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密码:千古之谜终结解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汉书》是把亶洲与日本区别开来的。“亶”字有大岛的涵义,美洲大陆像“亶”字。故以字形命名。现在檀香山还遗有带有中国篆书刻字的方形岩石,旧金山附近也有刻存中国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所有这些都是徐福东渡美洲的明证。

第一部分 徐福东渡之谜(2)

    疑团之二,徐福东渡为何东渡?关于徐福东渡的原因,据《史记》所言,秦始皇不惜以巨资支持徐福东渡,是为了寻神山仙药,求长生不死药。《十洲记》也这样记载:“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

    并非所有的言论都支持这种说法,还有不少史书提出了避祸说,《汉书》及《后汉书》中都有相应的记载。《汉书…郊祀志下》这样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唐代诗人汪遵在《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南宋祖元和尚为了逃避元代的统治,也东渡到了日本。他有一首祭徐福的诗:“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祖元把自己去日比作徐福避秦。日本新宫市徐福墓碑文也写道:“盖徐生之避秦……”

    还有一些人持“海外开发”的观点。他们认为,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绝不会轻信长生仙药之说,他派徐福出海,可能跟海外开发有关。《吕氏春秋…为欲篇》指出了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扶木”就是“扶桑”,即后来所说的日本。秦始皇一再派徐福等入海寻找三神山,决不是单纯为了采神药,而是为了把东方疆土开拓至日本。

    秦始皇统一天下只有十二年的时间,但是四次到东方沿海巡视,这说明他对东方诸岛的极大关注。有的学者说:“始皇东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东至扶木的理想,而徐福探海东渡正是实现始皇理想宏愿的具体行动。”秦始皇曾琅琊刻石中说:“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又说:“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从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早有吞并日本之意,徐福东渡,或许正与此有关。

    疑团之三,徐福的船队从哪里启航?关于这一点的主要说法有:河北省的秦皇岛和黄骅附近说,浙江省慈溪和舟山说,江苏省海州一带(现在的连云港赣榆县)说,山东省登州湾(龙口市黄县)及胶州湾徐山(青岛)琅琊、成山头说。

    对于河北盐山县出海说的说法,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徐福入海确有其事,无棣沟入海处即徐福入海处,至今犹存的古秦台旧址就是见证。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至琅琊,徐福第一次请求入海。因入海地点选择不当,中途受阻而归。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来到琅琊,徐福请求再次入海。他根据秦始皇的旨意,更换了出海地点,在原齐国旧地饶安(今盐山县旧县镇),经无棣沟入海。这次东渡到达日本一直未归。

    然而,最有可能的一种是琅琊出海说。徐福的渡海求仙,与琅琊的关系最为密切。秦始皇巡视天下曾三临琅琊,其间两次召见徐福。由于他上书地点在琅琊,其出海准备工作和入海地点自然就是琅琊。《史记》这样记载,“(秦始皇巡幸江南),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司马迁明确的指出,秦始皇与徐福自琅琊启航北上,绕成山至之罘,射杀一巨鱼后,秦始皇返回至平原津而病,不日逝世。而徐福则自之罘射巨鱼后即远航异域,从中可以看到,徐福船队的启航港应是琅琊港。

    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有关徐福的疑谜无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大海茫茫,徐福东渡之迷,遂成千古悬案。

第一部分 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长城吗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大致梗概是这样的: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入孟家花园,无意中发现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孟姜女惦记丈夫,就启程到万里长城寻夫。一路上吃尽千辛万苦,谁知到了工地后才知道万喜良已经累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的消息,孟姜女伤心地痛哭起来,直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忽然听得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最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丈夫的尸骨。这就是我国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当然,根据常识来判断,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不可能的。那么,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东周列国志》等书中出现的“×姜”,一般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所以,他们认为,孟姜女传说的雏形是《左传》记载的孟姜。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杞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严格说来,这时的孟姜女故事和杞梁妻故事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首先,杞梁的身分与万喜良的身份不同,一个是齐国的贵族战将,一个是苏州的书生、秦国的筑城役人。其次,从二者行为的性质看,贵族杞梁不贪敌贿,战死疆场;万喜良则是不堪辛苦,偷偷逃走。再次,从二位女人哭的原因来看,同样是哀哭崩城,贵族杞梁之妻是表达心中悲哀;民女孟仲姿则是为寻求被筑在城中的丈夫遗骸,哭到长城崩倒、白骨尽出。最后,从二人哭的地点看,杞梁妻是在城郊等候迎接亡夫的棺柩,再抚屍而哭;孟姜女则自己前往长城,哭倒长城。

    随着故事的流传,情节进一步增加和完善。西汉刘向的《说苑》,增加了“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情节。他的《列女传》中,又添了“投淄水”的情节。这样,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开始接近于孟姜女了。到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被孟姜女哭倒。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文学作品了。到了唐代,杞梁妻更加接近孟姜女。诗僧贯休在诗歌《杞梁妻》中,把春秋时期的事情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墙演化成长城。这样,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到了明代,政府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