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魁称后+番外 作者:袖橘(起点2013-11-24完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难得心思柔软的为儿女考量,却怎么也想不到,他所以为的“真相”,其实正是他想要置于羽翼下保护的儿媳所布下的一个给他看的局。比起莫迟那边安然度过危机,李恪这边就没这么轻松了。他一离开长安,就打算星夜兼程,拼命赶路,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安州。因他之前一度被撤职,以至于安州官场上这个新年人心浮动,他非得尽快回去掌握局面不可。李恪这个安州都督官复原职,权万纪、令狐平、崔执及唐观这些府中幕僚,自然也要跟着李恪一起赶回安州。令狐平三人早在长安就因莫迟的事情而有所预感,如今李恪果然复职,他们三个也松了口气,虽然三人都是文弱书生,骑术实在不佳,此时也配合李恪拼命赶路,希望能够在安州做出一些成绩来。但是李恪的恩师权万纪毕竟上了些年纪,精力和体力都同年轻人不能相比,经不起这般车马劳顿,他自从上次和李恪谈话之后,本就已经失望透顶,加上李世民一度因李恪的不成器而迁怒于他,更让这位忠直的长史心寒不已。这次李恪考虑到他的身体,特意放慢了行进的速度,还时常来探视他的情况,这份关心与体贴,终于叫权万纪心里有了一丝暖意。可是经过这次风波之后,权万纪显得谨慎了许多,就是李恪这样主动找他讨论回安州之后的事情,他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李恪心里明白,这是自己之前做的太过,以至于权万纪对自己灰心失望的缘故。但他并没有就此打退堂鼓,而是每每到权万纪面前,嘘寒问暖之余也总是有意无意的把话题向政事方向拉,终于引出了权万纪的一句话:“王爷今次回到安州,不知有何打算?”
  “老师以为,本王应当如何呢?”面对权万纪的问题,李恪反问了一句。“安州情势,并非看上去如此简单平静。贞观十年,恽弟在此任官,带走珍玩器物数以车计,政事全部交给当地官员自行处理,不闻不问。本王去年初到安州就任,听百姓童谣语:‘走了蒋王恽,来了吴王恪。’可见百姓对这个吴王,是如何想象的。”
  听了李恪的话,权万纪也是愣了一下。他虽然一心期望李恪关心政务,却从没有听到过民间还有这种童谣,更没有想过之前李恽的事情会给安州百姓留下什么印象。“竟有这种事。”“自然是有的。”李恪点了点头,“正因如此,过去一年,本王并不欲硬加政令,希望能够缓和安州百姓对都督的印象。只是如此一来,安州中的大小官吏反而倒自以为是起来,就是本王都督府中的低级幕僚,也猖狂无比。”说到最后,他的唇边浮现出了一丝古怪的笑容。“这些官员或拉帮结派,或欺压百姓,都是治理安州的一大难题。”
  权万纪听得十分心惊。他作为长史,都督府中幕僚应是以他为首,既然李恪说出这话来,自然是有了把握,想不到自己总是暗恨李恪不务正业,李恪倒是比自己看得还要清楚。看到李恪的笑容,他心中更觉惭愧。却不知李恪之所以微笑,乃是想起低级幕僚在人前猖狂之事,还是莫迟特意告诉自己的,倒是并没有嘲讽的意思。“是老臣失职了。”权万纪惭愧道。“老师不必这样说。”李恪这次是真的苦笑道:“是本王把事情都推给老师,怎能责怪老师失职?老师若是失职,恪当真万死。”改换自称的李恪面对权万纪的态度愈发谦卑,更叫权万纪心情激荡不已。他听了这么半天,又陪在李恪身边多年,如何还不能知道李恪这番话,等同于宣布他这个纨绔王爷,将要改过自新?“安州情况若想修补,还需当地百姓中国士之力……只是恐怕需要些赏赐。”权万纪皱眉道:“王爷此言差矣,真正国士,怎肯为五斗米折腰?”“老师不要小看了五斗米的力量,这次回到安州,本王交给杨乘押运的车队,就是要带到安州的一些赏赐。”李恪眯起眼睛,神态和李世民颇为肖似。“一些不值一提的小小赏赐,用处却非同凡响。”

七十四 得卿邀入莲幕中
更新时间2013…7…9 23:40:36  字数:3768

 权万纪对于李恪的话并不怎么赞同。他本来对李恪能重新振作颇为兴奋,希望辅佐李恪在安州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也重新燃烧起来。但是听李恪说到赏赐,还是不免皱眉。“王爷若想在安州做出一番事业,只靠这些身外之物,恐怕靠不住,还是以德才服人,才能得到天下有才之士心所往之。请恕老臣直言,在这一点上,魏王泰可说远在王爷之上。魏王府中国士众多,也非只是赏赐能聚集得起来的。”
