的来源在外不在内。而亲疏、利害、贵贱如果都操之于自己,你自己心中有谱,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如何,跟别人关系如何,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和信心,就不会随便受别人操纵。

这里所说的“别人”一般指大众或媒体,说你几句好话,你就开心;倒过来批评你几句,你就难过。这怎么能行呢?应该像庄子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天下人都称赞我,也不会使我更加振奋;相反,天下人都批评我,也不会使我更加沮丧。能够做到不让天下人的想法来影响你,这样的人就有一定水平了;但是还不够,最高境界是从“重外轻内”到“重内轻外”,最后到“有内无外”。“内”是一种智慧的启发,是经过某些生命修炼而了解了“道”。从“道”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就会发现人生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得失、成败、来去这些问题,更没有什么亲疏、利害、贵贱之分。

这种觉悟的境界,老子称做“玄同”,玄妙的同化境界。你觉悟了“道”,不再生起“分别心”和“比较心”,也不再觉得自己缺乏什么,你本身圆满具足,与“道”同在。庄子说“上与造物者游”,“道”是万物的来源,同它一起游玩,生命怎么会落空呢?“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能够让我好好有这么一个生命的,也可以好好让我的生命结束。这样一来,就把人生的悲情转化为喜悦之情,这正是道家高明的地方。

6。老子三宝

说到“三宝”,我记得小时候吃过一种广东餐点,叫“三宝饭”。后来读书,知道明朝有个“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上大学念了哲学,才知道“三宝”二字出自《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六十七章》)

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和保存着。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够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够推扩;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

先说“慈”,“慈”是母性的特质,代表人的心态要慈爱。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母亲,母亲的特色就是慈爱。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不能照顾每一个人,就给每一个人一个母亲。莎士比亚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女人做了母亲之后,因为对孩子的这份慈爱,会变得非常勇敢坚强,碰到任何困难都要设法解决。有一个故事,美国一位母亲带女儿到超市买东西,出来的时候,女儿跑在前面,忽然一辆卡车急驶而来,把她压在车轮之下。千钧一发之际,母亲立刻奔上前去把卡车车头抬起来。如果是平常的情况,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抬起卡车车头呢?但是这位母亲真的做到了。看到女儿被旁人从车轮底下拉出来的那一刻,母亲也倒下了,在医院里躺了好几个月。这说明在一刹那间,慈爱所带来的勇气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强大。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有仁德的人一定会有勇气去做他该做的事。老子也说:“慈故能勇。”一个慈爱的人,一定能够勇敢地去帮助别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所有没有被丢弃的物。这叫做保持启明状态。因此,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这是精微奥妙的道理。

圣人为什么善于帮助人,善于使用物,而使人不被遗弃,使物不被丢弃呢?因为圣人有慈爱,圣人领悟了“道”。从“道”的角度看,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源于“道”,“道”让这些人和物出现,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所谓的“弃人”与“弃物”。“弃”与“不弃”是由人的眼光来判断的,喜欢这个或者讨厌那个,但人的眼光常常是片面和短浅的。所以要“袭明”,保持启明的状态,以一种慈悲的胸怀,宽容的心态,对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能尊重和珍惜。

接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我们现在常说的“师资”二字就出于此。“善人”是先了解道理的人,走在前面;“不善人”像学生一样,跟在后面。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向学生借鉴,等于双方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长处在此为师,又因为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彼为资。所以对两者都要接纳,这样一来,就不会陷于迷惑了。这种强调相辅相成、相对相重的观念,是老子思想的特色。

总之,我们对“道”的学习,首先要在心态上学习“道”的慈爱,学会用慈母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由此形成一种普遍的、平等的同情。这是老子的第一宝“慈”的深意。

老子的第二宝是“俭”,针对物质。很多人把道家跟环保联系起来,就因为这个字。“俭”是要人收敛和约束欲望。譬如一个人如果节俭,固定的钱可以多用一阵,固定的食物可以多吃几餐。大家都节俭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就不会这么快了。其实,这个世界的问题并不在于财富不够用,而是财富不平均,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差距太大,天下很难太平。老子对于“俭”的观点和他本身的哲学思想相呼应。“慈”从“道”而来,因为“道”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慈”是一种普遍的关怀和同情;“俭”则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人在消耗这个世界的能量和资源时要尽量节俭和珍惜,因为每样东西都来自“道”,怎么可以浪费?而且也只有“俭”,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的资源,所以老子说:“俭故能广”。

“俭”也代表节制欲望,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家的。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一个人多私多欲,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的欲望,然后更痛苦,这是很简单的逻辑。况且,即使所有欲望都能满足,人就能快乐吗?会不会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呢?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会碰上危险;这样可以保持长久。

为了追求“名”“货”而劳累或伤害身体,可谓得不偿失。名声和财富是身外之物,身体对于人而言却是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为了追求名利,把健康搞坏了,到最后生病进了医院,这时候谁能来帮你呢?只好自己忍受病痛的折磨了。有的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恨不得拿自己的一切所有来换回多活几天,有什么用呢?如果早知道身体比名利贵重,为什么平时不多留意一下呢?至于“得与亡孰病”,“得”兼指名、货而言。出名得利,常常带来后遗症;无名无利,反而可以清净生活。这不只是“钟鼎山林,各有天性”的问题,并且还考虑到人生长远的苦与乐。

“甚爱必大费”,因为人一旦执着于所爱,就会不顾一切的付出,对人如此,对物亦然。汉武帝有“金屋藏娇”的故事,你过分喜欢一个人,要什么给什么,会耗费很大。父母对子女也是一样,过分溺爱,让他予取予求,对孩子的成长不见得好。“多藏必厚亡”,天灾人祸将使储存财物越多的人陷入更大的危机。譬如一个仓库着火,如果里面只放了些简单家具,损失还不太大,但如果里面堆满了古董字画、金银珠宝,那损失就不得了了。我有一个朋友,喜欢收藏玻璃杯,他家里有个大柜子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漂亮玻璃杯,结果碰上地震,整个柜子倒下来,几十年的收藏毁于一旦。我跟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他听了很惊奇,想不到老子居然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