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行在超级三国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到吴凡,荀彧脚下又紧走几步,他这次就是为吴凡而来。

来到吴凡近前后,荀或道:

“吴大司马,信仰创建工作已经大体完成,现在还有一些具体事节需要征求您的意见。”

吴凡没有立即回应荀彧,而是左右看了看,见没有谁注意自己这边,这才与荀彧边走边道:

“哦?是什么事,说来听听。”

荀彧便把心中的疑问一一向吴凡道出,包括如何向民间推广信仰,如何任命推广信仰的人员,薪资从何处取得,又如何与官府划清关系?

吴凡想了想,告诉荀彧:在地方,预计以每个县为单位设立一处信仰推广部门,统称为龙观祠——取字意为:被龙所关注的地方注:后期为了避讳与英烈祠的名字相近,突出英烈祠的唯一性,“龙观祠”被简化为“龙观”,观读四声。自那以后,全国除英烈祠外,再无以祠命名的建筑。毕竟,新创建的信仰中,突出汉人为龙的传人,由此,必然要将龙刻意表现出来。

至于推广信仰的人员,由从全国各地方挑选的德高望重之人组成。数量不求多,但求每个人都必须过关。把这些人经过一些潜移默化的培训后,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对于信仰中所神话的描述深信不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传播信仰的过程中,将这份深信不疑感染给民众。这些人的职位统称为“神使”,相当于牧师,是基层传教人员,往一层为“大神使”,再往一层就是“神使长”。传播信仰的初期,由于有吴凡和荀彧等人主持大局,相关人员的任命比较简单,日后自然会逐步完善。

虽然预计为每个县都要建造一座龙观祠,但是,龙观祠必须得有神使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信仰传播的初期,龙观祠的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就遍布全国,而是有多少合格的神使,就建设多少龙观。

神使等传播信仰人员的薪资,最初从国库调拔。预计数年之后,随着信仰的普及以及人民对信仰的认可,就可以设立捐献机制,由人民自愿向龙观祠捐献,用这些钱作为神使等神职人员的薪资,以及建造新的龙观祠的经费。由此摆脱官府对信仰的影响,令二者划清界限。民众所捐献的钱,要做到绝对地公开透明,绝不允许有私吞公吞,以及帐目不清等现象。

实际,每个宗教都需要竭力维护自己在教民眼中的至高无的形象。对于神职人员的任命都是异常的谨慎和小心,以免造成自己的宗教在教民心中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不同于政府机构的强权本质,一旦被教民所抛弃,想再挽回简直难比登天。

吴凡的回答令荀彧堆积在心头的疑问一一解除。最后,荀彧向吴凡询问:这个信仰总该有个名字,不知将它如何命名?

吴凡沉思了一会。这个信仰的本身,所神话的高高在而又不容置疑的两大主旨,分别是“龙的传人”和“龙黄子孙”。遍布各地的龙观祠已经将龙的主旨刻画了出来,那么在命名,就称它为——炎黄注:后世演化为“炎黄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四大宗教

……

半年后,公元201年初春。

以洛阳为中心,长安,河内,汉中,宛,新野,襄阳,陈留,许昌,濮阳,邺十一个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炎黄教的初步传播网。从事传教的神职人员一共有五十四人,相应地共建设龙观祠五十四座,分布在这些网络之内。

由于炎黄教的教义,汲取了十大学派之典世学说,诸如兼爱,诚信,仁孝,忠义,宽容等等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以及它所神话的龙和炎黄二帝,更是令民众心中一直存有的神话情结得到寄托,由此,炎黄教传播十分迅速。而其它地区尚没有建设龙观祠的民众,则纷纷远涉百里千里,慕名前往这些城市,只为听一场神使布信讲义。

鉴于此,为了扩大炎黄教的影响,和民众对炎黄教的虔诚,吴凡又暗中授意,将每个月的“十”即初十,二十,三十定为祭拜日日后演化为“寄拜”。因为“祭”字毕竟有些沉重,每个月都要举行三次有些不适。“寄”则代表向先祖炎黄二帝遥寄尊仰之情。教民在祭拜日前往最近的龙观祠听神使讲义,作仪式,向炎黄二帝忏悔心中罪恶,以求得到炎黄二帝宽恕,死后能与无数炎黄子孙一起,追随在炎黄二帝身边……。

