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现过这样的笑话,清代有位中式举人徐景春,“至不知《公羊 传》为何书,贻笑海内”/1〕
但是,八股也有它的妙处,一来是批卷标准容易掌握,二来 应试者没有一定的义字功大与技巧傲不好股,所以考试也能考 出一定“水平”来,也就是说,没有取中的人虽然未必没有才能, 但取中的人也需有点才智才行。三来就是可以通过考试强化儒家 伦理道德意识,便于推行统治意识。
但是,八股毕竟有那么些弊病,所以自从它出世以来,不断 遭到士人的抨击,事实上,就是那些借此得以高中的士人,对八
〔1』葛士濬:《皂朝经世文续编》,畚十二,《治体》三”
324
股也是一副不屑的面孔。明末的文人居然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 于八股,有首流传甚广的“士谣”就这么说:“瑾具大明江山一座, 崇祯夫妇两口,奉申口敬^晚生文八股顿首拜广明末清初的大 儒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比秦始皇焚书坑儒还要祸害,秦始皇不过 坑了四百个儒生,面八股坑害的儒生何止千百万。有清一朝,批 评股的呼声从未断过,乾隆时有人还特意编了打油诗:
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 知道变做了欺人计。三句承睿骄淦铺狻0谖惨⊥罚愕馈∈鞘ッ鸥叩凇?芍佟度ā贰ⅰ端氖贰肥呛蔚任恼拢缓鹤妗⑻啤∽谑穷舫实郏堪干戏朋{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 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 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高宫,也是百姓朝廷的晦 气!⑴
不仅如此,明清之际的小说像《濡林外史》,《聊斋志异》等都对 八股取士极尽饥讽挖苦之能事,反映了文人们相当普遍的对八股 取土的反感情绪。
明清之际的帝王也偶尔会对科举和八股取士的功用心怀疑 虑。明太袓朱元库以马上得天下后,迫不及待地幵科取士,连考 三年,中举的人一律免于会试直接授官,可是他发现取中的文章 之士办事能力不尽如人意。于是一转念下令停考,改为荐举,不 想荐举弊病更多,被举之人相形之下还不如考的,而且还有结党 营私的大弊病。两害相权取其轻,朱元璋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于 是科举又发展了下去。清朝康熙初年,也曾在反对八股取士的呼 声中决定废止八股文,将乡、会试首场的试八股制艺改为考策论,
〔I〕徐灵眙诗,载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
325
但是也只实行了两科,比较起来,觉得还是考八股稳妥,于是又 复其旧。
虽通过科举的独木桥进入仕途的读书人并不多,每年上千的 举人与拔贡,三年才出几百个进士,能跻身这些人中间才算是有 了出息,更多的人只有在攀升的阶梯下端挣扎的份。但是科举千 百年来的确吸引了全国读书人的目光和精力,“天尸英雄尽入彀 中,’名不虚传。尽管科举考试制度也有很多弊病。但比较起来,不 能说不是一种比较好的绘选制度,考试中舞弊行为也有,但总的 来说,明清之际考试还算规矩,由于制度很缜密,皇帝又很重视, 科场取士还算公平。它保证了皇朝源源不断地可以从中下层士人 中汲取人才资源。虽然考试内容不甚合理,但想要人仕的读书人 会适应它,就像《皇朝续文献通考》所云:“顾皇朝汗国二三百年, 挟时文以进者,亦每有魁垒鸿石落乎鼎钟,此特亭林(顾炎武〉谓 士之能得科目,非科目能得士也:不论士得科目,还是科目得士, 毕竟有了这种考试,贫寒的读书人得以跻身官僚阶层。也把全国 的士人都吸引到这个艰难的攀升阶梯周围。更重要的是,以科考 为中心,明清王朝建立了一套学校体系,从国子监、府学、州学、 县学等官学,到社学、义学和乡塾等私学,全被科举导向纳人了 墨记背诵四书五经以及揣摩演绎“圣贤之意”的轨道,连童子识 字课本,《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也贯穿以网书五经的精神, 如果一个人能由发蒙读到“丌讲”与“丌笔”,那么四书五经就成 为他们听说读写的全部内容。只有少数真正的学者之家才会让子 弟学点别的,而这些“书香门第”也须钻研时文,应付科考,否 则照样为人瞧不起。
这就是为什么在不断的反对声中,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仍能 固若金汤的缘故,这个制度的确能比较好地满足传统王朝的政冶 需要。
