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腥的盛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两个人挡在了她的前面。

一个是太平公主。

另一个就是临淄王李隆基。

第六章 睿宗李旦复辟

【李隆基登场】

中宗李显死后的那些日子,假如那个曾望见“帝王气”的风水师再度驻足隆庆池,肯定会惊讶地发现,相王五子宅第上空的帝王气正愈积愈浓。如果更仔细地观察,他肯定还会发现,那股龙气正准确地聚集在其中一位亲王的宅邸上空。

这个亲王就是李隆基。

李隆基,相王李旦第三子,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生于东都洛阳,生母是相王的侧妃窦氏。他出生的前一年,李旦刚刚被武曌推上傀儡皇帝的位子。李隆基六岁时,武曌以周代唐,正式登上女皇宝座,李旦被降为皇嗣,并受到严密监管。以当时李旦所处的政治境况而言,加之李隆基的“庶出”身份和相对靠后的出生顺位,绝对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日后竟然会当上皇帝;更不会有人想到,他将终结一个“牝鸡司晨”的时代,并且最终缔造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史称李隆基聪明颖悟,多才多艺,尤其在音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除了才艺出众,相貌堂堂之外,李隆基身上很早就显露出了一种英武果敢的王霸之气。据说他从小就崇拜汉末枭雄曹操,因而宫人都称呼他为“阿瞒”(曹操小名)。此外,史书还记载了他童年时代的一个故事,颇能表明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个故事发生在他七岁那年。有一次,李隆基带着一队衣甲鲜明的侍卫入朝,要去觐见祖母武曌,刚好在宫门口碰见正在当值的金吾将军武懿宗。武懿宗是武曌的族侄,一贯恃宠骄横,看见李隆基小小年纪却派头十足,就想杀一杀他的威风,于是上前大声喝斥,并动手驱赶他的侍卫和仪仗。就在随从们不知所措之际,李隆基却镇定自若地走到武懿宗面前,突然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旧唐书·玄宗本纪》)

武懿宗万万没想到,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竟然有如此震人心魄的威严和霸气,竟当场愣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隆基和他的侍卫队扬长而去。武曌听说这件事后,惊讶于这个孙儿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过人的胆色,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特加宠异之”。

李隆基这种刚毅果敢的性格,和他父亲李旦谦柔冲淡的性情恰好相反,和祖父李治也完全不同,倒是和曾祖父李世民、祖母武曌颇有几分相似。也许这样的秉性,就注定了他日后会有一番经天纬地的宏大作为。

在李隆基的青少年时代,帝国的政治高层风云变幻,朝堂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激烈的权力斗争,而他父亲李旦身为皇嗣,更是长期处于各种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几度险遭毒手。李隆基九岁那年,他的生母窦德妃就因遭到宫人陷害而被武曌暗杀,死后连尸骨都找不到。这样的环境和人生遭遇,无疑让他过早地体验了政治的可怕和残酷,但是与此同时,也将他的性格磨砺得更为沉毅和坚忍。

随着李隆基的日渐成长,帝国政局越发动荡不安。他二十一岁那年,神龙政变爆发,实行铁腕统治的祖母武曌被赶下了台,武周王朝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没过多久,功高权重的五大臣又被强势崛起的武三思彻底整垮,并且一一迫害至死;紧接着,太子李重俊又发动了一场政变,诛杀了武三思,却又因决心和行动不彻底而功亏一篑,事败被杀;到了李隆基二十六岁这一年,中宗李显又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驾崩,死因异常蹊跷,而韦后一党则迅速拥立少帝李重茂,并一举攫取了朝政大权……如此种种,无不让李隆基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从生存角度而言,“现实”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从现实人物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各种经验教训,永远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的生存教育。