  权万纪所说的魏王泰就是李世民的四子李泰,李泰的魏王府中设有得到圣旨特批的文学馆,招揽了相当一批天下闻名的有才之士,已经颇有规模,远不是李恪这种只府中只有“小猫三两只”的局面。
  听到权万纪提起李泰,李恪只是淡淡一笑,并不表态,心情却有些复杂。
  会死在下一任皇帝手中——从莫迟那儿听到这话之后,李恪从没觉得惊惧,更没有简单的把当今太子李承乾当作需要防备的假想敌。原因很简单,如果李承乾太子之位稳固,未来顺理成章当了皇帝,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理由除掉不会对他造成威胁的自己。相反,只有取得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人,才能如此痛下狠手。在诸多兄弟之中,最让李恪警惕的人,就是这个李泰。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年纪只比李恪小半岁,但两人待遇和受宠程度可谓天差地别。李泰从小就非常擅长讨人喜欢,比起曾经数次外放之官的李恪,李泰迄今都因深得父亲的宠爱,一直留在长安不曾离开过,所获的封地和管辖的领地也是李恪的数倍。虽然在李世民眼中,李泰是绝对的宠儿,但是在众兄弟之中,李泰的人缘很不好,远不如善于与人相交的李恪,就连李承乾都不喜欢这个总是在父母面前争宠的亲弟弟。
  正因了解李泰的为人,所以权万纪认为李泰得到有才之士的心所往之是因为以德才服人,但李恪却觉得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
  天下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多离不开名利二字,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天性。李泰经常收到李世民的赏赐,封地又多,家底比寻常皇子多得多,自然能提供给诸多幕僚门客极为丰厚的待遇,这是其一;而李世民对李泰的文学才华非常的欣赏,提供给他建立文学馆的资格,进了文学馆,就等于有机会进入皇帝的视线,扬名天下,届时入朝为官也不是不可能。如此名利双收的好事,天下人趋之若鹜也不奇怪。
  当然,李恪没有小看文学馆成员的意思,只是他总觉得,靠这些儒者著书立说大概还可以,但若谈到治国平天下,文学馆中的许多人或许并不适合。
  这些看法李恪自然不会拿出来对权万纪说,把天下的读书人都看做争名逐利之徒,这种已经隐隐有些后世厚黑学雏形的思维,放到精研儒学的权万纪面前,只怕会比上次李恪颓废的表现更让他愤怒。
  “恪自不会介意,老师也是在教导恪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李恪只用了这么一句最简单的话回答权万纪,没有阐明他的观点,更没解释他之前所说赏赐的真意。
  不过李恪这种不怕被人直言不足的态度,反而更让权万纪高兴。他有些兴奋的说道:“王爷能够如此,就不输给魏王了。其实,王爷府中之人,也不见得比魏王差了。只要王爷表现出今日的气魄,叫他们明白为王爷效力就能一展腹中才学,为民效力,相信其他人也会如老臣这般,对王爷尽心竭力,辅佐王爷成就一番绝世大业的。”
  权万纪的话,明显说中了李恪的心事,他点了点头,“恪记住了。”
  和李恪最初封王就在他身边辅佐的权万纪不同,令狐平、崔执和唐观都是去年才加入到安州都督府中成为幕僚的。权万纪和李恪都很清楚,令狐平、崔执和唐观三个人虽是世家庶出,也是因有才干才能被推荐到吴王幕下。可惜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都没有认真过,对于公事,多半有些敷衍了事。不过那时李恪自己也无心政务,倒也不计较,今后却是不能任他们如此了。
  安抚好了权万纪,李恪决定先找个机会去见见令狐平。他现在非常迫切的需要更多人才帮助自己,而且不仅是为了今日能够治理安州这一地,还有着更远大的目标。所以他所用之人必须是真心实意的忠于自己,愿意帮自己做事的人,而不能是一些只会依附在吴王名下的乌合之众。
  就身份来说,令狐平、崔执和唐观是李恪眼下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