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常媒·戒-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拳。都在寻找突破点,都想“破茧而出”。事实上,瓶颈不在于节目内容,而在于体制。(参见2005年9月5日《新周刊》)
  “美国偶像”是女的男的一起做,娱乐频道的定位是只做男的,以唱歌为主,当时流行真人秀,他们的节目就用真人秀的形式,在电视上唱,超长时间的电视直播,就这么简单的几个电视元素,第一版方案叫什么“情歌王子”,很滥的一个名字——是当时的企划部取的。
  “情歌王子”差一点就要被毙掉了,当时不敢瞎要钱,只做了20万元制作经费预算,娱乐频道领导的意见不统一,谁都拿不准前景怎么样,风险很大,但那时确实没有节目做,几乎没有选择。最后因为张华立的同意意见获得了通过。
  即使在湖南广电,张华立的口碑都算不错。他自称是个具有颠覆性的人。“电视不是艺术,有文化的人做没有文化的电视”,据说就是他的言论。
  夏青们运气好,张华立给了“超级男声”50万预算经费。
  频道通过是第一关,还必须向湖南广电申报。
  夏青的书里详细地说了节目策划和向湖南广电的申报过程,所有的悬念似乎仅仅限于名称的修改。在“情歌王子”改为“超级男声”后,欧阳常林和魏文彬最后批准了这个节目。
  这只是湖南广电众多频道申报的“重点项目”中的一个。
  在那个阶段,娱乐频道企划部——也就是王鹏王伟他们,并没有做任何品牌规划,准确地说,没有一个人先知先觉地看出“超级男声”有成就大家气象的迹象。
  “2003年,湖南娱乐频道推出‘超级女声’的前身‘超级男声’,‘超级男声’开办之初,一般只有几百人参加,多数时候,还要电视台找人‘做托’,才能凑足人数。但等到节目开播后,报名人数每日以200人的速度递增,两周内就有3000多人报名。”(见2006年4月27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
  这已经令他们感到惊喜了。
  最主要的是,收视率慢慢上来了。
  但最后的结果是娱乐频道一分钱都没有赚,反而亏了,既没有企业冠名,广告费收入也没见增加多少。夏青设计的“一举三得”并未实现,节目好却不赚钱。
  客观地说,此时此刻还不能用“好”字来评价第一届“超级男声”。
  “两年前,你告诉我‘超级男声’会变‘超级女声’,而‘超级女声’又会像现在这样红得发紫,我会认为你是神经病。”湖南娱乐频道一位一直参与“超级男声”、“超级女声”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半开玩笑说。(见2006年4月27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大的可能性是这样,对于当初创办这个节目的动机之一,“超级男声”总算替娱乐频道出了一口鸟气。
  在当时,他们谁真真切切地想到了,他们其实已经一只脚踩到了一座富得流油的金矿之上?
第二节 “超级女声”的超级媒婆
    我曾经向读者交过底,如果我就同一事件或现象反复去说,请不要奇怪。这正好是本书的特点,它的串连不是线性的而是事件性的,我能做的不过是不停地转换视角,从而让同一事件或现象获得不同的呈现。“
  超级女声”获得前所未有的知名度之后,派生出了许多称谓,如“超女教父”、“超女教母”、“超女推手”之类,巧立或自揽各种各样的名目的初始动因,应该不完全是出于邀功自赏或论功行赏的心理,还有一种担当,因为“超级女声”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便连遭诟病,伴随着它鼎沸的名声和堪称奇迹的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总是毫不吝啬其忧心忡忡,一些家有儿女的家长和关心祖国前途与命运的忧患人士,也一直在用他们的声音防范着“低俗文化”和一夜成名思想对下一代的侵蚀。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当“超级女声”越来越火暴,便很快演变成一种社会性的群体事件后,湖南广电单方面对它进行掌控的能力,越来越弱,它似乎变成了一个无人看管的舞台,谁都可以上去“秀”一下或“献丑”一下。
  我曾问过王伟,他该叫什么。
  王伟笑笑,反问我,既然大家把该叫的都占了,我去争这种虚名有何意义?更何况这种称呼都是与领导职位直接挂钩的,而与你是不是曾经主导过、参与过并没有多大关系。
