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搞明白再说。
“常太太,你知道这崔金莲搬到哪儿去了吗?”
“搬到南门镇去了,住哪儿不知道,只听说她在南门镇百货公司南门市部站柜台。”
欧阳平和李文化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终止了谈话。
后来李文化和小曹到南门镇找到了崔金莲,得知她的前夫王一斋离婚后回到了安徽芜湖湖中区,没有多久又重新组织了家庭,经过与当地派出所联系,确有此人。至于那个青花瓷瓶,欧阳瓶让李文化归还给了崔金莲,但没有说是怎么找到的——这是常太太一再恳求的。常有财夫妇被免于处罚,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教训。
作者:独眼河马 写作进程:连载中
第五章 凶杀案陷入迷局蔡太太走上前台
小鬼巷177号凶杀案,重又陷入迷局,刑侦工作失去了方向。
局里面有人劝欧阳平,既然案子没有头绪,就放手吧。欧阳平和一般人不一样,他这十几年之所以能够成功破获一些疑难案件,靠的就是一股子知难而上的执拗劲。现在,撞上了这么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案子,他怎麽能善罢甘休呢?既然撞上了,那就要弄个水落石出。吃我们这碗饭的不就是惩恶扬善,使沉冤得以昭雪吗?好歹,案子又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其它案子照办,得空了这个案子就摸一摸,两不误。
常太太虽然没能将案子的线索延续下去,但却使欧阳平受到一些启发。他意识到:还是要依靠群众。请看:小鬼巷的前巷口直通左所大街,巷口的对面是广场,广场右边是杂货铺;广场左边是王记铁匠铺。在巷口的右边是马太太和李家鞋匠铺,左边是张大头的花圈店和赵家裁缝铺。这些店铺都是老字号,时间最短的也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他们的手艺代代相传,铺面也都是自己家的。附近的居民,谁家能保证不和这些店铺发生关系。由此可见,这些手艺人社会接触面广,东家长李家短不都是从这里集中然后批发出去的吗。前面我们就提到过,欧阳平土生土长在这里,在他爷爷那一辈,大多数店铺就在这里讨生活了。
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案发第四天吃过午饭后,欧阳平和李文化把几个店铺的掌门人召集到王记铁匠铺的后院里。在王老先生的招呼下,一只烟的工夫,人都聚齐了。
这个办法果然有效。鞋匠铺的老李师傅说出了一个重要线索,由于他的提醒,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时间应该是在一九七三年的国庆节前后,小鬼巷177号院子住着一户姓蔡的人家,听口音男的是上海人,四十岁左右,女的是本地人,三十几岁。男人话很少,病歪歪的,可以说是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女人正好相反,説起话来嗓门大,中气足,对他丈夫是吆五喝六”。
“请等一下,李师傅,那男的身高是多少”。欧阳平主要是想及时抓住核心的东西。
“那男的身高不到一米七零,女人比男人高出半个头。”赵裁缝补充道。
“李师傅,请您接着说。”
“不错,每次进我的鞋店的时候,那个男的不需要低头,那老婆却要低头。不过那个男人不经常跟着,经常跟着的还有另外一个男人,人高马大的,蛮阔气的,他时常给那个女的定做牛皮鞋。”
赵师傅接过话茬道:“对对对,那个男人有时还给女的做衣服呢。”
“后来,有一天,那个女人来催鞋子,叫我快一点,她要和她男人到上海去。她说这话的时候大概是元旦之前吧。可是才十来天,她就回来了,奇怪的是就她一个人。从那以后,我们就没有看到那个姓蔡的。奇怪的是,这一家半个月左右就搬走了。”
“关键是我们谁也没有看到姓蔡的走出这个巷口。”王老先生特别强调。
“也许人家是从后巷口走的呢。”李裁缝随口说道。
“不好说,他们平时不都是从这个巷口进出的吗?”王师傅再次强调,“汽车站在前街,他干嘛要走后街呢?”
“那么,大家回忆一下,那个姓蔡的平时穿什么样的衣服呢?”
