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大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迁,既不会因尧舜贤德而停滞,也不会因桀纣无道而消亡。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君子小人还是贤臣惠将,甚至是圣人也没办法。由此可知,时势的变化,不取决于人的智力。
天下有君子,也有小人,有礼让,也有妄为。但上述情况,未必出于人的本性,也未必是他要那样做,都是大的形势造成的。
尹文子说:“人们富裕时才会谦让,不足时便会争斗。谦让产生礼义,争斗就发生暴乱。财富多了欲望就减少,获取的多了争斗就会停止。”
管子说:“衣食丰足之后,才会有荣辱的观念。”这是说有余裕就会谦让。
《汉书》记载:韩信是普通人的时候,贫困潦倒,品行不正,不能被推举为官。待到他到汉中投奔刘邦,刘邦疑其为人不好,不打算用他时,萧何推荐说:“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天下无双。因为他家境寒微,衣食不足,才会有些行为不端啊!”
所以傅玄说:“假如给伯夷、叔齐一个小官职,只发给他微小的俸禄,成家前是父母挨饿,成家后是老婆孩子吃不上饱饭,他们还矢志不移地为国尽忠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淮南子》有论:正在游泳的人不能拯教溺水者,因为其手足抽不出空来救别人。被烧伤的人不能救火,因为他自己也疼得厉害。在树林子中没有卖柴草的,在湖上没有卖鱼的,因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太平盛世,小人也会守法,不义之财也诱惑不了他。但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君子也会干坏事,刑罚也禁止不住他。
慎到说:“夏桀、商纣为天子的时候,天下混乱。关龙逢、王子比干虽然是贤者,但人们还是称那时为乱世,是因为作乱的人多啊。帝尧、虞舜为天子的时候,天下太平,虽然丹朱、商均作乱,但人们还把那时称为太平盛世,因为守法的人多啊。”
所以《庄子》总论: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穷困的人,并不是因为人都聪明。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显达的人,并不是因为人都愚笨,全是形势使然。而《新语》亦有论:靠近河边的土地是湿的,靠近山边的树木,总是长得很高,那是同类互相影响的结果。长江、黄河、淮河、济水都是向东流入大海的,所以众多的小河也没有向西流的,这是小河仿效大河,水少的追随水多的缘故啊。
因此不难推论,世上的小人,未必生来就是小人;世上的君子,也未必本质上就是君子。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生于盛世还是乱世。
匡衡说:“君王恭敬谦让,百姓也就不会互相争斗了;君王好仁德礼乐,下民也就不会凶暴;君王推崇道义节操,百姓也会按道义行事;君王宽厚慈爱,百姓也会互相关心爱护。这四点,是明君不靠严刑峻法就能化导天下的原因。”由此说来,君子是明主教化引导的结果。《尚书》载:殷商以严刑峻法治国,然而社会风气却极坏,盗贼成群,朝廷内外,大夫互相勾结,没有法度,刑罚也治不了。这是说商朝的末世,大夫们都干非法的事,这也是君王不贤明的结果。由此亦可知,世上的小人,未必本质上就是小人。
《左传》里说:“晋国的范宣子好礼让,大夫们也都好礼让。栾厌虽然横暴,也不敢违背这种风气,因而晋国安定,几代人都仰仗这种风气,这是榜样好啊。”在周朝开始兴盛的时候,诗中说:“以文王为榜样,天下都讲诚信。”这就是榜样好的缘故。待到周朝衰落时,诗中又说:“大夫不公平,我做的事比别人都多。”这是在抱怨没有谦让了。由此说来,栾厌那样的谦让,是时势造成的。因此,世人的谦让,未必出于人们的本性。
所以君子也好,小人也好,谦让也好,都是时势造就的。这是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政论》说的好:世上虽然有生来就品质高尚的人,但百里不能挑一,不能作为天下人的普遍标准。君子、小人本来也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品质,大多数都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时势造人是无须怀疑的。
二十、何妨屈己成人之美名
