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遣使节前往调停。然而不管是李世民本人,还是在朝中的其他大臣们都明白,高句丽,是绝不会就此收手的。因为如今高句丽实际掌权的人,并非是名义上接受了大唐册封的高句丽王高藏,而是高句丽的大莫离支泉盖苏文。
一二五 献计太宗颁密诏
更新时间2013…9…7 23:36:25 字数:3370
高句丽目前的最大掌权者泉盖苏文,其实是渊盖苏文,姓渊,名盖苏文。大唐为避李渊讳,改以泉字代之。这个泉盖苏文手握兵权,野心勃勃,昔日高句丽的荣留王想要除掉他。结果他先发制人,心狠手辣的杀掉了支持荣留王的百名臣子,又闯进宫,杀死荣留王分尸,而后扶植荣留王的侄儿高藏为傀儡,自封大莫离支,掌控了高句丽的所有权利。
百济与高句丽勾结,实际上也是慑于此人的心狠手辣。但不可否认的是,泉盖苏文也的确是个军事政治上均十分能干的枭雄角色,要对付此人,并不容易。故此李世民遣使节前往调停的期间,大唐的备战也并未停止。
偶尔去早朝上走个过场的李恪,对这件事的发展着实忧心忡忡。李世民积极备战的姿态,很明显是打算彻底平定高句丽这个一直困扰大唐的痼瘤。但是高句丽地处极北,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对于大唐远征的军队极为不利。高句丽之所以如此得意猖獗,也是因为前隋便因多年大兴土木,隋炀帝又远征高句丽,搞得国库空虚,才终于使得民不聊生烽烟四起,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可是这话,眼下谁也不敢直接说给李世民听。
因为昔日最不怕皇帝动怒,最敢于犯言直谏的魏征,在太子李承乾谋逆事发后不久便因忧怒过度而去世了。遗表里魏征还上书李世民为自己请罪,谁叫杜正伦、侯君集皆出自魏征举荐,而魏征又顶着太子太傅的官衔呢!李世民为其罢朝五日,御笔立碑,其子魏叔玉为父亲在家守孝,待其孝期过后再与衡山公主成亲。
而王珪亦因李泰之事主动请罪,李世民虽未降罪与他,但也因王珪身体不佳的关系,而许他回府中休养。
余下敢于说话的重臣,也因为之前的太子魏王之争,风波未平,不敢开口。李世民为高句丽给自己送来的把柄颇为兴致勃勃的样子,总算一扫之前诸子谋反的阴霾,那股子兴奋样儿,是个人就看得出,谁敢在此时去给皇帝扫兴?
至于武将们,则和李世民一样的跃跃欲试——征战疆场马革裹尸是他们的理想,不怕有仗打,就怕没仗打。用程知节私下的一句话说,再不打几场仗,他这老骨头都要生锈了。
“你不支持与高句丽开战么?”看到李恪神色慎重的模样,莫迟忍不住问。
“不,实际上,我并不反对攻打高句丽。但是,现在的时机不对。”李恪的回答有些出乎莫迟意料。上次提起西域之事,李恪十分悲悯的感叹,让莫迟觉得他大概是主张尽量不起战事,可是显然李恪并不是那样想。“高句丽地处偏远,如今虽然百济攻打新罗,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发兵理由,但敌方以逸待劳,直接攻打高句丽,于我们非常不利。更何况……”
李恪说到这里,语气略顿了顿,“更何况我看父亲如今明显倾向于御驾亲征,亲自带兵扫平高句丽,创不世之业。但眼下未立太子,朝中无人监国,大臣们必定不会同意。一旦父亲急于出征,很可能会……”
听了李恪这话,莫迟也慎重起来。历史在自己手中有了诸多改变,使莫迟隐约有些自得,也多了几分能够改变李恪命运的信心。
——魏征死前上表之事,便是出自莫迟的计策。
莫迟记得历史上,李世民曾将侯君集参与太子谋逆之事迁怒于那时候早已去世的魏征,认为他推荐侯君集等人入朝为官是结交朋党,推翻了御笔亲题的墓碑,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如今魏征比历史上多活了些日子,与莫迟也算有些“交情”,正好李恪“养病”时,魏叔玉代父亲前来探病,莫迟便暗示了他这个主意。果然魏征死后,魏叔玉呈上了一份所谓父亲死前口述的请罪表,使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魏征,还悲叹若魏征身体健康,必会劝说李承乾不至走到这一步。
