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惑 32(3)
彤非说:“你真成傻子了,哪来那么多感慨。见到个陌生人,又有不清不白的‘历史’,你还一副发现稀世珍宝似的说‘特别’,你不发烧吧?”
林黎赌气不再跟彤非继续说下去。此后,彤非知道林黎为着稿子之类的破事又去找过陈副政委。起初,林黎还说让彤非陪她一起去,但彤非没兴趣,说:“那人我在院里见过,冷冷的,找那个不自在干吗?”
后来,林黎莫名其妙地被通知参加什么军医学校的入学考试,再后就真的去上学了。彤非比较幸运的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使她调回到苇城的驻军医院去当护士,日子比林黎要悠闲多了。她想不到,这之后竟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不知道陈副政委原来有那么多让人意外的经历际遇,而更想不到的是,林黎和他之间慢慢衍生出的一段不同一般的交往,竟最终成了林黎至关重要的一段生命记忆。
彤非读着那段记述时,心也不能平静。她想不透自己和林黎同出同入的,但林黎为什么总能体悟到更多的什么,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去世故地看待人和事,而自己却错过了不少精彩的生命体验。不过,常话说,什么人什么命,若不是林黎这样的一种性情,她怎么会走出今天这样一段辛辛苦苦而不平的路呢?话又说回来,若不是林黎肯于这样坚持,她又如何是自己和朋友们喜欢与熟悉的林黎!
彤非似乎有点懂了,林黎本身的精神给养其实都来源于身边这一个个人与事的滋养,她常说“我得到的爱比别人多”。彤非曾为此恼她有“自恋与自虐”双重倾向,因为即使在她不顺不快乐的时候,她也会用自己的那点善良和柔软“以德报怨”。看看林黎与陆成杰的谈话,再看看郑鸣邀她进京时所做的思考,就不难知道,林黎显然又在以自己力所不及的承担力开始虐待自己。
彤非有几分心疼,又有几分恼怨,心想,你让我说你什么好呢,你是不伤害任何人,可人家对你如何?再说想那么多干吗,你真想把自己修炼成佛呀!
彤非庆幸自己晚间没有顺着林黎的意去看什么《舞台生涯》,要是那样,她想,还不真弄个故境重现,恐怕一晚都难过了。说不准会让自己不知怎么心急又无从收场呢……
这一晚,彤非没有睡好。
白天,她到报社后,与陈子凯两人把头天采访调查的情况向领导做了汇报。毕竟是触及到了一个现实与政策的瓶颈,领导也说需要听上面的意见,同时嘱咐他俩,要密切关注事态的走向。
这一阶段,关于产权的探讨与争议实在是一个焦点,但的确没那么简单,所以也就没人能随意处之。陈子凯昨天回到家后,翻来覆去想了不少问题,也查阅资料做了不少案头工夫,他有一个设想,这时对彤非说:“我打算搞一个众家的座谈或访谈,你认为是否可行?”
彤非显得有点心不在焉,陈子凯奇怪,便问:“嗨,你是怎么了?手头这么有价值的一个Case,你怎么提不起兴趣呢!”
