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裕评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额有限,封侯拜将对于大多数士兵来说并不现实,但赏赐的真金白银,确确实实是只要你敢拼,就不难拿到的。刘裕之前取得了一系列成功,除了他本人的天才和一批良将的努力外,与这些在重赏激励下,敢打敢拼的士兵也是分不开的。

然而,这种用胜利和撒钱激励士兵战斗意志的方法有其上限,并不是一直有效的。

经济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叫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条听起来有点学术化的理论可以用个很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比如说,你在沙漠里渴了两天,终于走出来了,那时你接过的第一杯水,一定会感到它甘美无比,胜过世间所有的琼浆玉液,接着再喝第二杯,感觉就会稍差一点,之后喝的每一杯水,给你带来的愉悦感都会比上一杯降低。等到你完全不渴的时候,再喝水就不再是享受,而变成难受了。

比刘裕早六百多年,西方军事史上的一代战神,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率领着一支多民族组成的雇佣军攻入意大利半岛,发起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在前期短短三年内,汉尼拔接连取得三次被列入经典战史的重大胜利,威镇罗马,并夺取半岛上的第二大城市卡普亚。因为一系列的胜利,汉尼拔的雇佣军们个个发了大财,又进卡普亚这个富贵温柔乡,从此以后战斗意志明显衰退,之后十多年时间,这支军队再没有太卓著的表现。

这个道理是不难明白的:他们挣到的钱已经足够享受人生,打仗带来的赏赐就像口不渴时的纯净水,已经不太有诱惑力,而打战需要付出的辛劳与风险仍然依旧,还能像以前一样愿意作战吗?就像今天一般的工薪族,钱不够用的人渴望加班,钱足够用的人希望休假,古今人性并无不同。

刘裕大军所面临的情况,正与当年在卡普亚的迦太基雇佣军类似。灭亡后秦是晋军将士们在经济上的一次大丰收(后秦的灭亡在于军事的失败,在经济上并没有大问题,直到姚泓投降时,长安地区仍非常富庶,国库丰盈)。他们此时多数人的所思所想,已经不是继续追随刘大帅打仗,立更大的功,拿更多的赏,而是带着现在已经不算少的赏钱,回到家乡,和妻儿老小一起平平安安地过丰衣足食的日子。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思乡,而是富足之后所产生的厌战。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曾经英勇无比的战士,在此后战斗力渐渐衰减,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天意从来未易知 中

军队就是身家,就是本钱,这是包括刘裕在内,很多军事强人的共识,所以直至本朝,都还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名言。本钱如同身体,当然是要好好爱护的,因此刘裕一般不会做过份违逆军心的事(连义熙土断时都要特别照顾北府将士及其家眷就是明证),他知道王仲德的话代表了大部份将士的心声,于是,迁都的动议就这样终止了。

不过,这可能并不代表刘裕放弃了他一向非常旺盛的进取心。尽管史料上没有正面的明确记载,但在下从一些侧面的材料推断,刘裕仍为他计划中的下一步行动,做了一些筹备工作,直到两个月之后……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十一月三日,这是刘裕一生中,乃至南朝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天,刘裕留在建康,为他全权处理后方事务的尚书左仆**兼中军府军司刘穆之,在得病之后,又积劳不治,终于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不久后,消息传至长安,刘裕为之大恸,一连有好天,悲痛流泪不能自已。刘裕这一辈子,能让他真正信任并委以重任的人不多,算下来不过刘道规、何无忌、刘敬宣、刘穆之四人而已,现在都已离他而去了。特别是精于内政的刘穆之逝世,更是刘裕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而且还是在这个时候,这个最需要他的时候。

自然晋军中也不是每个人都对此消息感到悲痛。太尉主簿谢晦从刘裕的异常表现中觉察到必然发生了变故,进而又风闻刘穆之已死,不由得大为欣喜:阻止他高升的最大障碍终于见阎王爷去了,前程似锦!阳光明媚!连空气呼吸起来都感觉那么清新!

