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宝国:兴趣,基本上我看杂志比较多,因为快,内容丰富,里面有你需要的很多信息。生活在这个年代,你也别太闭门造车了。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碰到一个什么角色,你肯定要对生活充满特别强烈的那股热情。起码是你不见得要参与,但要知道和了解。不过,我对网络一窍不通,我喜欢看文字的东西,我觉得它永远不会失去市场的。为什么?这是一种享受。你想,拍了一天的戏晚上回来,洗完澡,叼根烟,在温暖的灯光下看一会儿书,真的是一种情趣。
记者:生活中你是一个讲究浪漫的人?
陈宝国:不能说是浪漫。(有情调之人?)都说不上,什么是情调我不知道(笑),关于情调,各个时代理解的不一样。我不去酒吧,听说现在酒吧是最有情调的,我原来一直住在后海那儿,后来我再没去过,听说那儿都盖成酒吧了。我曾经喝酒,后来不喜欢就戒掉了,我是一个不需要靠外界刺激就能够兴奋的人。拍戏之余我喜欢看点好片子,尤其是我喜欢的演员的片子,无论国内国外的。我现在不太愿意看美国片,因为其中的人物太概念化,偶尔会看一部调调味道。我现在看得比较多的是欧洲的片子,因为它更关注人性。
记者:你身边的朋友多吗?
陈宝国:我需要朋友,但不是离了朋友就活不了的人,我最享受一个人呆着的感觉。(在家吗?)在哪都可以,当然在家里更放松了,你可以不考虑形象,不用矫情,不需要对别人的话有反应,否则的话很累,你得做1号、2号表情,你得表示同情或赞赏。(你不善于应酬?)这是有意而为之的。我就一个原则——踏踏实实演戏就完了。(喜欢跟哪种人做朋友?)说的来就可以。这个圈子里有许多有想法的人,经常会有一些闪光的东西,跟这样的朋友聊两三个小时,你可以受用很长时间。
第四部分:男人四十儿子 父亲手中放飞的风筝
记者:演员演戏大部分要来源于生活,你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反应敏感吗?
陈宝国:我不是特别细腻的人,我承认我待人接物不行,我觉得生活没必要要那么复杂,简单一点好。(不敏感,是不是因为生活不用你操心?)你不想操心就不操心,你想操心有操不完的心,我不喜欢操这个心。(你对柴米油盐这些具体的生活从来不关心?)我不太走这个心,这方面在我的生活中占的比例特别小。
记者:你太太赵奎娥也是演员,但近几年她演戏不多,是不是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家庭?
陈宝国:那倒也没有,她也没为我多牺牲什么,其实我也没必要让一个职业女性去牺牲什么。(两个人都是演员,一个人做些牺牲也是自然的。)我不太愿意说家庭的话题,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们同属于一个职业,所以就不会有太多的矛盾。夫妻理解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理解了,在别人眼里是问题的,在我们这就不是问题了,理解万岁嘛。
记者:你觉得是自己是比较称职的父亲跟丈夫?
陈宝国:通常家长给孩子的榜样是最大的,对男孩儿来讲,他永远觉得父亲是他的骄傲。你说称职怎么叫称职,我天天照顾他的起居,还是要做我自己的事情?换个角度,儿子难道真愿意有一个天天跟着他,照顾他无微不至的爸爸吗?未必。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过法,你想怎么做,你觉得怎么过舒服那就怎么过。
记者:你一直是儿子的骄傲?
陈宝国:起码我现在在给他付学费呀,这一点他应该感到骄傲的,没有我他上不了学啊。(他一直在国外读书?)是,在英国,很小的时候我就把他送出去了,今年20岁了。这一点我都感到骄傲的,我还能供得起他上学。让他接受一个良好的教育。我这人比较务实,你没有这个条件就全都作罢,就是一个梦想。有这个条件就可以把这个梦变成现实,给他一个不同于我年少时受教育的环境。(你现在努力地拍戏,不排除也想给家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吧?)你想有没有,肯定有了。
记者:对儿子期望很大吧,花那么多钱送他去读书自然希望他成材?