彤非晃了晃自己的头,狠命地按了下发涩的眼睛,抱歉地对陈子凯说:“不是这么回事,我只是这几日来都没睡好觉。”
“怎么了?”陈子凯问,他知道彤非是个风风火火的人,沾事从来就没有打蔫过,能让她如此劳神费心,也可谓天方夜谭了。
彤非怪怪地说了句:“我真怕了林黎了。”
陈子凯最初认识林黎虽说是通过彤非,但后来多少年的交往,早是铁杆朋友之一。再加上林黎做了风华社的头儿后,宣传报道工作的接触也就成为交往的内容,他对林黎并不比彤非陌生。他知道林黎最近工作变动的事,只因近日忙昏了头了,没想起多打探林黎这边的情况,所以不清楚里面的来龙去脉。这时,他顺势问彤非,彤非也就拣要紧的说与他听。
陈子凯沉吟了片刻,说:“等忙完手头这点事,咱们大家还是一同坐坐吧。”
精神不振的彤非应和着:“我也这么想。只是不知能有多少用……”她想起了头天和林黎说起出游,林黎那怅然的态度。
惑 32(4)
陈子凯说:“到时叫着顾卓大哥他们,反正开导开导她,总比独自一个人发愁好。”
彤非听着也对,说:“我现在也需要好好散散心了。”
陈子凯笑了,“连这也有跟着凑热闹的啊……”
惑 33(1)
2003…3…27 事倍功半
选题论证会今天如期举行。
为了不受干扰,或者说是陆成杰有意想让编辑们意识到这次论证被重视,地点选在了郊区一家具备休闲功能的宾馆里。他说论证后,让编辑们住一晚,在那儿放松一下,休息休息。一年来,没有受过这种待遇,编辑们接到通知后反而有些不安,加着十倍的小心。
一大早,会议室里就齐刷刷坐满了人,气氛显得有些肃穆,有的人甚至是一直在翻阅手头早已准备好的那些策划报告。我对张智、陈尘特别嘱咐了一下,让他们告诉大家不必紧张,汇报选题时抓住重点,正常表达即可。
9点钟论证会正式开始。按常规会议仍由我主持,论证组的人员围坐在圆桌旁,各室主任们也散坐在周围。我把几个稍老些的同志请到了前面,编辑们则自由落座,安静地等待着开始。我扫视一下四周,用眼神征询了一下陆成杰的意见,他点头,示意我可以开始。看着凝滞的气氛,我尽量轻松地做了个开场白。
我说:“我们社的选题论证,一年三次,这已成为传统。在座的绝大多数都已不是第一次参加,所以,重视就够了,不必如临大敌似的严阵以待!”
大家紧绷的面部松弛了一些,底下传出了窃窃的笑声。我接着说:“按照老规矩,由教材编辑室、一般图书编辑室、教辅编辑室、信息室、美编室、总编办的顺序进行汇报。我知道,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论证组也事先看过了策划报告,所以论证中,我们集中阐述选题的动意以及同类书的比较,讲出区别或特色;此外,关于作者的选择、目标读者群的设定以及亮点、卖点和市场效益的实施设想,这是需要着重说明的。我知道大家对此都已熟悉,但每一次的选题论证又都是一个相互学习、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我希望大家能在介绍中,给论证组提供充分的有效信息,同时也能反映出我们具有的水平和见地。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这样的论证收到一次比一次更好的效果。”
选题论证就这样开始了。
我一直把选题论证视为一个带队伍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觉得一种有效的引导能够逐渐提升编辑对选题的意识,可以改善编辑考虑问题的角度。所以,在论证进行中,我一如往常,不时会打断某人冗长的陈述,也不时会插入对某个环节薄弱点的质疑。不过,这一次我特别注意了让不同见解者表态与发言,而不是留在论证组最后的审核关上。我希望那些观念的争锋,能在论说过程中充分反映,并通过辨识得到一种趋向性的了解。
一切如我所料,当张智的一般图书编辑室汇报选题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张智按常规先阐述了本次编辑室策划选题的思路,继而对重点选题逐一进行了说明:“我们室秉承社里一贯的策划要求,重点突破学生课外读物的选题领域。在本轮选题策划中,共提出新选题15个。这其中既有延续我们多年来比较强势的作文阅读品种,也有拓展到大学生阅读的‘精神家园’读物。我们希望这一系列能进一步做出气势,使品牌得以完善,同时希望探求新的角度和方式。另外,加强了权威图文科普读物的分量,以中小学生为阅读对象,力求打造出一个‘天骄’品牌。考虑到计算机目前已成为广泛应用的工具,我们从人文知识的角度,还策划了一套‘网络文化丛书’,希望读者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能对计算机发生、演变的背景以及著名人物、事件和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和参悟。继我社“绿色”系列获‘五个一工程’奖之后,本次我们还策划了一套亲近自然的读物,这是当前孩子比较需要关注的一个盲点。下面请我室编辑分别对每一选题的策划情况,进行具体阐述和汇报。”
……
编辑们分头就自己的选题展开了陈述,其间每一个选题主述过后,胡威都会直截了当地问:“有多少数?”意思是若没确定印数的保障还提它干吗!张智随即就选题的市场可行性做了充分的说明,他甚至把有关作者以及其他出版社的运作进行了可比性分析。总编办主任老李和另外一些人表达了对选题看好的意向。陆成杰显然也听出了来龙去脉,我看得出,他心里甚至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