赵裁缝道;”姓蔡的经常穿中山装,他那套中山装还是我给他做的呢。”
一个身高,一个衣服,这与遇害者的基本情况相一致。李文化在“一米七零”、“中山装”几个字上面重重的划了两条波浪线。
大家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家人搬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不知道。
两人回到局里已经是食堂开饭的时间,欧阳平从一个档案袋里拿出一份资料,就是镇房管所提供的那份关于小鬼相177号,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之间十七户户房客的资料。找到了:时间,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五日至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七日;租住人蔡作林;工作单位,上海市闸北重型机械厂;备注,公伤休养;房租,共计壹拾柒元伍角。
欧阳平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上:备忘,十二月三十日上午,到派出所了解蔡的户籍情况。
第二天,欧阳平他们在派出所一无所获。这也很正常,那时候的人口管理哪像现在,在警务平台上,所有人的资料一目了然,任何人,只要报出你的身份证号码,警务平台马上就会显示出你的所有信息。
欧阳平当即派李文化前往上海。
十二月三十一号下午吃晚饭的时候,李文化风尘仆仆的回来了。他此行可谓大费周折,实属不宜。但带回来的就只有一句话:蔡作林十年前病死在医院。
第六章 欧阳平住进鬼巷李文化意外发现
欧阳平虽然早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几天来的工作让他真切的感受到了小鬼巷177号疑案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现在只剩下他们两人,小曹和另外两个人已经被欧阳平放到另一个案子上去了。他和李文化对侦破思路进行了一次梳理,并且达成了共识:第一,小鬼巷177号院落作为案发现场,应该也一定是第一现场。这是因为小鬼巷虽然幽静而且隐蔽,但谁也没有办法让巷子里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人迹不至,保不准会从巷子这头或者那头冷不丁地冒出一个人来,对门176号和178号院门就像两扇地狱之门,随时都有可能从里面冒出一两个幽灵来。在东门镇,有井的人家很多,所以,巷子外面的人犯不着把这么个东西弄到小鬼巷里来;176号和178号院子里面的人也用不着移尸别院,176号和178号院子里本身就有井。如果是想转移目标、避开嫌疑、固布疑阵,那为什么还要坠上城砖,以藏形迹呢?试想,如果不是房客淘井,谁能想到井底下会隐藏着这么一个骇人听闻的命案。在如今的城市化建设中,一些过去生活的痕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井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们如果再想到城市的街巷中寻找井,已经是比较难的了,井已经一个一个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且,还呈现一种加速的趋势。。假如第一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第二点也就可以确定下来,凶手一定是曾经在小鬼巷177号居住过的人,遇害人也一定和小鬼巷177号有着某种联系,而且也极有可能是在这里居住过的人。据于此种考虑,欧阳平和李文化认为他们当初的侦破思路是正确的,所以,还是要沿着原来的思路往前?。
于是,一九八五年元月一号,欧阳平作出了一个决定:住进小鬼巷177号,要想找到线索,最起码得把案发现场的基本情况搞清楚,小鬼巷不是经常闹鬼吗?这里到底隐藏着一些什么阴暗和隐秘的东西呢?
自从井里面捞出那些不干净的东西以后,小鬼巷177号东厢房的房客——也就是牵头淘井的陈姓人家搬走了,西厢房的房客张老师家也呆不住了,正在找地方。看到欧阳平他们要住进来,就暂时打消了搬走的打算。
欧阳平他们把东厢房清扫了一下,房子还是很大很讲究的,中间是隔起来的,分成两间。梁柱门窗,或画或雕或镂空;地板天花,有紫有红有金色。虽已物旧色褪,但能看出屋主人当年的富有和奢侈。
东西厢房之间是大厅,在偏后四分之一处有一个直达天花的屏风,屏风两边各有一个门。
穿过大厅的右门小门,进入后院,很大的一个院子,相当于前院的三、四倍。前面,我们已经作了一些介绍,相同的不再重复,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那一大堆砖瓦东边的废墟。在这一片废墟上面,有十几个石臼,每一个石臼有八十公分见方,臼,也就是圆形柱窝的直径有两揸长,欧阳平用脚丈量了一下。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