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贵妃起居注 作者:御井烹香(晋江高积分vip2013.05.23完结,宠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院的事,你自己管吧。”在这事上,她不愿意为皇帝分忧,就是亲娘,掺和儿子后院的事,也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诚孝皇后就是最好的证明。“也不怕和你明说了,指着后妃们一团和气,本就是天方夜谭,这事儿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该怎么办,还是得你自己想,横竖有一条,子嗣的繁衍、养育,绝不能耽搁了。”

    说着,也不由皱起眉头,到底是说,“汪氏那边,可要注意了,旁的还好,若是真的是非不分,和杭妃斗气斗到对太子有什么想法,那你自然也要说她的。”

    得了徐循的表态,皇帝神色也是越见笃定,他点了点头,轻轻地哼了一声,“我知道了……且看她行止吧。”

    朝中事体,大致都如母子二人商量的一般,不过几日,太常寺那里好像忽然回过神来,终于是封上了为先帝拟定的数个谥号、庙号——由于先帝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极为敏感的死亡过程,本来很适合他的哀字被抛弃不用:毕竟,哀字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处死非义’,意思就是这人死得不对,是被异族或者大臣所杀。虽然表面上就是为瓦剌所杀的,谁知道这送上去以后,皇帝会否理解为有所暗示呢?

    再加上一批恶谥,众人揣摩皇帝心意,也都给否决了,呈上来的都是用意比较单纯的冲、息、怀等中谥,皇帝取中了最单纯的谋虑不成曰息,息宗庙号,便定了下来。再加上随意塞进去的一些谥号,息宗安皇帝的‘衣冠冢’,在三月初大葬合坟,日后要再打开,便要等到庄肃皇后去世以后再合葬了。

    两位先皇子嗣的封爵,也很快定了下来,封地都定在了富庶,却又离京城十分遥远的江南一带,封为秀王、德王。先皇留下的女眷中,宸妃自请修道,皇帝恩准,尘封已久的长安宫便再修饰一新,令宸妃入住,庄肃皇后与周妃,则依然在清安宫中居住。从此东宫上圣太后、西宫太后,南内奉吴太妃,宫中、朝中的格局,都是彻底安定了下来。

    这年九月,一直在外公干的东厂厂公柳知恩入京,恰逢皇帝率众至京郊阅兵,他只好先往德胜门登记:他出京是办公差,回京也要走一遍登记的程序。才能耍点特权,回自己的宅邸休息,若是一般入京的官员,登记以后,即使亲戚好友多在京城,也不能过去投奔,必须得老实地住在驿馆中,以备皇帝召见。

    本意皇帝出京,要两三日才回来,他还能稍事休息,不料才回了屋内没有半日,宫中便来了人——西宫太后召他入宫回话。




299、别离

    在那人去世以后;柳知恩没有第一时间回到京城,其实倒也不能说是他不敢——是因为那人在法理上的身份;不过是个戴罪之身,即使是死在路上;朝廷也不能对此咨询什么,包括他这个人的丧礼;都是无人过问的。身为东厂厂公,他当然犯不着为了一个人犯的去世承担什么责任,甚至都无需呈上公开的奏章;可以直接对皇帝或是太后回报,那么有包时雨来处理这件事也就够了。之所以没有立刻回去;的确有避风头的考虑;但第二个;还是皇帝也需要他去南京取回一部分三宝太监当年下西洋留下的海图。身为当年带船出海的老臣之一,没人比他在此事上更有发言权了。

    一般来说,为了彰显君王德政,树立自己的权威,做皇帝的都会选择在自己任上做些大事,比如说修书、封禅,越是势弱的君主对这些事就越怀有向往,比如文皇帝得位不正,即位后就修《文献大成》,遣三宝太监下西洋,包括远逐鞑靼,迁都北平,或是部分或是全部,都有一定动机是为了进一步地巩固自己的统治。宋太宗有斧声烛影之议,又有北伐幽燕失利的阴影,返回开封以后便修《太平广记》——这也都是做惯了的套路。

    当朝皇帝,得位虽然算是正当,但始终也有个逼杀亲兄的淡薄阴影,而且现在国朝国势,也不能说是很旺盛,他的威望就更不能说极为高隆了。大臣忤逆皇帝意思,不听指挥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为了给自己面上抹点金粉,动念想要再下西洋,也是很正常的事。虽然这几年似乎都没什么钱,但不妨碍他惦记着吧?等到若干年后,皇帝把该收拾的大臣收拾了,该培养的人才培养起来,位置也坐稳了,国家也有钱了——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瓦剌也平定了,这时候再来个万国来朝,那么在史书上,谁还会记得他和息宗之间的那点事?只怕是歌功颂德都来不及了。

