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前清秘史(下部)--在历史的拐角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庚辰。)
  四月七日,举行誓师大会,多尔衮以大将军名义率军出征。意图取吴三桂撤离后的宁远,然后攻打山海关。
  四月九日,大军开出沈阳。满、蒙、汉八旗共计十八万人。
  多尔衮倾全国之众,真的是只有区区十八万兵马啊!
  有学者统计,大清朝入主中原四年后,即顺治五年,满、蒙、汉八旗男丁总数为346931人。其中,汉军八旗男丁为262816人,蒙古八旗男丁为28785人,满洲八旗男丁为55330人。(安双城《顺康雍三朝八旗丁额浅析》,《历史档案》1983年第二期。转引自高凯军《通古斯族系兴起的“递进重构”模式》。)汉军八旗人数将近满洲八旗的五倍,是满蒙八旗合在一起的四倍。另有历史学家估计,早在万历年间,大明朝的人口总数可能就已经超过了一亿人(黄仁宇)。历史幽深处之不可不察,真是令人惊心动魄。
  四月十五日卯时,即早晨五点到七点之间,本来和朝鲜世子约好一起行猎的多尔衮,见到了吴三桂派来借兵的代表,并且第一次知道了北京城里所发生的一切。为了更准确地知道吴三桂借兵的含义,我们需要知道另外一个情节,在此之后,江浙一带抗清的人们也曾经出去借兵,他们真正是去借外国兵——日本兵。不同的是,多尔衮答应出兵,也真出了,虽然是另一种出法。而日本先是答应后来没有出而已。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借兵,和春秋战国时代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廷,借秦兵复楚国大体上应该是一样的,和大唐时代借西北部族之兵平息内乱也基本类似。 
                  
一片石(7)
  吴三桂很煽情,在写给多尔衮的信中,“泣血求助”,说:“除暴剪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所至,皆为所有,此又大利也。这种摧枯拉朽的机会,实在是千载难逢。”吴三桂请求并承诺说:“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合兵以灭流寇,则我朝不仅用财物报答,还将割让土地以为酬谢。”
  吴三桂错了。他以为女真人还和以前一样,用割地赔款就可以满足。他不知道,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多尔衮想的根本就是登堂入室,拿下全中国,做天下的主人。
  多尔衮当即下令召开紧急会议,全面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进军所向,全部以为中原人民复君父之仇的名义。同时,以处死相威胁,严申不许扰民的军纪,并下令将行军速度提高一倍,兼程赶往山海关。
  多尔衮回复吴三桂的信,写得特别技巧老到,对于借兵这同一件事情,有着意味深长的另一种表述:“……至于今日,唯有底定国家与民休息而已。因此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安慰吴三桂:“过去,虽然你与我为敌,今天却不需要有任何疑虑。为什么?就像昔日管仲射齐桓公,齐桓公反而以管仲为仲父,终于成就了霸业。今天,你能给我写信,我深为欣慰。你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进位藩王,一得以报国仇,二可以保身家,世世子孙长享富贵,永如山河……”
  这里,既没有把门关死,说的又和吴三桂是两码事儿。此后,双方信使往来凡八次之多,吴三桂坚持借兵,多尔衮坚持自己的表述。随着李自成大军的逼近,吴三桂在火里,多尔衮则在清凉的水边注视着吴三桂,观察着火候。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开始攻打山海关。有记载说,城池的一角曾经险些被攻破。吴三桂终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夜,多尔衮则适时地来到了山海关外五里处的欢喜岭。
  此时,在多尔衮面前,吴三桂已经大体上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地位。在举重若轻、若有若无之间,多尔衮想必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就完成了主客易位——吴三桂由主变为从,而多尔衮则由客变成了主。事者,势也。吴三桂应该知道了身不由己、求人真难的滋味。
