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城疑案之小鬼巷177号 作者:独眼河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家集河沿路。

  第二天早晨,李文化和小曹一行四人驱车赶到刘家集,在后河沿找到了依然健康的刘奶奶,虽然耳朵不怎么好使,但声音大一点,还是能听见的。她精神矍铄、头脑清楚,而且特别健谈,李文化他们算是找对人了。刘奶奶说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在十年前——按她老人家所说的应该是在一九七二年,在小鬼巷177号东厢房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姓王,这家人在177号前后住了不到四个月。“对,好像是春节前搬进去,是开春以后搬走的。奇怪的是,这王家人住进来大概三个月不到,这家的男人就突然不见了。左邻右舍还不止一次的说过这件事,我也觉得十分蹊跷。她家女人说到外地工作——到南方去了,可邻居们私下议论纷纷,说这女人作风不好,她男人看上去蛮老实、厚道的。有人在夜里面看到一个黑影子跳进她家的窗户里——是她家旁边的邻居看见的。夜里还听到两口子叽叽咕咕、板凳倒地的声音。后来我们就再也没有看到她男人。没有多长日子,她家就匆匆忙忙的搬走了。记得,还是一个下雨天,人们也没有看到她男人。”

  欧阳平听了李文化的汇报以后,觉得案子有了一点眉目,真没想到事情会进展得如此顺利。他在心里盘算着下一阶段的工作。

 

第三章 欧阳平寻影觅踪常有财行迹可疑
  那么,刘奶奶所说的这个王姓人家,现居何处呢?没有人知道。离开刘家集的时候,刘奶奶只说了句:“到前街的铁匠铺、鞋匠铺。棺材店、缝纫店,还有茶水炉去打听,一定要找年纪大的。

  “叮——噹——叮——噹——叮——噹……”

  下午一点钟左右,欧阳平和李文化走进了王记铁匠铺,一位胡须花白、年近八旬的老者,手里端着紫砂茶壶,一边喝茶,一边对着火炉前的两个人比划着什么。火炉前的这两个人,一个用小锤敲打,年纪大概有五十多岁;另一个抡着大锤使劲的锤打着一块由红变暗的刀形铁料铁,抡大锤的是一个大小伙子,他上身赤裸,挥汗如雨,年龄在二十五岁左右。

  老者一边迎上来,一边望了望铁砧上的那块由红变暗的刀形铁料,铁料往水缸里一放,“滋”了一下,腾起一阵白气,又被放进了火炉里。

  欧阳平见缝插针:“老师傅,我们能不能向您老打听点事?”

  那个抡锤的小伙子认出了他们:“师傅,他们是公安局的。”

  “不错,我们是为对面巷子里177号的案子来的,耽误你们做活了。”

  “爹,你带公安局的同志到后院坐下说。”说这话的是刚才拿小锤子在铁砧上敲打的人。

  于是,老人领着他们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

  “同志,你——你问吧。”

  “老人家,这小鬼巷177号,在一九七三年前后曾经住过一个姓王的人家,丈夫莫名其妙的不见了,您还记得吗?”

  老人扳着手指头,嘴里面念念有词:“不错,是有——有这么一户人家,那——那女人不怎么规矩,住的时间不长,后来——就搬走了。”

  “您知道她搬到哪儿去了?”

  “不知道,她——平时也不同我们打交道。哦,想起来了,那女人爱打扮,经常做衣服,对门的赵裁缝——兴许知道,你们坐一会,我去把他喊来,还有茶水炉的马太太。”

  “看来有门。”李文化显得很兴奋。

  不一会,老人把赵裁缝和马老太带来了。

  “公安同——同志,那女人搬到那儿,我也不——不知道。”

  “这巷子里面的住家户就像跑马灯一样,人是还记得,搬到哪里?这还真不好说。”马老太接过赵裁缝的话茬。

  “赵师傅,马奶奶,您二位再好好想一想。”

  “同志,您知道,干我们这一行的从不过问做衣服以外的事。”赵裁缝一脸无奈。

  “你们要是问个名姓,我老婆子兴许还能记得点什么,出了这个巷子,真不好说。”马老太面有难色。

  “那好吧,就这样,对不起,耽误你们做活了。”

  几个人一同走出王记铁匠铺。赵裁缝走了几步,又转回头,他把眼镜向上推了推,丢了一句话,又把欧阳平他们失落的希望找了回来:“王家的那个女人好像姓崔,她经常和另外一个女人到我店来,那女人我认识,姓达,这个姓很少,所以记得牢。”

  “这个姓达的住在哪?”

