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明朝廷是一个“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荒淫腐败政权,从皇帝到大臣,不顾内忧外患,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福王在南京即位当时,马士英、钱谦益等人曾为新君大肆搜罗民女,充斥后宫。据史料记载:先“选淑女黄氏、郭氏、戴氏送内。命再选,太监韩赞周再选进六名”。工科李维越上疏说:“日来道途鼎沸,不择配而过门。皆云田王两中贵强取民间女以备宫闱。有方士营、杨寡妇家,少女自刎,母亦投井。亦太不成举动矣!”弘光皇帝所选的这批少女,自己还没来得及享用,南明政权就垮台了,所有“秀女”都被清兵劫掠到北京,其悲惨下场,可想而知。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中聚集那么多妙龄少女,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后来不了了之,也颇令人容易与此段历史产生联想。

  笔者并不认为今天刊行的《红楼梦》,是描写南明宫廷秽事的。《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他在《红楼梦》中是以自己和“蕉园”姐妹们的事迹为原型敷衍故事的。但《红楼梦》创作似乎分为两个阶段,先一阶段应该是以南明政权的儿女风尘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否则无法解释以上真假太子与元妃这些特殊提法。其中的主人公事迹,似乎是以风尘才女柳如是与陈子龙的“木石前盟”和与钱谦益的“金玉良缘”为基本素材创作的。柳、陈、钱三人都是南明小朝廷的风云人物,与真假“太子”案及“元妃”案息息相关,按照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以这些故事为素材完全可能写成《红楼梦》的初稿。这个初稿,也可能是洪昇表妹林以宁创作的《芙蓉峡传奇》,可惜这部传奇失传了。

  洪昇与表妹林以宁等以南明故事创作《红楼梦》初稿(或《芙蓉峡传奇》)时,洪昇家似乎尚未发生“家难”,时间应是顺治末期到乾隆初期,此时的江南文人,津津乐道南明朝廷的故事,以此写文章、小说或戏剧的文人很多,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成功的范例,《桃花扇》写侯方域李香君的故事,《红楼梦》写陈子龙、柳如是、钱谦益的故事,二者主题思想大概差不多。其实,当时还有好多故事,如冒辟疆、董小宛的故事,吴梅村、卞玉京的故事等,也都是创作小说戏剧的好题材,都可以反映出作者对兴亡的感叹。难怪好多红学家要把《红楼梦》故事往董小宛等秦淮八艳身上附会。

  洪昇家发生“家难”后,百年望族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昇自己也因为被康熙皇帝革去功名,整天自怨自叹;那些才貌超群的“蕉园姐妹”们都落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下场。此时的洪昇,大概再也没有写南明故事的兴趣了,于是把初稿《红楼梦》(或林以宁的《芙蓉峡传奇》)拿过来,重新加以改写,把书中主人公的原型都换成自己和“蕉园姐妹”,改写成了今天的《红楼梦》。由于是改写,所以原书中的一些情节人物,不可避免地保留下来了,比如真假宝玉、元妃、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绛云轩,等等。于是,《红楼梦》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谜团,例如,林黛玉的诗中表达的好多情绪与她的身份阅历不适应,贾宝玉以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去同妓女鬼混,大唱《红豆曲》,并爱吃女人嘴上的胭脂等等。 
 
 
 
第六节  真假宝玉


  好多读者都注意到了《红楼梦》中有两处奇怪的描写:一是在北京和南京,分别有一个“宝玉”,一个是“甄宝玉”,一个是“贾宝玉”,真假两个“宝玉”互为镜像,一模一样;那个贾宝玉又似乎忽南忽北,亦南亦北。二是贾宝玉一出娘胎,口里便含着一块晶莹灿烂的“通灵宝玉”,玉上还镌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这块玉的作用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是贾宝玉的“命根子”。

  贾宝玉的这块“通灵宝玉”,似乎只能用皇帝的玉玺来解释,否则怎么也说不通。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当了皇帝后,用那块著名的“和氏璧”镌刻了中国封建皇帝第一块玉玺,玉玺上的刻词是“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与贾宝玉之玉的刻词不是异曲同工么?从娘胎里就带来“玉玺”的人,只能是皇太子;因为太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是皇位继承人!《红楼梦》书中的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就含着玉,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能理解为作者这里是隐写太子。

