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裕评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寄奴曾住 二

不过,这些事是否都能算作刘裕的罪恶,恐怕还值得商榷。因为,正象一句俗语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刘裕二十岁那年,在前秦官居太子洗马兼万年县令的慕容宝,为了劝他的父亲慕容垂忘一次恩负一次义,冠冕堂皇地宣称:“立大功者不顾小节,行大仁者不念小惠!”平心而论,慕容宝其人虽不足道,但这句话却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政治家这一特殊行业的实情,尽管这一实情往往被太多的人为因素所有意掩盖。

政治家是这个世界上从业人数最少但实际影响力最大的职业之一,因为他们每一个大的举动,波及面通常是整个社会。不言而喻,人类社会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工作对象,它是由千千万万人通过经济、文化、血缘等种种错综繁复的纽带结合而成,牵一发往往就要动全身。

不管多么多么有正义感的政治家,其推行政策每一具体部骤,基本上都要靠损害一部份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份人的愿望,除非不做事,否则完全不让一些人受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为了实现长远目标,政治家必须学会让理想适时地向现实妥协,哪怕现实是丑恶的,哪怕必须加入丑恶之中。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他只配做个愤青,撞个头破血流并且于事无补,绝对当不了政治家。

实际上,这与军事上的以退为进也有几分相似之处。例如,当国家遭到强大外敌入侵,并且强弱悬殊之时,“寸土必争”就只能做为爱国口号喊喊,在实际作战中对这一原则必须灵活掌握,必要时就得主动放弃一些土地,哪怕这看起来有卖国嫌疑,哪怕这会使一部份民众受到侵略者的蹂躏,因为最终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某位统帅不顾战局战况的不利,仍坚持一昧死拼,那只能是先失人,后失地,最终什么也保不住,失败。

虽然相似,可我们往往能对军事家的迂回策略抱宽容态度,对政治人物在政治上的类似行为却大多深为反感,这又作何解释呢?这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军事家的对手一般是外敌,而政治家的对手大部份是自己人。对敌人狠,大家容易接受,对自己人狠,就容易让人非议,尽管两者都是必须的。

二、一个理想的政治家应该是绝对理性的,但同时又应该能搏得民众的好感。很麻烦的是:这两项要求存在矛盾,因为过于理性的人常常显得冷血,一般都不讨人喜欢。为了综合这两个条件,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往往在内心颇为冷酷,而在外表极具温情,能够利用民众的感情,而本身不被感情所利用,容易给人产生表里不一的感觉。虽然这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是需要。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对政治家私德的求全责备,正和“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一样,是一种过份的,也是不合理的苛求。

不过,如果有人因此而认为政治家都是不讲道德的,所以没有善恶之别,那恐怕就和认为世界上的人都可以简单分为好人、坏人一样荒谬。政治家绝对是有道德高下的,例如他们奋斗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造福于民,还是为了造福于己,或者人己两不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是完全不择手段,还是尽量避免伤及民众等等,这些差异都是不可以无视的。而且由于他们职业的特殊性,政治家的善恶对世界的影响通常会远远大于其他职业。只是他们的善恶不能简单套用常人的标准来衡量罢了。
寄奴曾住 三

那么,就让我们更换标准之后,重新审视刘裕的为人,和他做过的事。

 “惟阴移晋祚,迭弑二主,为南朝篡逆的首倡,实是名教罪人。”清末民初的蔡东藩先生,在其所著的《南北朝演义》中,列举了刘裕的不少优点后,又用这句话,给刘裕一生做了一个否定的总结,而这一论点也差不多代表了古人对刘裕一般评价。

不过,对于前人掺杂了太多“家天下”观念的观点,我们没有必要一概盲从。以在下看,刘裕篡位这件事,其实无可厚非。皇天无亲,有能者居之(古人喜欢说的,是“有德者居之”,但参照古今中外的史实,不能不说,这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谎言)。刘裕的能力超过司马家的任何一代皇帝,干得明显比他们称职,比他们更能治理国家,比他们更能关爱百姓,比他们更能抵御外侮,一言以蔽之:刘裕登上皇位,对治下的大多数民众是一种福祉。

更何况早在刘裕崛起以前,司马皇家就已成政坛装饰材料,晋朝早已在实质上结束,它的实际灭亡并不是由刘裕造成的。刘裕的篡位,只是揭去了罩在这个事实之上的,那层薄薄的细纱而已。

让名实一致,也让百姓得利,这能算多大的罪?