在这样一个极端险恶、危机四伏的“政治丛林”中长大成人,面对一系列用死亡和鲜血书写的案例和教材,李隆基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许多丛林生存的法则,也谙熟了各种权力斗争的路数和技巧。尤其是“军事政变”这种极端的政治斗争形式,更是引起了李隆基极大的关注和思考。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要在帝国宫廷这一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角斗场上生存发展并且出人头地,就必须随时做好武力相争的准备。也就是说,在对手有可能向你挥起屠刀之前,你就必须毫不犹豫地亮剑!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当然要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从十七八岁起,李隆基便开始在朝中任职,曾先后担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卫尉少卿等职,此后又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担任了一年多的地方官。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和社交圈的扩大,李隆基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暗中打造自己的势力,尤其注重结交北门禁军“万骑营”的人。

万骑营是大唐天子的近卫部队,其前身是“百骑”,组建于唐太宗时期,最初只有百人左右,是由官奴和少数民族中精心挑选出的骁勇之士组成。因为是皇帝的贴身侍卫,这些人的衣着和装备自然就比较拉风——身上穿的是虎皮纹的衣服,胯下骑的是豹皮纹的马鞍,一个个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每逢天子出游狩猎,他们便前呼后拥,担任开道和护卫的工作;到了猎场上,就张弓射箭,呼啸驰骋,帮助天子围捕猎物。到了武周时期,这支部队进行了扩编,增至一千余人,故改称“千骑”;及至中宗年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编,遂称“万骑”,并专门设置了指挥官。

可想而知,在皇帝和宫廷的安全保卫方面,这支“特种部队”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谁能够掌握这支军事力量,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帝国的政治中枢。

景龙三年冬,李隆基结束了潞州别驾的任期,回到长安。由于暂时别无任用,赋闲在家,他便趁此机会大力笼络万骑营的军官。当时他身边有个奴仆兼侍卫,叫王毛仲,是高丽人,其身份也是官奴,和很多万骑卫士的出身一样,所以李隆基就让他专门负责与万骑卫士的联络。王毛仲为人十分机敏,他很了解李隆基的胸怀和抱负,也知道这些人迟早会派上大用场,便十分卖力地为双方穿针引线。于是,李隆基很快就和万骑卫士们打得火热,“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新唐书·王毛仲传》)尤其是万骑营的几个中层将领,如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都和李隆基结成了莫逆之交。

除了结交禁军之外,李隆基还利用他在朝中和地方任职的机会,先后结纳了一批才俊之士。如朝邑(今陕西大荔县)县尉刘幽求、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都被他引为心腹。其中,刘幽求和钟绍京是李隆基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二人在日后的政变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在政变成功后,双双从默默无闻的官场小吏一跃而为帝国的宰辅重臣。

刘幽求,冀州(今属河北)人,制举出身,武周圣历年间担任阆中(今属四川)县尉,相当于一个山区小县的公安局长。由于官职卑微,当地的刺史没把他放在眼里,总是对他颐指气使。刘幽求是一个自恃甚高之人,受不了这个鸟气,于是愤然辞官,归隐乡里。直到武周末年,朝廷才重新授予他朝邑县尉的官职,可仍然还是个不入流的芝麻官。当时刘幽求已年近五十,眼看半截子入土了,但是仕途前程依然一片黯淡,他大为郁闷,一直在焦急地寻找自己人生的突破口。

不久,神龙政变爆发,帝国政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刘幽求顿感时机来临,立刻赶回朝廷晋见五大臣,向他们提出了根除武三思势力的建议,并且郑重警告他们——如果不这么做,很快就会遭到武氏一党的反击,终将死无葬身之地。

毫无疑问,刘幽求的这个提议确实是很明智的,假如五大臣听从他的劝告,帝国日后的政局必将全然不同,五大臣也不会遽然失势,更不会死于非命,而刘幽求更有可能因此献策之功得到提拔和重用。

然而,让刘幽求大失所望的是,五大臣把他的建议和警告完全当成了耳旁风,压根没拿他当回事儿。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刘幽求的预料,一度总揽朝纲的五大臣不仅彻底丧失了权力,而且最后都死得很难看。

就这样,刘幽求又一次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死心。

因为他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