大庭广众之下,若有人充满敌意地对人示以傲慢,而对方更能谦恭的话,就正可以显示出对方人格的高尚和胸怀的大度。
《左传》说:“不要以傲慢为礼。”《典礼》说:“不要失去恭敬。”然而确实有以傲慢为礼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反过来推论,答案是:想使对方的品德更能够彰显于世人前。且看下例:
例1:战国时有个隐士叫侯赢,是魏国都城的守门人。魏国的公子信陵君听说侯赢是个隐士,就大宴宾客,待宾客都坐好后,信陵君亲率两队车马。空着左面的一队,前去迎接侯赢。侯赢却借了车马去了一趟市场后,才来到信陵君家中,被当做上宾。侯赢对信陵君说:“今天,你所做的事已经很多了。我本是看守大门的人,而你以魏国公子的身分屈尊驾车迎接我,而且是在人稠地广之处,你本不必亲自去,可是我还是让你去了一趟。我那么做是为了成就你礼贤下士的声名,所以才故意让你和你的车马等那么长的时间,来观察你,你的态度反而更加谦恭。市场上的人都认为我是个失礼之人,认为你是个名副其实的有德者,这就算是我对你的回敬之礼吧。”
第八编 君道之好君道造就好臣道(22)
原来,信陵君去迎接侯赢时,侯赢说:“我有个朋友在市场中做屠夫卖肉,我想借你的车马去拜访他。”到市场以后,侯赢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亥,边和朱亥聊天,边在暗中观察信陵君,信陵君的面色反而更加谦和。市场上的人都围着看,信陵君的随从都暗中责骂侯赢。侯赢看信陵君面色仍然没有变化,这才辞别朋友上了车。
例2:朝廷尉张释之等待朝见皇帝,三公九官都在场,有个老人王生自言自语地说:“我的袜带掉了。”他回头就对张廷尉说:“给我把袜带拣起来。”张廷尉马上就给拣了起来,双手捧还给王生。有人对王生说:“你为什么在众臣面前侮辱张廷尉呢?”王生说:“我年纪大地位又低,不能对张廷尉有所帮助。张廷尉是当今天下名臣,所以才屈他的大驾为我跪拾袜带。我是想让张廷尉更被世人看重。问话的人听了,认为王生是个贤者,也更加敬佩张廷尉了。
例3:汉朝的汲黯,常常见了大将军卫青不跪拜,只行个平拇礼。有人对汲黯说:“皇帝常想让群臣以下属的礼节拜见大将军,你不应该见大将军不跪拜。”汲黯说:“以大将军那样尊贵的地位,却有个平揖的朋友,不是反而更被世人敬重吗?”大将军卫青听了这话,很受感动,认为汲黯冒失礼之名来成全自己是真正的贤者。
由此看来,不怕别人误会,不怕委屈自己,以傲为礼,成就贤者的美名,可以使人更受尊重。
《老子》说:“国家混乱的时候才有忠臣显现;六亲不和时才有父母的慈爱和子女的孝顺的显现。”这是说正因为国家和家庭的混乱,才显示出忠臣、孝子节操的高尚。如果过去侯赢对信陵君不傲慢,那么士人就不了解信陵君能礼贤下士。如果王生对张廷尉不傲慢,那么三公大臣就不了解张廷尉能屈己下人。所以说:不好的人,是好人得以显示出来的资本。正因为有了好与坏的类比,人们才更容易识别真贤者和假圣人。而那些愿意牺牲自己的名节去成全别人的贤德之名的人,其实也是慧心与仁心并俱,更值得人尊敬,也同样不会为后世所忘。
二十一、要名副其实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行不通。故明白了某种道理,不借助语言,就难以迅速表达;把事物用名称规定下来,但不借助语言,就无法区别差异。语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无法与别人有效沟通;名称不能区分事物,就无法将不同的事物加以鉴别。
尽管事物并非自来就有名号,道理也并非自来就有固定的称谓。但要区别本质就必须规定不同的名称;要传达明确的意思,就必须确立概念。
所以才有道、德、仁、义、礼、智、信、术等等概念范畴。
道,就是人所应走的路。坐在那里时,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出行时知道要往哪里去;办事知道所凭借的条件;行动起来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就是道。德,就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所获得的贤惠名声,就是德。仁,就是爱,得到利益,除去祸害,博爱无私就是仁。义,就是适宜,明确是与非、肯定、否定的界限就是义。礼,如同鞋,或进或退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尊卑、长幼、上下、贵贱都要有所差别就是礼。智,就是人们的知识。用来判断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