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浙大夜惊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渐渐地,两人都已完全笼罩在了黑暗中,只有借着远处路旁偶尔透射过来的灯光,才能看清人影。 
  女生每走一段距离,总会把头转过来看一眼。张超每当这时,就把头转过去,靠着露台上的栏杆,装成闲逛的学生。他也不知女生究竟有没有发现他。 
  不过对于女生不时回头看一下,张超心中更加好奇,她,好像是在躲避着什么? 
  女生走得比张超快,没过多久,张超刚走到东3的旁边,远远看着女生已经走到了东4,也就是露台的尽头了。两人隔了百米左右。 
  这时,只见女生往左一拐,似乎是从东4那边的楼梯下楼了。 
  东4的晚上,简直比西区还荒凉。因为东4白天是做电路之类实验用的,全部是大的实验教室,不提供学生自修。而且那里离东1的自修教室远,就算自修累了,闲逛的学生也不会走到那边去。 
  漆黑笼罩一片,四处都无人声。 
  要不要追过去看看? 
  张超现在的好奇心,已经比过去收敛了许多。想了几秒钟,他还是决定不追过去算了,只是快步跑到露台的左边,想看着那女生走下来后,会去哪。 
  他是眼睁睁盯着黑衣女生走进了楼梯的,二楼下到一楼,能用多少时间? 
  可他左右等了近一分钟,就是不见黑衣女生从楼梯上走下来。 
  她从露台向左边一拐,只有一个楼梯,如果她没下楼,还能去哪呢?难道还能飞了? 
  到底为什么还没走下来? 
  到底追不追? 
  思索片刻,还是决定去看看,总觉得这女生太过奇怪,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随后,张超沿着左边的露台边缘,快步跑了上去,眼睛始终不离那边一楼的楼梯口,盯着看女生是否出来。 
  一直到他跑到尽头,始终都没见女生走下楼。 
  难道真的会飞了? 
  张超想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缓缓往左边拐进去。 
  拐进去的地方,就是楼梯,此时楼梯里没有灯,一片黑乎乎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 
  张超来到楼梯前,这时,脑筋突然一转,心思顿时明白过来了,为什么没见黑衣女子下楼呢? 
  因为黑衣女子一定是上楼了,那就自然看不到了。 
  他长嘘了一口气,别人只是穿得怪了点,说不定是失恋了,或者其他情况,自修完了随便出来走走罢了。 
  至于她为什么要走到这黑乎乎的东4,世上古怪的人这么多,那是别人乐意,也或许在这里约了男朋友,准备做什么猥琐事了。 
  张超怪自己有点神经过敏,这样想着,就走进楼梯,准备下楼回寝室。 
  可他往楼梯口走进几步,正准备下楼,突然想起,刚才……刚才进楼梯口的时候,眼睛余光是不是还看到了什么? 
  下一秒,一种无声的窒息悄悄蔓延开来。 
  好像……好像身后有一道目光,注视着自己。 
  背后有人?! 
  一瞬间的感觉,让他全身毛骨悚然。漆黑的楼梯里,身后有人? 
  张超停下脚步,尽全力压制住呼吸,缓缓将头转过去。 
  “啊!”张超吓得一把摔倒在楼梯上,两腿站不起来。 
  漆黑的楼梯口,最暗的那个角落里,全身黑衣服的女生,正一动不动地站着。 
  而且……好像……好像是死人! 
  张超心跳开始加快。 
  乌黑的头发,皂黑的衣服,连皮鞋也是黑的。而她的脸和露在外面的手,却白得过分,没有一点血色。茫然睁着眼睛,面无表情地盯着张超。 
  真的是死人! 
  啊!张超感到脑中仿佛被人重重敲打了一下。 
  黑衣女生依旧一动不动,木然站着,双眼无神。 
  明明一个大活人进来,怎么……怎么会是死人立在墙角! 
  而下一秒,当张超抬头去看她的脸时,差点把他吓晕过去,颤声道:“啊!白……白秋!” 

 插播: 特别章节——该章节是作者对“求是会”和“校歌”作出的解释。 



求是会和校歌的秘密。是后面情节中会写到的。我现在先提前把它转化成一篇文章。 
  为免被和谐,补充一句:此解释真实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先说求是会: 
  求是会Z大的一些教授和高年纪学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创立的,可能是在30年代吧。创立的目的,是追寻超越科学的更高的科学。就像国外大科学家秘密组织的神学会,研究的是上帝。而求是会,研究的,用中国话来说,就是‘道’,《道德经》中所谓的‘道’,包容宇宙万物,超越当今科学的所有法则。求是会一直是个秘密组织,低调吸收思维开放的老师和学生。求是会的成员,很多都精通风水堪舆学。求是会宗旨,就是为了学校,为了民族,为了国家。 
   
  Z大校歌《大不自多》,也是求是会的会歌。 
  作词是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也是求是会的成员。 
   
  再说校歌 
  首先贴全部歌词,后面再逐句分析隐藏义: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己是,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当时新文化运动过去几十年了,其他大学校歌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为何偏偏我们Z大,用文言文写呢?而且这篇文言文,典故非常多,即便是人文高年纪学生,一大半的典故也都是不知道出处的。因为只有用文言文写,才能更好地求是会的精神隐藏在校歌中,鼓励求是会的成员。 
   
  第一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这句话,按照校歌理解,自然指学生要胸怀广阔,包容万物的精神。但按着求是会的解释,什么东西大到能‘海纳江河’?就是道,贯彻宇宙万物的道,也就是《道德经》里的‘道’。 
   
  第二句,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这话表面理解,自然是鼓励学生,学海无涯的意思了。但如果仔细一想,既然‘惟学无际’,既然学习没有边际,那为什么又要加上‘际于天地’?这不但重复,而且矛盾。天地也是边际呀!其实这话按照求是会的解释,学习是有极限的,通过学习,不能悟得最高深的‘道’,只能掌握‘器’,也就是工具的意思。为什么说学习只是个工具,而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大道’呢?后面两句就是解释。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这句就是进一步阐明上面两句的观点,学习只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能够利用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器’。而真正意义上的‘道’,光靠学习是没用的,要靠悟。 
   
  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这两句,按照大家的解释,意思是礼制能区分人的等级,鼓乐能让大家感到和睦;礼乐是一体的,明白这一点,才会更懂事理。这个解释初看没问题,读书人,都懂礼乐制度。但你要想到啊,校歌是接近40年代写的,那时,新文化运动都过去几十年了,大学生非常反感封建的礼教制度。而封建礼教制度,最核心的就是周天子提出来的礼乐制度。那为什么校歌里,还要推崇礼乐制度,更让学生去懂得礼乐制度呢?因为这句话,暗含了求是会的精神。礼是区分人等级的不同,乐是让人和睦相处,归根结底,礼主异,乐主同。恰好分别对应了宇宙的阴阳,借此比喻宇宙阴阳五行的‘大道’。 
   
  接下来一句,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成均的意思就是大学。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浙江的沿海地区有座国家大学。但只要细想一下,这句非常不妥。Z大在杭州,杭州虽说有个杭州湾跨海大桥,但杭州湾已经不算老杭州的范围了。无论从地图,还是当时人的认识,杭州都是在浙北,而不是浙滨。为什么这句话不说,国有成均,在浙之北呢?而偏偏说成‘在浙之滨’。因为这里有个隐藏意思,当时抗日战争爆发,浙大已经西迁,大部分求是会成员都随学校西迁,但仍有部分校友,留在了浙江,暗中保护当地人文并积极组织抗日。当时,西湖边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