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连心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妹子,别这样啦,咹!让娘看见了,她要生气的。想事要想远些,虎子哥俩怎见得就回不来呢?上级一定会想办法救他们,他们也一定会跟敌人斗争的。要相信他们也一定能斗争胜利,一定能回来。”
“嫂嫂!”枝子扑在大嫂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大嫂好说歹说,好容易劝住了枝子的哭泣,这才又说道:“这些年,咱们家经过多少苦难哪!可哪一回咱们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过。要坚强起来,眼泪淹不死敌人,斗争得靠刀枪嘛!好妹子,回屋里去,给娘做点吃的,我要开会去。咹?”
枝子应了一声,点点头,揉揉眼,转身走进大门。
刘家大院是宽敞的。前屋,连同大门楼子在内是五大间,东头两间是村里夜校的教室,西头两间是村里几匹公用牲口的厩房;大门里有一堵满福照壁,院中央有一道花顶腰墙,月亮门里外是前后两天井,两天井里各有东西厢房,这些厢房全是村里招待零星军人和过路干部的公房。后正房也是五大间,这才是刘家自己的住房,最东一间是厨房,最西一间是库房,正中是厅,厅内还有东西两套间。
刘家大厅里,这时挤满了人,都是来看望和劝慰刘家婆媳的。
大厅当间的一把椅子上,坐着一位鬓发半白的大娘。她的背微微有点儿驼,慈祥的圆长脸上已满布皱纹,但那两只深邃的眼睛里,却闪放着只有久经斗争风浪的人才有的那种刚强不屈的光芒。这就是刘喜的母亲,刘大娘。邻居们宽慰她,劝解她,也有一些妇女在为她难过而流泪,然而,刘大娘没流泪,她是从来不把忧伤露在脸上的。她谢过乡亲们的关照,然后说:
“大伙该做啥还做啥去,别替我担心,这点事我能经得住。这会子村里的工作多,地里活也紧,大家可别为我们家的事误了工作,误了生产。做慰劳鞋的事,妇救会也布置了好几天了,还得赶紧点做,怎么着也不能让咱们自己的部队光着脚打仗呀!”
乡亲们为劝慰大娘而来,结果反而从她这里受到鼓舞而去。其实,刘大娘何尝不在难过,别人只看到她脸上的刚强,不知她内心的悲痛;做母亲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子女?而刘大娘的两对儿女又是在怎样的岁月里拉扯大的啊!
事情得从清朝末年说起。
那时候,刘大娘和她的丈夫刘有富都才二十多岁,两口子守着一亩八分地,每年再去干点零活,打点短工,日月虽说寒苦,倒也能过得去。宣统三年,本村大地主周庆丰,从江西什么州官任上告老还乡了。这狗官,还乡之后就无止境地吞并农民土地,手段是低价强买,不成就胡乱捏造个罪名,搞得你家破人亡,地还是被他霸占。刘有富因不愿把自己的一亩八分地卖给周庆丰,坐了半年牢,末了,家也倾了,地也归了周家了,穷得一无所有。他咽不下这口冤气,夫妇俩收拾起破破烂烂,一担挑了,离乡背井,向淮南去别谋生路。就在这次逃难途中,刘喜出世,照公历算,那是一九一一年。
在淮南呆不几年,又遇上乱世,刘有富一家又随着逃难的人群,盲目地向南京、浦口一带流去。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他们见到一个女人倒毙在路旁的积雪里,死者骨瘦如柴,衣不蔽体,显然是冻饿而死的。她年岁还很轻,口张着,眼睁着,双手伸着,象是呼唤亲人,又象是在诅咒那吃人的世道。一个三岁上下的小女孩扒在尸旁干哑地号哭着。人们问那小女孩,她只说她姓杨,死者是她妈,爹被官兵抓走了,别的什么也说不上来。刘有富心下不忍,招呼几个过路难友,草草掩埋了死者,收养了那孤儿。她,就是现在的刘大嫂,杨华。
刘有富一家流浪了一冬又一春,最后流落到了安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在那里意外地碰上了刘大娘的娘家表哥梅盛,他已经流落到这儿五年了。经他帮忙,刘有富在一家大油坊里做了掌锤工人,一家人就这么定居下来。
转眼工夫,就是十六个年头,刘喜十九,杨华十八,小俩口成了亲。一九二四年生的小虎子刘杰,这时已经六岁了。就在这一年,梅盛的老婆死了,丢下个独生女儿枝子,不用说,是由刘大娘收养了。打那起,枝子就没有离开过刘家,没有离开过刘大娘。