  “住在曹营关巷口,男人在电影院工作,姓常,别人都叫他“常秀才”,读过书,他没有事就喜欢唱几段京剧,每天下午都要到文化馆去。”

  文化馆就在下街,欧阳平和李文化向下街走去。街上人不多,这是一条古老的街道,石扳路两边是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青石板因为不堪历史的重负,早就四分五裂、凹凸不平;路两边错落有致、高低参差的墙檐和屋脊由于难耐岁月的风雨,而显得斑驳颓废、苍老衰败。

  走了大约十分钟左右,他们就隐隐约约的听到了二胡的伴奏声,拐向南就看见了文化馆,人还不少,不过,全是中老年人。李文化向站在门口的一位卖香烟和瓜子的老太太打听,老太太指向一位正在和伴奏师傅试音的中年男人。看样子就要开唱了。

  中年男人,大概四十几岁,一看就知道是属于那种理论占领脑壳的人。他一边往外走,一边用小姆指将耷拉在右耳上的几根毛往脑门上捋:“你们找我有何贵干?”

  欧阳平和李文化穿的是便装:“你就是常秀才吧?”

  “是啊,我叫常有财,找敝人何事?”

  “我们是公安局的,找你——”

  常有财额头和右耳之间的那根青筋像蛇一样抖动了一下:“我是守法公民,我——我又没触犯科条法令。”

  “常同志,你误会了,我们是想找你太太了解一点情况。”

  “了解什么情况?”

  “我们是为小鬼巷的案子,想找你太太问一点事情。”

  那条蛇又抖动了几下。

  “那案子与我们有何相干——与我太太又有何相干?”

  欧阳平没有注意到那条蛇。他想: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被公安局的找上门,一定是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更何况常有财是个文化人,爱面子呗。“常同志,你不要误会,我们只是想让你带我们去见见你太太。”

  “哦,事——事不凑巧,我——我老婆回乡下她娘家去了。”说这话的时候,常有财把说话的地方挪到了街对面的烧饼店的门口,因为是下午,烧饼店的门关着。

  “什么时候回的娘家?”

  “这——你容我想一想,是前天走的。”

  “那她什么时候回来?”

  “说不准,不过,她每次回去都得住上十天半月。”

  谈话该打住了。也真够巧的,谁信啊,欧阳平心里想:这不明摆着不让他老婆和公安局的同志照面吗。

  欧阳平认定常秀才因为怕多事,所以说了谎。等常有财进了文化馆以后,欧阳平吩咐李文化到左所大街街口的小人书店守候常秀才,自己到后街街口的戴家茶馆里观察,要求是跟着但不要被对方发现。我们办案子靠的就是人民群众,千万别把事情弄拧了,找到常太太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果然,欧阳平他们离开后不久,常秀才就从文化馆里走出来,他朝前街和后街瞄了一会,然后快步朝后街方向走去。不过,他没有拐向后街,而是径直向石桥方向走去。按平时,他应该走左所大街,因为曹营关巷子前靠左所大街,后临北街。

  欧阳平等常秀才走了一段距离后才走出茶馆,正准备朝李文化招手,李文化已经跑了过来。两个人也往石桥方向去了。

  “他这是要到哪儿去啊?”

  “后河沿”。欧阳平就出生在这个古镇,对这里的每一条街道都很熟悉。这个古镇是两河三街背靠山。这山是老山;三街是南街、大街和北街;两河就是清水河、滁水河。清水河和滁水河就像一位母亲的一双臂膀似的将古镇揽在怀中,这一双臂膀在古镇的东南方相交。然后转向东方直指长江。清水河在古镇的南面,滁水河在古镇的北面。

  果不其然,常有财走的就是后河沿,他还是很有警惕性的,就像一个老干探似的,停停走走,点支烟,向后面瞧瞧。后来可能是确定无人跟踪,就变成了大步流星。烟也扔掉不抽了。

  常有财在镇公所旁边的一条窄巷窜到后街,然后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