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孔氏家族全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祥熙认识到,一个人做任何事都不能想人非非,而要脚踏实地。这就更强化了孔祥熙固有的性格特征。 
  1905年孔祥熙和孙中山先生会晤后,特别是他得知孙中山赞成他的教育兴国和实业救国的想法后,孔祥熙便下定决心,毕业后要返回老家太谷创办欧柏林式的学校,走教育兴国之路。 
  1907年,孔祥熙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终于来到了。这一年孔祥熙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参加了毕业典礼。随后孔祥熙匆匆赶到母校欧柏林大学,因为在他回国之际,欧柏林大学的中国同学会特地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回国欢送会。 
  欧柏林大学的中国同学会是教会扶植起来的一个学生组织。学会的宗旨是会员要人人立志研究中国学术,远涉重洋到中国为社会人群服务。 
  所以在这次欢送孔祥熙的会议上,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趁孔祥熙回国之便利,让他带上一笔捐款,为那些被清朝官吏和义和团战士处死在山西尤其是太谷的传教士建立一个纪念馆,以纪念他们“献身人类”的精神。这个议题立即得到了同学会全体同学的赞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建一座什么样的纪念馆,且碑文内容怎样写更合适云云。 
  最初,是一位美国传教士问孔祥熙:“孔祥熙先生,可不可以借您返乡之便,带一笔捐款为那些被杀的传教士建立一所纪念堂?” 
  孔祥熙认为继承发扬欧柏林精神、献身人类人人都有份,自己更是责无旁贷。于是他一反平日里的温和态度,两眼炯炯放光,激动地申明: 
  “您的意见很好。然而,建筑好纪念堂和立碑勒石,是死的纪念物。死的纪念物固然重要。可是,能够造就活的纪念物岂不是更好?什么是活的纪念物呢?那便是设立学校,造就人才,使庚子殉难教友的精神长存人间。” 
  显然,孔祥熙要以兴办学校的形式来纪念“庚子殉难的传教士”。这里,除了他要以教育救国的原因外,还有其历史根源的。孔祥熙一直认为传教士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中国人的“愚昧无知”,如果这些人受了教育、有了文化就变成了“有知”,自然就不会再恨传教士了。因为这“教育”和“文化”本身就来自传教士。孔祥熙建学校的提议显然是符合美国传教士口味的,所以与会者一致表示赞同并通过了孔祥熙的提议。学校由谁去办呢?自然是孔祥熙了。中国同学会为此筹集了一笔数目可观的办学经费。 
  1907年秋,孔祥熙带着耶鲁大学的硕士文凭,带着欧柏林大学中国同学会的重托,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孔祥熙是乘海轮回国的。轮船途经日本时,孔祥熙特地在日本停留了几天,以考察日本的教育情况,并坚定自己兴办教育的决心。 
  孔祥熙留学归国之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之际。前面讲过,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以后,慈禧太后为缓和国内矛盾,实行所谓“新政”,曾先后派大员到美国及英、法、德、俄等国进行考察,准备实行君主立宪的政体。1906年9月,清政府实行中央官制的改变,使用了度支部、法部、邮传部、民政部和农工商部等新名目。各部堂官规定设尚书1员(部长)、侍郎2员(副部长),并规定满汉不分。但实际上大多是满人,汉人只有4人。 
  “新政”的内容之一,就是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对留学归来的人员给以足够的重视,包括给留学生以各种优待等。所以,一时间留学生在当时封建专制制度已趋没落的年代里很吃得开。孔祥熙持有美国耶鲁大学的硕士文凭,更是前途无量。当时国内的许多部门都慕名请孔祥熙到部里任职。邮传部尚书陈壁耳闻孔祥熙在处理“教案”时的能力,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在孔祥熙刚刚回国的时候,他便亲自找上门去,请孔祥熙到邮传部任职。铁路和邮电是当时国内公认的待遇优厚的部门,有的人想进都进不去,而孔祥熙却对这“主动上门的买卖”没动丝毫心思。后来北洋大学堂请孔祥熙去任教职,湖南旅京绅士请孔祥熙到长沙去办学校,二者都许以厚禄,但孔祥熙主意已定即学习欧柏林精神,到山西太谷老家在穷乡僻壤办学校。为此孔祥熙…一谢绝了人家的好意。时值李提摩太要在太原创立山西大学,聘请孔祥熙去任校长。面对“恩人”的盛情,孔祥熙心里有些犯难,但他随即想到,要办好教育必须由小学中学人手。因而他也谢绝了李提摩太的邀请。 
