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君忆解密三国真实历史:千里走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赤壁山临江而立,有摹崖石刻“赤壁”二字,一说是周瑜所书,一说是唐朝人所书,一说是宋朝人所书,一说是明朝人所书。赤壁山之北麓,有赤壁大战陈列馆,有1000多件三国时期的出土文物陈列其间,包括刀、枪、剑、戟、弩机、箭镞、铜镜、以及东吴和蜀汉两国使用的钱币。这些珍贵的文物足以证明,赤壁之战的历史确实无虚。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自两晋以来,赤壁山一带就不断有文物出土。其一,有《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盛宏之《荆州记》载曰:“蒲圻县有吕蒙冢,中有一骷髅极大。蒙形体长伟,疑即蒙之骷髅也。”赤壁大战时,吕蒙为中郎将,十年后为大都督,以白衣渡江u,擒杀关羽父子。其二,又有南朝《宋书·符瑞志》记载:“孝武帝大明八年六月,江夏蒲圻获铜路鼓,四面独足,鄂州刺史安陆王子绥以献。”这种路鼓,是古代行军用来计算和报告里程的器具。其三,唐朝诗人杜牧有《赤壁》一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时期的兵器,恰以戟和矛为盛。其四,宋朝诗人谢枋得在他的《叠山集》中记述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

赤壁山的后面是南屏山,有诸葛亮祭风的七星坛,又称拜风台,为道教中人于1936年重建,内藏二十五块大理石碑,刻有李白、杜牧、戴复古、秋瑾等历代名人咏叹赤壁之战的诗词。南屏山的后面是金鸾山,有庞统的凤雏庵,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面的一重。庵前有千年银杏树一株,相传为庞统亲手栽种,生长得雄壮挺拔,茂密的枝叶接天蔽日,形成一片怡人的绿荫。1986年3月1日和4月9日,在金鸾山西北坡发掘两座东吴墓葬,其中Ⅱ号墓为都尉陈文和之墓。孙权黄龙三年,大将军吕岱为蒲圻之镇牧,陈文和乃是吕岱麾下的一名武官。

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述,曹操帐下幕宾蒋干游说江东,遇见庞统,以为异人也,与之相携过江,荐之于曹操。彼时曹操为长江风浪所苦,庞统遂献连环计。曹操大喜,依计而行,将大小船只搭配成排,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任他浪潮上下,亦可走马如平地。其后,诸葛亮在拜风台上披发仗剑,步罡踏斗,向苍天借来东风。周瑜即以火攻曹营,一时之间,火趁风威,风助火势。曹营之中,大船小船连锁在一起,无法逃脱,竟然被烧成一片火海。诸葛亮与庞统,其一为卧龙,其一为凤雏,用他们超乎常人的智谋,为打败势力强大的曹操创建了传奇的功勋。

诸葛亮真的具有某种神奇的超能力,能够向苍天借来东风吗?庞统真的向曹操献过连环计,使得曹操大军一败涂地而不可收拾吗?经历了1800年的岁月之后,东风与连环计已经成了赤壁大战之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秘密。
学术界的疑问
 

关于诸葛亮借东风,学术界向来存有许多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三国时期有帆船吗?例如,文史专家胡小伟先生便否认三国时期有帆船的存在。据他考证,舟船之帆,始自于南北朝时期张有帆幔的小车,可以借助风力推行或者拉行。那时候的“帆”字,写作“颿”。《说文解字》曰:“颿,马疾走也。从马、风声。”宋朝徐铉注曰:“舟船之帆,本用此字。”胡小伟先生因此质问说:“三国时期既然没有帆船,还要诸葛亮借东风做什么?”

三国时期有楼船。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种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三国时期,东吴造船业发达,所建楼船可高五层,能载兵3000人,船上矛戈林列,旗帜纷飞,巍峨雄壮,攻守有力,宛如水上堡垒。

可是,三国时期是否真有帆船的存在呢?赤壁大战陈列馆有几艘楼船模型,都是帆幔高挂的模样,想来亦可称之为帆船。我以为是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作品,仔细一打听,却原来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摄制组当年使用过的样船。

胡小伟先生与《三国演义》摄制组究竟谁对谁错呢?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帆船的历史,在晋朝文学家左思《吴都赋》里找到 “楼船举颿而过肆” 的记述。由此可知,汉晋时期,虽然无有帆船之“帆”字,却有举“颿”之楼船。到了唐朝,便可以欣赏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美妙诗句。

也有人认为,中国有帆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500年前的商朝。还有资料说,东汉时期出现的平衡纵帆,具有逆风航行的功能,标志着中国帆船的制造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超的水平。

第二个疑问是:赤壁大战之时,真的出现过东南风吗?气象科普专家王章敏先生判断说,当时的状况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即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气旋,最后发生了东南风和大面积降雨。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先是在长江的江面上刮起东南风,而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的确很像王章敏先生所说的锋面气旋天气。民间有“东风雨,西风晴”和“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的谚语,也与锋面气旋天气的特征相符。可是,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气象资料显示,这种锋面气旋天气常见于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的惊蛰和清明时节,而赤壁大战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冬月,怎么会出现锋面气旋天气呢?王章敏先生解释说,统计赤壁近30年的气象资料,农历冬月的风向基本上是东北风,出现东南风出现的概率只有3%,然则概率虽小,却也符合天气演变规律。

我很怀疑王章敏先生自圆其说的解释。查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又确有“东南风急”和“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的记述。又相问于冯金平先生,也表示赤壁地区的确有冬天发生东南风的气候现象。我手头上没有赤壁地区的第一手气象资料,也只好姑妄信之。

第三个疑问是:诸葛亮能够借来东南风吗?鲁迅先生便很不以为然,以为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自此以后,学者们也想当然地以为,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事先知道天气将要发生变化,然后精心设计的一场骗局。例如,王章敏先生就说过,诸葛亮家住南阳,距离赤壁不远,了解那次东南风发生前的征兆,因此能够准确地做出中期天气预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诸葛亮借东风无非是一场装神弄鬼的把戏,其目的是故做神秘,以赢得东吴将士们对他的尊敬和畏惧。

然而,以诸葛亮的品德与情操而言,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某种可耻的用心而故意装神弄鬼。尤其是在孙权、周瑜、程普、黄盖这些高智商的人才面前,装神弄鬼不仅显得荒诞不经,而且很容易招来鄙视和嘲笑,给孙刘之间的联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即便东吴的将士们都有智商上的问题,装神弄鬼的把戏也未必能够赢得他们对诸葛亮的敬畏——《三国演义》描述说,东南风大起之时,周瑜的第一反应是骇然而起嫉恨之心,以至于要杀害诸葛亮以免遗祸于后日——大敌当前,诸葛亮何苦要自取祸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因此,诸葛亮装神弄鬼的说法,不过是以学者之心度诸葛亮之腹,颇有疑误之处。

火烧乌林的故事,可见于《三国志》。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却只能见于《三国演义》。学者们常常以《三国志》为历史事实,以《三国演义》为文学虚构,却依然在用历史学的眼光审视《三国演义》。以我之所见,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人研究《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也没有人能够读懂这部古典名著的文学结构和文学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幽默的文化现象: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文学作品,可是连最顶尖级的学者也未必能够懂得其中的奥妙。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设计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情节?在这些故事情节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事实和文学意义?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与答案的所在呢?
东南风的象征意义(1)
 

在我看来,那年冬天发生的东南风,却无疑是诸葛亮借来的。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来,席卷荆襄,气焰何其汹汹!东吴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