  既然贾宝玉身上隐写着太子,那么又为什么出现一南一北“甄”(真)“贾”(假)两个宝玉呢?这是有真实历史为依据的。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三百年大明王朝覆灭了;吴三桂勾结清军,又打败了李自成,大清王朝正式在北京“定鼎”。明朝残余势力聚集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年号“弘光”,就是所谓的“南明”小朝廷。南京的地位很特殊,朱元璋开国时的首都在南京,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迁都北京,但在南京仍然保留“六部”、“国子监”等统治机构,事实上形成了南北两个政治中心。清兵入关后,南明政权之所以定都南京,是因为这里仍然保留着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无须另起炉灶。因此,此时的北京和南京,各有一个朝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这年冬天和转年春天,在北京和南京,分别发生一起扑簌迷离的“真假太子”案。李自成进北京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流落民间,下落不明。清军占领北京后,南明政权曾经派重臣左懋第率团出使北京,与清廷议和。左懋第在北京给南明朝廷的奏折上曾谈及太子及二王的下落:“东宫、二王的耗,沿途访问,言者亦不一。有言流寇向山海发兵,人皆见同皇子两位出者。有言流寇败回,在通州西门上见一位,有父老涕泣进果、进履者。有言寇西遁时亲见挟一位在马上出城者。”“又先帝公主在周奎家,闻年十四,为先帝手刃,断一手,死而复生。又闻自称皇太子者,见在刑部,卤(虏的同音字,因此时正与清议和,不便用虏字称呼——笔者注)以为假,而道路百姓之口多以为真。臣等羁闭此地,既不能面问真伪,又无从向卤置一语。”

  从左懋第的奏折上可以清楚知道,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下落不明,断了一只手的长公主在周奎家。周奎是谁?这个人就是崇祯皇帝的周皇后的父亲,是个在明朝垮台后自顾性命、背弃皇家的小人。左懋第奏折中谈到的那个拘押在刑部、不知真假的明太子,被清廷抓获后,曾送到周奎家辨认真假。那个长公主一见太子,二人便抱头痛哭,可见太子似乎不假,周奎也奉养了太子几天。但后来可能是受到清廷的压力,崇祯的袁贵妃指认太子是假冒,周奎也改了口。这个不知真假的太子,便稀里糊涂地被清廷砍了头。

  无独有偶,北京出了个“真假太子”案不久,当时的南京,又发生了一件“真假太子”案!这件事对南明政权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了南明小朝廷的迅速覆亡。清初著名文学家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顾炎武的《圣安皇帝本纪》,李清的《南渡录》,文秉的《甲乙事案》等史书,都详细地记载了此事:弘光元年(1645)三月,南京“鸿胪寺序班”高梦萁“奉一人南来,云是太子”,福王此时已以先皇宗“太弟”的身份继皇帝位,并根据道听途说,宣布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已经死亡。太子突然出现在江南,直接危及到弘光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在弘光皇帝的授意下,参与审理此案的官员一致认为太子是假的;而朝野官民及驻守外地的军阀,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的。驻守武昌的军阀左良玉,以保护太子为借口,不顾清军已大兵压境,率领三十万军马,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南京。南京的皇帝和文武大臣,抱着“宁死于虏,不死于左”的决心,集中兵力打内战。清军正好乘虚而入,破扬州,占南京,弘光政权迅速土崩瓦解了。

  这个不知真假的太子很有意思。在清军兵临城下,弘光皇帝出逃,满城文武准备投降的时刻,被南京城的老百姓从监狱里放出来,直接送到皇宫,披上龙袍,居然真的过了三天“皇帝”瘾!在这三天中,匪夷所思的是,他居然“敕封”所居住的监狱的“狱神”为“王”,在差官的前导下,亲自至狱中,开读敕文。敕文用的是崇祯十八年年号。联想到《红楼梦》脂批之“狱神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