  第二天,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关宁铁骑与李自成大军展开激战,多尔衮与八旗铁骑隐藏在侧,观察着战场情势。史书记载说,激战中,被优势兵力攻击下的关宁铁骑渐渐不支。突然,从海上刮起一阵大风,卷起漫天沙尘,咫尺不见人影。多尔衮指挥数万八旗将士齐声鼓噪,“声传十里”。据说,如此三次鼓噪之后,大风霾渐渐转弱。八旗铁骑遂在多尔衮号令之下,疾驰而出,向农民军猛烈冲击。一旁观战的朝鲜世子在给朝鲜国王的一份秘密报告中写到:“仅仅一顿饭的功夫,战场上便积尸相枕,弥漫大野。”农民军全线崩溃。吴三桂和阿济格二人率军一直追击到了永平。吴三桂派人提议以交出明朝太子为停战条件,李自成接受了这个条件,将太子送到吴三桂军营,方才收兵。
  这一仗打下来,对于吴三桂来说,一切就不太容易改变了。前方,是已经不共戴天的李自成,后面,是虎视眈眈的多尔衮,身边是并肩作战的,只要一说起杀人、放火、抢东西就两眼放光、一脸色迷迷表情的阿济格。而这阿济格偏偏又是一员异常凶猛的战将。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次大战甫一结束,多尔衮立即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这种说法可能不是事实。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吴三桂封王是在多尔衮进入北京之后。事实上,这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按照多尔衮的旨意办事之外,吴三桂已经基本没有了闪展腾挪的余地。
  后面所做的一切,多尔衮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进军北京的路上,他让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在前面开路,让阿济格以为中原人民复仇义兵的名义陪伴在旁,让范文程以自己汉官的头衔、名义发布秋毫无犯的安民告示。同时,再一次重申动百姓一棵草、一粒米者即为违犯军法,当处死,长官一体问罪。因此,有记载说,尽管清军食品短缺,“人马饥馁”,但从未发生骚扰百姓的事件,甚至有大军路过处,州县的长官拿着慰问品前来献殷勤时,多尔衮仍然下令“不受所献”。(《沈馆录》卷七,《辽海丛书》第四册。) 
                  
一片石(8)
  一路上,吴三桂以大明“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总兵官平西伯”的名义发布文告,准备拥立太子,复辟明朝。(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附记野史。)于是,在进军北京的六百里大路上,他们真个是轻松如意,行进神速——二十五日军次抚宁,二十六日到达昌黎,二十七日屯驻滦州以南,二十八日过开平卫城以西十里,二十九日到玉田,三十日至蓟州,五月一日来到通州西二十里,北京城已是近在眼前。遥想当年,多尔衮可能在睡梦里都会乐得直冒鼻涕泡。
  李自成四月三十日在紫禁城匆匆即皇帝位,然后便向陕西撤退。临走时,按照军师牛金星的主意,为了仿效西楚霸王的千古豪气,在凝聚了几百年民脂民膏的紫禁城中放了一把大火。这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除一座武英殿尚完好之外,其余大体残破不堪。
  而吴三桂,则接到多尔衮的命令,让他绕过北京城继续向西追赶李自成,不许他护送太子进入北京。就此,吴三桂借兵复国的如意算盘算是彻底落空了。
  当时,北京城内外盛传吴三桂大将军已经夺回太子,将要拥戴太子回京登基。一批前明朝官吏准备了全套的法驾卤簿,出朝阳门五里前去迎接。结果,烟尘起处,大军浩浩荡荡蜂拥而至。只是,他们拥来的不是皇太子,而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大清铁骑终于在大明皇家仪仗的迎接下,进入了北京城。随着多尔衮踏进朝阳门,中国历史进入了最后一代王朝——大清朝。
  这一天,是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五月二日。这一年,多尔衮三十二岁。他比吴三桂年长约两岁。
  两天后,五月五日,多尔衮发布了第一份政治宣言,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我今居此,为你们明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贼不灭誓不返辙。”显然,这是一篇话里有话,伸缩余地很大的声明,似乎并没有入主全国的意思。此后,他发表的一些文告和谈话也保持着这种姿态,一再声称“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甚至放出了可以考虑和南京弘光政权“南北分治”的空气。(谈迁《枣林杂俎》,仁集,北使事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