那时候,大别山“苏维埃运动”闹得正红火,这小镇离红区很近,自然受到了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刘有富。他经常同梅盛夜里出去,天亮了笑眯眯地回来,当孩子们不在面前的时候,他总要对大娘讲些新鲜词儿,比如“革命”呀,“劳苦大众翻身”呀,“打倒剥削阶级”呀,……他讲的不大周全,她也听得不甚明白,不过,她从丈夫的多次谈话中,觉悟出了一个道理:穷人要想翻身,就得起来造反,没有别的路可走。
有一天,果真闹起了革命,一声炮响,满街竖起了红旗,连天都映红了半边。红军游击师成立了,刘有富和梅盛都是干部,连刘喜也拿起梭标,干起了赤卫队。
这次红色起义不久就受到了挫折,国民党开来大批军队,疯狂地镇压,游击师被迫转入了大山,梅盛下落不明,刘有富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这个小镇被白狗子①烧成一片焦土,人也不知被屠杀了多少。刘大娘一家在农民们的掩护下,经过许多艰险才逃出了虎口,再次走上了逃难与讨乞之路。他们又流浪了一年多,到了江苏的淮安,刘喜在河工上找到了活干,一家人总算又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①即国民党匪兵。
在这次变乱中,刘大娘经历了一次残酷的斗争洗礼,但她也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这段艰苦的斗争经历告诉她:黑暗的中国已经升起了红太阳,天下穷人的引路人和救星毛主席,领导着共产党,领导着红军,举起了革命红旗。她坚信红旗必定要插遍全中国,旧世界必定要打烂,穷人一定要翻身。刘大娘永远忘不了刘有富在这次起义面临严重困难时对她说的一段话:
“喜他娘,我刘有富瞎摸了半辈子才寻上了正路,只要循着这条路走,跟着毛主席闹革命,天下就一定能改变过来。咱们游击师虽只有几百个人,白狗子一下开来了两个旅的兵,胜败还没个准儿。可这没关系,今儿个败了还有明儿个,这里不成还有别处,只要坚持斗争,革命就一定能成功。干革命就不能怕风险,都怕,都不起来跟敌人斗,那穷人们就只有永世做牛马。记住,喜他娘,不管怎么着也不能软了咱们的骨头,你要孩子们别忘了他们是共产党员的后代!……”
那段难忘的经历和丈夫的遗言,是刘大娘教育子女的经常教材和战胜艰难困苦的巨大精神力量。然而,大娘并不知道更多的革命道理,也不知道如何继承丈夫的遗志去进行斗争,她只是抱定这样一个处事准则:凡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事她都拥护。一九三六年,淮安爆发了反抗国民党残酷统治的“河工大暴动”,大娘全家都参加了,而且表现得非常积极,勇敢。这次河工暴动也遭到了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工人不知被屠杀了多少,连淮河下游的水都被鲜血染红了。暴动失败,大娘一家逃出工区,再一次重复逃难生活。偏偏在这个时候,杨华生了个男孩,不但孩子没活成,大人也病倒了,只好由老小四口挨门讨乞来供养病人。往哪儿去呢?东西南北都走遍了,大娘狠了狠心:回老家!
一九三七年初秋,刘大娘领着两对儿女,回到了离别二十六年的刘家郢。
刘家郢变了,除开三家姓周的,一家开小杂铺的,其余人家不是佃户,就是雇农,土地全被周家吞并了。老狗官周庆丰早死了,周祖鎏子承父业,又当上了县保安大队长,比以前更加有钱有势,穷人的苦难也更加深重了。
刘大娘一家回来后,经穷哥们帮忙租了几亩地,搭起两间草棚,重又安下家来。
这时候,正当抗战吃紧,周祖鎏怕在城里吃日本炸弹,就带着他的兵回到了刘家郢。他回村后第一桩事,就是办“五家连环保”,这一“连”,又“连”到了刘家。周祖鎏借口刘家在外多年,必须“严审”。这个所谓严审,就是不许刘家的人外出远走,不许他们跟别人讲述在外的见闻和遭遇,刘杰要去周家做无偿的马童,算是“人质”,刘喜每年要给周家白干三个月活,叫作“提查”。此外,刘家还必须有十户“连保”。这些无理的条件,有一条做不到,就要连累十户人家一同吃官司。刘大娘旧仇加新恨,越积越深,但她坚信,乌云再厚也要消散。她在等着这一天到来。
徐州一战,国民党十万大军,被日寇打得一败涂地,溃兵游勇,集股成匪,青皮流氓,也趁火打劫,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