陈宝国:别一根筋了,我刚才不是说了吗,对待生活别太认真。包括对孩子的期盼也不要太较劲儿,你非要他如何如何,他不做,你不是很痛苦吗?你非要他成功,如果他不是很用功或者是他很用功,可是他机遇没到那,选错了一个职业,他也不可能成功。人生没有几个十字路口,一旦你走对了,你就会走得很通畅。所以我只在大的十字路口会给他一些引导,比如求学,选择专业。
记者:你引导他选择了什么专业?
陈宝国:他学的是工科,他实际上喜欢的是表演,但我不想让他子承父业。(他是心甘情愿放弃表演的吗?)很容易。在国外他不可能学表演,到了那儿他就知道了,学艺的人在那个社会是很苦的。尤其是华人没有出头之日,他必须要生活,他自己就得选择了,不是我我强迫他选的。他现在学的还好。(英文没问题吧?)那是非常纯正的伦敦音(脸上掠过一丝得意的笑容)。
记者:父子俩平时沟通的方式就是打电话?
陈宝国:平时打电话,他放假回来我们经常一起聊天。孩子渐渐的长大,他对父亲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他可以直接评价我的角色,有些是比较尖锐的,他可以说还行,有些他都不看,你不能要求他看呀。我觉得这个世界现在特别小,我原来觉得很大很大的,儿子不走我不知道,他走后我感受得很直接。因为他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带回来的信息跟我在国内听到的差不多。我们中国进步太快了,有很多我们的理念呀,评判的标准呀,真是大同小异。
记者:跟儿子在一起共同的话题是什么?
陈宝国:音乐,但是他喜欢摇滚、现代的音乐。他在学校里自组了两个乐队,很专业的那种;我则喜欢古典音乐。所以他买的碟我不听,我的他也不听。他对英国甲壳虫乐队崇拜的不得了,他们的名曲他都可以弹出来、唱出来,后来我也试着听一下,还真挺好听的。(你在家经常听音乐?)我曾经对此发烧过一段,好多年啦。(对硬件发烧还是对软件发烧?)我全方位的,后来一看达到不了,这玩意太要钱,耳朵越听越高级,无止境的,就一下子刹住了。虽然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听了,仍然不失一个爱好。
后记:
背面
问陈宝国儿子在国外这么多年,是否被“洋化”了很多。他斩钉截铁道“没有,他骨子里还是很中国、很传统的,我希望他别丢了这些种东西。就像中国的饮食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同化不了。”谈到家庭、生活问题,陈宝国几次申明,他不喜欢讲这些,他希望保有一个完全私人化的空间。他笑言“神秘一点好!”但他承认,他这次跟我讲的有点多,有悖于他一向的做人原则——少说多做,踏踏实实演戏。
第四部分:男人四十陈道明 婚姻之道理不明
能争取到面对陈道明的机会,颇费了一番周折。在约定的地点,我刻意先他而到。墨镜、棒球帽、一身运动装束的陈道明准时出现。握手、寒暄,座位由无烟区移到吸烟区。
点着烟,陈道明拿过我的采访提纲看。几分钟的沉默。末了,他淡淡一笑,坦言道:“你提纲里三分之二的问题都废了。因为我不是婚姻专家,所以你提出的有关婚姻的问题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点带面来回答。剧中宋建平和林晓风的婚姻,只是在某个情节和段落上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已,没有所谓的绝对值。另外,我一向不愿意谈及家庭话题,不要想以《中国式离婚》为突破口打开我们家的‘防盗门’。”
没想到,采访还未开始,陈道明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心里有一点波动,但我脸上的表情尽量平静。
“我觉得咱们放弃提纲,放弃理性,你尽可以提出问题,我努力回答;要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好说,没有意思,我也会选择不回答。”陈道明随即提出这个建议。
事已至此,只能接招。见招拆招。
采访的话题于是由陈道明引出。
“我的片酬经常打折”
陈道明:我觉得现在媒体和演员的关系成了职业的勾连关系,少了一些人与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