326
二、在近代化挑战中的科举困局
进人近代以后,在应付西方的挑战过程中,传统的政治体制 表现出了相当的弹性,但是科举这一比较起来还箅合理的制度却 显得十分的沉滞与不合拍。遭到主要来自两方面的批评。酋先洋 务派的一些人对它不满。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与学校体系紧密相接, 所以当近代化需要引进新的教育体制,培养新式人才的时候,居 然发现科举成了最大也最难以克服的障碍。一些洋务派大僚如李 鸿章,虽然以裱糊匠自居,并无变制的野心,可也对科举大为不 满。现实的事态是,凡是进新学堂的人,卡有八九系科举道路上 暂时不可能攀升之辈。一旦他们通过新学堂挣了出身和资本,多 半要转过头来再扎进时文里,应考求科名。像严复这样留过学、官 拜总办的人也要一次次地参加顺天乡试。同义馆出身的张德彝,直 到外放使臣,官至红顶,还是以未经科举正途为耻。这种状况,极 大地干扰了新教育的推行,使其在中国刚刚萌芽就处于无情的严 寒之中。
另一方面的批评来自于传统士人经世致用流派的一翼,也加 强了对八股取士的攻击,他们面对多变的世事,愈发意识到八股 的空乏无用,道咸时学者孙鼎臣说:“现世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 学,惟科举之文面已。道德性命之理,古今治乱之体,朝廷礼乐 之制,兵刑、财陚、河渠、边塞之利病,皆以为无与于已,而漠 不关其心。及夫授之以官,畀之以政,懵然于中而无以应,则拱 手面听之胥吏之为。”〔】〕李东沅干脆将科举这种形式也一笔抹到, 他认为科举制艺,使士人“将一生有用之精神,尽铕磨于八股、五 言之中,舍是不遑涉猎。泊登人宫,而后上自国计民生,下至人 情风俗,及兵刑、钱谷等事,非所素习,淬膺民社,措治无
〔1〕盛康:《皇朝经世文缡海》卷六六,《41政贡举》;
327
从;〔”
比较有意思的是,凡是少年科第,尤其是名次很高的士大夫, 往往都不把八股当回事,因为他们怕人家说他们只晓得制艺括帖; 没有学问,所以一旦金榜题名,八股就被弃之如弊履,或去研经, 或者习史,或者塚磨边疆史地,还有玩诗文词陚的,但绝不会有 人再看一眼八股文,自编年谱的时候,还非得加上一句什么向不 喜八股制艺之学的话。相反,比较在乎八股的倒是那些屡试不第 的秀才,有时,会做八股成了他们唯一的优长…足以夸耀于平 头百姓的优长。
尽管有来自双方面的交叉火力,但科举改革还是推不动分毫, 连开经济特科这种修补性改革都实行不了》1867年,御史张盛藻 在奏折里说:“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 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 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2 11科举牵扯到“道统”(孔盂之书,斧舜 之道)问题,不仅仅是个选拔官吏的程序。科举的强烈导向作用,比 任何国家的强制政策都更有效地贯彻封建道统。中国传统的教育 体制是以科举考试制度为龙头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断文识字, 具有文字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接受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中国的 教育很少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几乎所有的技艺性的教育都不 在正式的教育系统中进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最后的归宿就是作 官,进入仕途。而进人仕途最要紧的是具有正统的道德。
洋务运动必须培养新式的人才,这是近代化的必需,但是地 大物博的中国,并没有像倭仁想象的那样,什么人才都有。除了 极少数偏好算学的“畴人”外,其它的自然科学几乎没有人擅长, 一向以拥有能工巧匠著称的中国,于近代工程机器学一无所知,不
〔1〕葛士埔;I垔朝经世文续编?卷一二(:),《汗务》二 V 2 ^《洋务运动》(二、(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折】。
328
论工匠如何精巧,也难以制造出合乎要求的机器。曾国藩安庆制 造所仿制出来的小轮船,虽然能走,但马力小、速度慢,而且不 懂机械图纸,再造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