  “超级女声”其实就是一档参与者众多的群体性娱乐节目,只是由于它开创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才被人津津乐道或口诛笔伐,才被人拿来说事儿。
  媒体曾经广泛流传,说四个男人捧红了“超级女声”。根据2006年4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说法,“超级女声”的总策划是魏文彬,总指挥是欧阳常林,第一推手是张华立,另外一个男人自然是王鹏(该报未给他冠名)。
  在上述按行政职位排序的榜单中,自然看不到王伟的名字,夏青和廖珂也没有。
  他究竟算什么呢?那就看看他具体都做了一些什么事。
  王伟说,如果非要一个定位,给我一个远房亲戚的称呼就行了,叫表舅表叔都可以,其实我也就是按照领导的指令完成了一份分内的工作,真的。在外面联系业务的时候,我会打“超级女声”的牌子,因为大家都知道嘛,可以省去很多口舌。去年湖南广电出了一本名叫《超级团队》的书,把我和我的团队比喻成丐帮,我觉得也还不错,挺像的。
  衣着褴褛、拿着打狗棒到处要饭吃,这就是《超级团队》给王伟他们的定位?这是出于王伟内心的淡定还是一种无奈?甚至是一种自我奚落?旧天娱传媒对于“超级女声”的功劳或苦劳体现在2003年和2004年,那个时候是一个品牌的培育期,没有这两年的积累和推动,就不会有2005年的顶峰。王伟始终强调天娱传媒与湖南卫视这一强势资源整合的作用,认为这是把“超级女声”推上顶峰的一个重要契机。
  中国有很多这种参与者众、突破了原有系统的工程,只要一被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性质认定,其中的参与者便会在第一时间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而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我初步认为这完全是在行政体制下的人才有的一种思维定式。把同样的问题放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就非常简单,大家分工协作以追求公司的整体利润,事先有规划,事中有协调,事后能量化,论功行赏,奖罚分明。
  王伟处在官、商两种色彩都有一点儿、又都不完全彻底的旧天娱传媒副总经理的位置。往左靠,想借“超级女声”的名声加官晋级或者做业务方便,可以理解;往右靠,他的这种超然物外的平淡态度,也可以理解。
  其实这个问题并非不能解释,2005年的“超级女声”,曾经让湖南广电的主要领导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魏文彬、欧阳常林乃至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主要的党政领导,确实给了极大的支持,应该说功不可没,说魏文彬、欧阳常林是“超级女声”的灵魂,张华立是第一推手,一点也不为过。
  而2004年的超级女声王鹏和王伟是项目的主要执行者,王鹏主内,负责与湖南卫视的组织协调;王伟主外,扮演了一个打头阵和游说合作伙伴的角色,他在2005年以前的作用,有点像把一个丑女嫁掉的媒婆。
  我不知道如果换一个人是不是能够那么漂亮地完成任务。
  王伟从这里开始显示善于寻找机会、游说别人以及强于执行的商家风范。
  请允许我停下来发几句议论。
  我的整体感觉是,湖南广电太缺乏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素养、既善于天马行空地谋划又能脚踏实地执行的管理人才了。可怕的是我经常听到一种论调,就是湖南广电从来不缺人才。追究这句话最先是从谁嘴里说出来的意义不大,应该引起湖南广电高层注意的,是这种流言对员工的情感伤害,因为这句话的言论基础是把湖南广电管理层与它的数千名员工对立。
  其实,这句话不仅荒谬而且可笑,实为井蛙之叹。一个单位或领导号称不缺人才,就像现代社会号称不缺能源一样,只能说明言者的刚愎自用和鼠目寸光。
  湖南广电相比于其他省级同行,也许多了几个好的节目制作人和几个有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但从它品牌运作和盈利能力的现状来看,如果不尽快解决经营管理人员奇缺的问题,它的竞争力必将逐步减弱,更不要奢谈实现优秀节目与利润最大化之间的良性转换,而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一种资源浪费。
  我从我们的老朋友“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