    当然,这一切现在也就是他的想法而已,虽然看得懂的人不少,但谁也不会在皇帝提出此事之前就去给他泼冷水,连徐循都不会,反正等他真正异想天开要这么搞的时候,大臣肯定拿出性命来阻止,他可不比息宗,究竟是权威淡薄,不可能镇压住所有反对的声音。

    说起来,虽说是息宗已经死了,但他给皇帝留下的麻烦可一点都不少,有王振这个前例在,宫里内侍,现在都是缩手缩脚的,说话都不敢大声,唯恐被栽了个权宦的帽子,立刻惹来众怒,皇帝只能被迫牺牲掉他来平定事态。起码在二三十年内,宫里应该是出不了王振级数的大貂珰了。

    随便聊了两句在南京的见闻,柳知恩特地去雨花台看望过徐氏族人,“娘娘请放心,个个都是安居乐业、耕读传家,三代内,必定能出进士。”

    读书三代,可以出一名进士,对于不是科举大族的氏族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徐循听说,心里也是欣慰,若是当日由得徐氏族人横行霸道,她又能荫庇其多久?只怕不过五十年,徐家便要败落,但现在,走上了读书科举的线,三四代人里可以断断续续出些秀才、举人,甚至还有数名进士的话,那就是数百年的传承了。

    “倒也好——去南京船厂看过了,那些宝船如今都还堪用么?”她又问了起来——若是宝船全都不能再用,必须重造,那估计在十年内皇帝都不用提下西洋的事了。

    “二十年没出海了。”柳知恩回答得很保守,“虽然当时还用的是上好木料,不过肯定也有所损耗,要经过多少修补才能下海,却是不好说了。”

    虽然他一直恭谨地低着头,声调也没什么起伏,但徐循还是捕捉到了柳知恩话里的信息,她不免会心一笑,“该怎么说,你自己做主吧,此事我是不会多管的。”

    谁说皇帝的言路不能蒙蔽?那是他还没到这层次而已,似柳知恩这级数的大貂珰,本身又是领域内的专家,他说船能修好,那就是能修好,说要重造,也没人敢和他唱反调,说到底,船的情况到底如何,就看现在的□□势是怎么需要的了,当然,也得看柳知恩本人的政治倾向,究竟是偏向激进还是保守。

    “奴婢谨遵娘娘吩咐。”柳知恩好像没听懂徐循的意思似的,还是那么不露声色地回道。

    徐循嗯了一声,仗着柳知恩没抬起头,她的视线在他身形上来回游曳了几圈,心中实是五味杂陈。——经过这些风风雨雨,能让她动感情的人事物,着实已经是少之又少,可今日此刻,她却像是回到了数十年前,由不得便是心潮起伏,不知多少遗憾、多少悔恨,多少难言的情怀,终是从深不可测的心渊中泛出了一点余味——就只是这么一点,也已经是苦涩得像是泡不开的茶,让人难以下咽。

    “这一次的差事,难为你了。”她低声说,到底还是揭露了正题。

    “奴婢还是半年前那句话。”柳知恩平静似水,他抬起头来,注视着徐循回道,“奴婢行事,全凭本心,并非是为了谁。奴婢若不愿意,娘娘也差使不动,既然情愿去做,那么有什么后果,奴婢自己也是情愿去承担。”

    他此言此语,近乎悖逆,但徐循又哪能不明白柳知恩话中的意思?她用力吸了一口气,也是佯装着宁静,低声说,“不错,你一向都很有风骨……瓦剌那边,最近可有什么动静?”

    “可能还不知道那人去世的事。”柳知恩说,“毕竟,他们也做好了那人回国以后行踪成谜的准备,而朝廷这边的消息,要传到瓦剌王庭,怎么都得四个月以上。”

    也就是说,四个月以后,瓦剌那边才会收到国朝正式举行丧礼,给息宗上庙号、为他的儿子封藩王等消息,才能从这些消息中推测出那人可能的确已经死了。至于之后要不要再闹事,声称送回来的是真货,息宗其实是被害死的,那就都随他们了,反正朝廷这边说法确定了,瓦剌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