但是李恪今天的这话,却提醒了她。固然历史在她手中有了改变,但这并不代表着她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她的计划,仍必须尽快的进行。反正自从带了三个孩子回到长安,莫迟便有了十分理直气壮的理由时常入宫——李世民和杨妃想要见见孙儿孙女。
之前李世民还是秦王时,长孙无虞也曾频繁出入宫廷为李世民打探消息,因此长孙无忌对莫迟的举动还是颇为忌惮的。如今有孩子这个理由,他也有些无可奈何,唯有希望自己能早一步劝说李世民把李治立为太子,才好安心。
虽然莫迟和长孙无忌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已经展开了一场竞争,一场谁先说动李世民的竞争。
“皇爷爷!”李仁规规矩矩的给李世民行礼,稚嫩的童声和酷似李恪的相貌,喜得李世民直接将他叫到怀里抱着。毕竟酷似李恪,其实也是像足了李世民。
“来,让爷爷抱抱。”李世民先抱过了李仁,才又抱起李琨和李环逗弄一番,不住的称赞孩子可爱,还叫人在殿内铺上毛毯,让三个孩子在上面玩耍嬉戏。
李承乾和李泰被贬出长安,其他皇子都在封地,李世民眼前也只有这三个孙辈,也难怪李世民不时将这三个孩子宣进宫来共享天伦。
但实际上,莫迟心里却很清楚,李世民也许并非只是想看看孙儿孙女这么简单。从他经常对自己谈起朝政,便可知端倪。
李恪因称身体未曾复原,间隔一两日才去上一次朝,有些事情,莫迟反倒比李恪知道的还清楚。高句丽备战之事,李世民虽未说起自己打算亲征,但言辞之间,莫迟也察觉出李恪猜的一点不错。
前不久李琨和李环满周岁,李世民亲自主持,将两个孩子叫到宫中抓周,看着孙女抓起一把小剑,孙儿抓了一卷兵书,十分欢喜,还连称吉兆。
“近几日,又有大臣与朕谈起立太子之事。”这日,还没等莫迟想到如何切入话题,反倒是李世民自己主动的如说闲话般随口提起。“承乾被废之后,朕深感痛心疾首,迟迟没有册立太子,但此事终究需要做出个决定。”
“父亲如此说,相信心中一定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莫迟微微一笑,似乎并不十分介意此事,眼角余光不时看向一边玩耍的三个儿女。
李世民也不恼,笑道:“你这丫头倒也惫懒,朕与你说正事,你倒是还惦记着这三个小家伙。”
莫迟收回视线,正色道:“父亲,此事事关重大,莫迟恐怕没有资格发言。”
“没有资格?”莫迟的话引得李世民轻嗤一声:“也不晓得,是谁之前还在朕面前大胆放肆的说起过若觉不可,当不可勉强的话?”
“莫迟有罪。”听李世民提起此事,莫迟急忙跪倒在地。
李仁在一旁看到莫迟跪倒,急忙跑到李世民面前,也跪在莫迟身边:“皇爷爷,不要生母亲的气,仁儿替母亲请罪。”
“仁儿快起来,朕……爷爷没有责备你娘的意思。”对于李仁的举动,李世民也颇觉意外。
谁知李仁却没有立即起身,而是迟疑的看看李世民又看看莫迟:“父王说过,母亲生下孩儿很是辛苦,若是母亲真的惹爷爷生气了,仁儿愿意替母亲受罚……嗯,不过能不能别告诉父王?”
“为什么呀?”李仁的话听得李世民不禁莞尔。
“因为父王说,大丈夫者,当居功而不彰——而且,仁儿只代母亲受罚,怕父亲吃醋嘛……”
李世民当然懂得吃醋的这个典故,李仁这话一说完,别说李世民忍不住哈哈大笑,就是莫迟也红着脸险些忍不住笑出来。吃醋这词她与李恪经常拿来玩笑,没想到不知什么时候倒是被这小家伙学去了,还跑到李世民面前现学现用。
“好孩子!”李世民亲自抱起李仁,又对莫迟道:“你也快起来吧,不然孩子还以为你犯错了呢!朕既然问你,便没有怪罪你的意思,你何必如此……是不是恪儿对你嘱咐了什么?”
“多谢父亲。”莫迟避而不答,转而接过李世民怀中的李仁,“还是叫人先带孩子们到母亲那儿去吧!”
李世民了然的点了点头,摸摸李仁的脑袋,叫宫人把三个孩子带走了,随即才感慨道:“恪儿和你倒是教养的好孩子,仁儿小小年纪,便如此懂得孝道。”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