复回中原 第326节 宗教改革

第326节宗教改革

神使在传播炎黄教的同时,还经常辅以一些神话传说,说得言之凿凿,以达到令教民深信不疑的目的。

这些神话传说都是荀彧等九位能臣网罗各种民间传说,再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规避每个传说与传说之间的逻辑冲突之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炎黄神话体系。

其中,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传说就占了近八成。其内容主要以炎黄二帝带领族人战胜各种妖魔鬼怪,天灾,使炎黄子孙最终得以在华夏这块大地繁衍生息为主题。进一步巩固炎黄二帝在教民心中神圣不可亵渎的地位。

再将每一个姓氏的祖先,张,王,李,赵,孙,吴,孔,孟等等,都说成是当年炎黄二帝身边的随从,在追随炎黄二帝的过程中,学会了这样那样的本领。潜移默化中,深化教民对炎黄二帝的认同感,置于各自祖先之。

强调善恶有报,生死轮回;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今世行善,不但死后可与祖先一起追随在炎黄二帝身边,享乐在天庭,而且再投胎时还能过富足美好的生活。而今世行恶,则死后会被祖先抛弃,自然也就无法追随炎黄二帝,来世投抬将成为猪狗牛马,受尽鞭责苦累。至于作恶多端者,死会还会下地狱,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在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中度过……

如此一整套神话体系所要教导人们的宗旨,无外乎嫉恶行善,团结互爱,忠义廉耻,诚信仁孝……引导人们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令整个社会欣欣向荣,风气纯正。

这虽然看似迷信,但以目前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文明程度来讲,却是规范人们内心善恶所必需。法律虽然可以惩治罪犯,但犯罪行为毕竟是外在的表现;而一个人的善恶取决他的内心,法律对于人们内心中的想法却是无从管束,只能靠信仰去引导。

一个没有正确信仰的民族,任由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支配思想,这样的民族永远别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光是民族内的矛盾就足以令其成为一盘散沙。

远的不说,就以国人例,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种种现实,就是最好的例证。

……

回过头来再说张辽远征羌人。

半年前由曹冲下诣出兵,但在送交众议院投票的过程中,却是遇到了一点波折。

原因就是参议官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以当前国内形势来看,应该对羌人采取怀柔策略。

这些主和的参议官几乎全部来自内战侵害最严重的州郡,亲身耳闻目睹身边民众疾苦的生活,和城市建设百废待业的困境。由此,他们认为此时不亦动武,应当蓄存国力休养生息。

这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由着这些参议官的论述,却使得原本主战的参议官也产生了动摇。最终,曹冲下诣的这份远征诣令,众议院第一次投票却是未能通过。

曹冲对此事的态度还没什么。曹氏亲族中一些反对改革派却是揪住这件事不放,声称这就是改革带来的后果:政令不通,君令如儿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吴凡等这些反对派七嘴八舌终于把话说完后,才淡淡道:

“改革的目的,是要令国家成为人民的国家,而非皇帝一人。既然并非皇帝一人的国家,为什么皇帝的命令就一定要通过呢?至于什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之类言论,貌似现在说出来还早了些。我吴某不喜欢压制不同意见,因为那有违改革之畅所欲言的宗旨。但是,对于你们这些反对改革者,我并不介意继续奉行改革前的官僚意识,以大压小。”

说到这里,吴凡将怀中揣着的圣诣拿出来,陡然厉色道:

“在下奉诣改革,有圣旨在此,如有反对者,罪同违抗皇命以后再有出言微词,祸乱改革者,立斩不赦”

这一下立即就把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们给镇住了。纷纷扭头看向曹冲,却见曹冲一副理当如此的表情。从此,众人再不敢当着吴凡的面说改革的是非,只能私下里发发牢骚。

吴凡对此当然十分清楚,只当什么都不知道。

因为他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打破一个旧的固有体制,必然会有短期的不适,这就像果树嫁接,现在正是果树的阵痛时期。

不过,吴凡本来就是主战的,曹冲的这道远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