刘裕真正最不可原谅的罪行,是他得寸进尺,在篡夺之余,又杀害了司马德宗与司马德文这对不幸的兄弟皇帝。

当然,死在刘裕手中的无辜冤魂多了去了,在下也不认为曾经当过皇帝的人的命,就一定要比其他人高贵。晋安帝与晋恭帝的死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刘裕弑杀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改朝换代之际增加了两个枉死鬼,而是此举大大毒化了中国传统中已经够残忍的政治文化。

从此以后,一条本非真理的观念,被中国后世的帝王以及帝王竞争者们在数百年间奉为了金科玉律,并一丝不苟地遵照执行:在角逐天位的大棋局中,冠军将独得一切,而亚军只有死路一条!

根据这条规则,帝王或帝王的竞争者们是不能失败的,一旦失败,便如一位睿智老妇人的总结:“求为匹夫而不可得”!如此巨大的反差,逼使所有投身这一行当的人们,都不得不打破所有的道德底线,为夺取或保住权位,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是两个草民打架,受损受伤的一般也就只限于他们自己,但假如把规模放大,两个黑社会团伙火并,就会有很大的机率伤及无辜,同时砸点儿车子、烧点儿屋子,也就变成了平常事。何况能参与帝位角逐的竞争者们,一般说来,总是人类社会中那几个最具权势,最有能量的人,他们一旦不顾一切地把他们的能量进行破坏性释放,“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灾难,就可以被很快创造出来!而且也因为统治者必须保住权位才能保全生命,所以后世才会有“宁予外人,不予家奴”的高论,才会有那么多精忠报国的英雄死于冤狱……

这些发生于后世责任,固然不能一骨脑算在刘裕头上,但作为创造了这一规则的始作俑者,刘裕仍罪无可恕,而刘宋王朝自身的遭遇,也正应了孔夫子的名言:其无后乎!
寄奴曾住 四

综合来说,至少在刘裕生前,他建下的功业仍远远超过他犯下的过失,他的短暂统治,也为南朝的唯一一个盛世打好了基础,他的出现绝对是那个年代大汉民族的幸事与光荣!但最让人叹息的,还是那一言难尽的身后事……

在刘裕之后,南北双方暂时都无力打破已经形成的力量平衡与文化隔阂,中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又维持了一百多年。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一同无言地注视着建康的宫阙,看着一个个新主人昂然走进,又黯然退场,就像走马灯上的人偶,继续重复着王朝更替的古老故事。

只是,其中再也没有了刘裕,再也没有那份金戈铁马的壮志凌云。有的,是统治者们越来越多的醉生梦死和风花雪月,还有骨肉相残与尔虞我诈。

正象后来功业盖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告诫他的太子李治所说的话:“取法于上,仅能得其中;取法于中,仅能得其下!”刘裕留给后人的精神与政治遗产,也非常无奈地被后来的多数南朝帝王们,有选择性的部份继承了。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个性中的慷慨豪迈,却学会了刘裕处事时的阴险诡诈;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自奉时的节俭,却学会了刘裕赏赐时的挥霍;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让天下折服的军事天才,却学会了刘裕为后人诟病的用人权术;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对百姓的爱民如子,却学会了刘裕对政敌的翻脸无情;

他们多数没有学会刘裕对敌国外邦的开疆拓土,却学会了刘裕对前朝皇族的赶尽杀绝!

于是,在此后的南朝历史的曲谱上,激昂向上的乐章将越来越弱,终成绝响。“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的壮志凌云渐渐散去,只留下“玉树流光照后庭”的纸醉金迷。

在南北朝这出历史大戏中,南方政权就像一个过气的明星,从曾经的领衔主演,先沦为联合主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