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的人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朝义大惧。骆悦等人也因兵败惧诛,力劝史朝义先下手。史朝义不敢答应,骆悦等人就威胁说要投降唐军。史朝义思虑再三,点头示诺。    
    当夜,史思明宿营中,其亲信曹将军率人守卫。史朝义等人召他来说明行事目的,曹将军“不敢拒”。夜半时分,史思明因梦惊醒,据床惆怅。他平时特别爱听优人唱曲,吃饭睡觉都有几个戏子不离左右。由于他为人残忍,杀戮为常,这些戏子心中也十分恨他。见他惊起,几个人忙问原因,他说:“我刚刚梦见河里的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干。”说完,就起身上厕所。几个戏子偷偷说:“鹿者,禄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禄都到头了!”    
    正说话间,骆悦等人提刀闯入,不由分说就劈死数人,逼问史思明所在,余人忙指厕所方向。史思明听见卧帐内响动不对,翻墙而出,骑马刚跑到马槽处,被追赶而来的兵将射中胳膊,滚落马下。史思明忍住痛,问“何人造反”,有人答称是怀王(史朝义)起事。史思明老奸巨滑,哀求说:“我早上说错话,才有现在这等事。你们别这么快就杀我,等我攻陷长安再杀我不迟。”一失往日凶暴之态,史思明连声乞命。转头看见耷拉着脑袋的亲信曹将军,史思明又大骂:“这胡误我!这胡误我!”骆悦挥手,兵士把史思明捆个结实,幽禁在柳泉驿。    
    史朝义心惊肉跳,见到骆悦等人复命,还连问:“没有惊动圣人吧?没有伤着圣人吧?”诸将回答说“没有”。一行人伪造史思明诏书,让史朝义继帝位,并杀掉在外统军的史思明亲信大将周挚等人。为绝后患,骆悦等人先行动手,用绳子勒死了这位动辄就要人命的老上司史思明。    
    比起史思明,史朝义为人宽厚,但没有什么政治手腕。安禄山手下各大将本来就与史思明平起平座,史朝义继位,众人更不拿他当回事。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郭子仪、李光弼以及仆固怀恩带来的回纥兵合军,在邙山与史朝义军大战,大破贼军,斩首一万六千,生擒四千多,降三万两千,叛军精锐皆尽。此后,史朝义在四十多天内八战八败。最后,被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瑒率军包围在莫州。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在莫州城内大阅诸兵,准备做最后殊死一战。其属下田承嗣劝他说:“陛下您不如携精锐将卒还至幽州,与李怀仙的五万兵相合,再掉头来战。为臣我替您死守此城,等你带兵来我们内外夹击。”    
    史朝义轻信,当夜带精兵五千突围。临行,握着田承嗣双手,以存亡为托。田承嗣叩首流泪,样子极其“忠义”。已经上马,史朝义又回头,说“全家百口,老母幼子,全托付给将军您了!”田承嗣深深下拜,泪眼不干。    
    史朝义刚出城,田承嗣就召集诸将,说:“我们起事以来,攻破河北一百五十余城,毁人坟墓,烧人房屋,掠人金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事已至此,大军围城,但自古祸福不常,或能转危为安。明天我准备出降,诸位以为如何?”诸将知大势已去,都连忙称是。    
    黎明,贼兵在城上高喊:“史朝义半夜跑掉,赶快去追!”唐军不信。田承嗣就把史朝义老母及妻子儿子全都绑上押送到仆固瑒处,诸军才知田承嗣是真降,轻装纵马,追杀史朝义。    
    史朝义跑到范阳,精疲力竭。李怀仙授命其部下李抱忠闭城不让史朝义进城,说:“你们史家人对天子时降时叛,没有恩信可言,以后又要干什么呢!”史朝义乞求说兵饥无粮。念在旧日情谊,李抱忠派人送粮于开阔地。“朝义饭,军亦饭,饭已,军子弟稍稍辞去。”见周遭军卒皆散,史朝义也没办法,只能流泪大骂“田承嗣老奴误我”。单人独马,就近转了几个地方,皆遭闭门羹。最后,史朝义又跑回幽州,自杀上吊而死。平心而论,史朝义还真不是特别坏的人。李怀仙斩其首送至长安。至此,史思明父子僭号四年而灭。    
    安史之乱,至此告一段落。史臣说得好:“彼(安禄山、史思明)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弑杀其父,事之好还,天道固然!”    