  此后,山西太谷便诞生了一个后来曾名扬四海的“铭贤学校”,横亘在孔祥熙心头多年的夙愿实现了。孔祥熙的这一举动,确实是一个向欧柏林学习的最好形式:从信仰到行动,从表面到内容,都与欧柏林一致。 
  最初,孔祥熙利用太谷县城南街基督教公理会的明道院办了个小学,教职员四五人,学生三五十人。明道院不过是个小小的四合院,地方狭小没有发展的余地。过了一段时间,孔祥熙认为明道院没有发展前途,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迁址,学校才有希望得到发展。 
  1909年2月,学校迁至距太谷县城约2里地的东关外杨家庄的孟氏花园内,并增设了中学。 
  孟氏花园内环境清幽,景物宜人。北有乌马河,南依凤山,确实是个理想的学习园地。此外还有土地400余亩,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孔祥熙请来能工巧匠,精心建设,兴建了大量的楼房并细心装修。首先在花园中心为美国制铝工业的大资本家、欧柏林大学毕业生查理·霍尔建立了一座沉思默坐的塑像。因为欧柏林大学从查理·霍尔的遗产中拿出万万元作为了建校基金。当然,建立霍尔的塑像对于孔祥熙来说,也是炫耀自己身份的一个极好机会。这一点,孔祥熙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学校已初具规模。学校叫什么名字呢?孔祥熙决定用“铭贤”二字做为学校的校名。“铭贤”有两层意思。一层顾名思义也,铭者,纪念也;贤者,圣贤也。铭贤者,乃纪念圣贤之地也。这里所谓的铭贤就是纪念庚子年间美国传教士在山西太谷为道殉难的“先贤”,即铭感美国传教士的意思。另一层,则是为纪念和崇尚欧柏林艰苦办学的精神,表示在美国欧柏林大学资助和领导下创办的眼前这所学校。故英文校名为“Oberlln^Sansi^Memorial^School”,即欧柏林大学山西分校。 
  孔祥熙亲自出任铭贤学校校长。 
  孔祥熙的教育救国事业开始并不顺利。第一年铭贤学校只有9名学生。尽管学生不多,孔祥熙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认真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首先,铭贤学校充分体现着教会办学的特色。它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博爱济公,服务社会的人。” 
  其校训是:“学以事人。” 
  铭贤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在美国欧柏林大学内的铭贤托事部。这个托事部是在美国备案的,直接听命于美国政府并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托事部由14人组成,主席由欧柏林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充任,成员大多数也是该学校的教职员或校友。凡铭贤学校的方针、财政、人事、教学等重大问题,均由托事部来决定或批准。 
  铭贤学校在国内的管理机构为校董会(在国民政府立案前为理事部),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机构,是为了应付当时的中国政府才成立的。因为北代战争以后,政府曾通令全国各教会学校均须先以校董会名义在中国政府立案,并按中国当时教育法令办学。按铭贤学校校董会的组织法规定:孔祥熙自任校长兼董事长,董事会内有铭贤学校毕业生3人、欧柏林大学毕业生3人、社会名流4人,加上孔祥熙本人共11人。校董会主要是根据美国铭贤托事部的各项指示来办校,但不管什么人做了校董,均须以孔祥熙的马首是瞻。所以校董会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是对孔祥熙歌功颂德而已。校董会要定期开会研究校务,但孔祥熙做了国民政府的高官以后,长期住南京或上海,所以每次开会,校董们只好跑到南京或上海去开会。每次开会都是由董事长孔祥熙大作报告,信口开河地吹嘘一番,把开会的时间全部用完,最后差不多了才用一二十分钟的时间把学校负责人(代理校长)带来的议案,随便吩咐一番了事。所以后来每次开会校董们都说,我们不是来开会,而是来听训。 
  不管孔祥熙做了多大的官,他还是兼着铭贤学校的校长。为什么呢?一个小小的校长不是和孔祥熙的身份有些不成比例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