    虽然安禄山、史思明两个叛贼只折腾了七年,但使中原板荡,千万生命死于军乱,与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最终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归之路。


唐朝“藩镇割据”大戏的上演第38节 寂寂江山摇落处

    提起李商隐,人们总是联想到温婉精丽、多情伤感、晦涩沉郁的爱情诗歌。殊不知,诗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唐王朝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时期,“元和中兴”昙花一现,藩镇割据变本加厉,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宦官把持朝政,党争愈演愈烈。面对如此江河日下之势,诗人忧心忡忡,就有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样的“史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愤慨和深深的忧虑。此长诗一扫绮艳、伤感、妩媚,乍看之下,很像老杜文笔!    
    蛇年建午月,我自梁还秦。南下大散关,北济渭之滨。    
    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雪晨。又若夏苦热,燋卷无芳津。    
    但闻虏骑入,不见汉兵屯。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轓。    
    生小太平年,不识夜闭门。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    
    城空鼠雀死,人去豺狼喧。南资竭吴越,西费失河源。    
    因今左藏库,摧毁惟空垣。如人当一身,有左无右边。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李商隐)    
    讲起藩镇,也得提起前半世英明神武、后半世昏庸暗弱的唐玄宗李隆基。正是他在位期间,首创“节度使”的实际官职,在唐境内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究其初衷,本来是防御异族入侵,不料结果是引狼入室,唐朝自己委派的节度使本人倒首先敲响了盛唐王朝的丧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首举叛旗,以十五万铁骑把整个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并没有削夺藩镇的权力,当时不是不做,而是不能。当其时也,无论朝廷上下内外,都已经意识到藩镇的弊害,但由于国家久经战乱,兵士战斗力不强,积贫积弱,对于田承嗣等安史余孽不仅不能一鼓摧垮,还得对他们进行好意安抚,惟恐其忽然“跳梁”又起祸端,只能趁坡下驴,授以节度使之职。    
    本来,唐廷是想等日后恢复元气后再“秋后算帐”,没想到尾大不掉。数位有地、有兵、有钱、有权的藩镇统治者们割据一方,时附时叛,见势而为,完全成为雄霸一方的土皇帝。老节度使死了,朝廷根本没有能力自上而下行使权力任命新人,而是由节度使自己传之子孙或由原来藩镇的部将自己定夺人选,最后走个形式“上报”中央,唐政府只能做做样子依藩镇之意“诏许”。对此《新唐书》的编纂者愤愤不平言道:“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盟,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庭。效战国,肱脾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唐朝的藩镇割据,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藩镇割据的成型时期——唐代宗初年至唐德宗末年(公元763—805年);    
    二、藩镇割据的摧败时期——唐顺宗永贞元年至唐宪宗元和末年(公元806…820年);    
    三、藩镇割据的死灰复燃时期——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公元822…872年);    
    四、藩镇割据的内斗时期——唐僖宗乾符年间至唐亡(公元874…907年)。    
    本文只想就唐朝藩镇割据成型的一个阶段作一番探讨,叙述一下“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是如何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讲讲这些“大王”们是怎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并把本来就喘息不定的唐朝搞到何种岌岌可危的地步。    
    唐代宗李豫继位后,适逢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被杀,“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值此新君登基之际,于是大赦天下,广封众臣。功高望重的仆固怀恩出于私心,“恐贼平宠衰”,上奏朝廷分封史思明几位投降的旧将,想依恃此辈为日后党援。唐王朝上层“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下诏封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