不过,因为刘裕暂时没有公开刘穆之的死讯,谢晦唯恐传闻有误,为避免误判形势而做出错误决定,他悄悄潜进资料室,偷阅了建康送来的文件,这才放下心来。第二天,谢晦升任从事中郎。

不管是悲痛还是喜悦,激情过后,日子还得过,问题是怎么过?

谁来代替刘穆之?刘裕最初打算让王弘接替,但谢晦可能考虑王弘的门第同自己一样高贵,能力也不算差,将来也许是一个很强大的潜在政敌,便劝阻说:“王弘为人过于夸夸其谈,不如徐羡之老成稳重。”于是,原本已是刘穆之副手的徐羡之正式转正,成为了留守朝廷的实际负责人。

可惜谢晦所说的老成稳重背后的含义:就是平庸无能,这也是谢晦推荐他的原因之一。徐羡之继承了刘穆之的职位,却不可能担当刘穆之的责任。过去由刘穆之处理的大量公务,现在在徐羡之手里汇个总之后,又都得送往几千里外的长安,交由刘裕决断。这种处理方式即使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都有误事的可能性,更何况是在一千多年前,不出乱子才叫怪事。


天意从来未易知 下

将士思归;刘穆之死后,大军的后勤保障不可靠;再加上留守中央过于软弱,刘裕担心会有司马宗室或其他隐藏的敌对人物,仿效他当年的故技,突然发动一次政变,那他就有大麻烦了。于是,刘裕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暂时放弃经营西北的打算,率大部份将士东归,毕竟先稳住基本盘最要紧。

不过,已经打下来的地盘刘裕也并不打算送人,所以他特意安排自己的次子刘义真,担任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兼雍、东秦二州刺史,成为关中地区名义上的最高负责人。(以前在下看过一篇网文,说刘义真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刘裕最爱的女人王淡真,义真就是“忆真”的意思。那时真让在下感慨:果然是学无止境,刘裕还有这么一段罗曼史,我看过的史料中竟然一处也没有提到过,后来才知道,敢情王淡真此人的出处,竟是《边荒传说》。不过“忆真”虽然是假的,但刘义真确实是刘裕最宠爱的儿子,留他在关中,足以证明刘裕一开始就不在乎关中的说法并不成立。)

因为这一年刘义真只有十一岁,其实做不了什么事,所以真正重要的人物是下面这两位:刘裕的幕僚,太尉咨议参军王修改任安西长史(长史大致可翻译成秘书长,安西长史就是安西将军的秘书长),实际负责关中的政务;在这次北伐表现抢眼的王镇恶,加授安西司马(此时的司马一职约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兼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实际负责关中的防务。其余留守关中的大将沈田子、傅弘之、毛德祖等人都要受王镇恶节制。仅从成员名单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领导班子,如不出意外,守好关中,问题不大。

不过有人对这样的安排很不满意。大将沈田子认为,王镇恶的成功,纯粹是自己让出来的,而且论资历也比自己浅,凭什么反而位居自己之上?于是他拉上傅弘之,悄悄向刘裕打小报告,说王镇恶是关中人,让他守关中,难保不会自立为关中王。

刘裕之所以让王镇恶守关中,是有自己考量的,而留沈田子的目的,也正是为了牵制王镇恶,于是他就说了一段自己看起来很明智,可后来证明很愚蠢的话:“今天我之所以留下你们这些将军还有精兵一万,意思还不清楚吗?假如王镇恶真有什么异心,不过自取灭亡罢了,还有什么话说。当初钟会闹不出大事,就是因为有卫瓘的缘故,你们十几个人,还怕对付不了王镇恶?”于是,祸根就这样种下了。

随着晋军即将班师的消息传开,不少关中的父老,听说刘裕要回去了,便自发组织起来,前往晋军大营的门前求见请愿。他们非常伤感,等见到刘裕,这个曾给他们带来了莫大希望的英雄时,都流着泪挽留说:“我们这些残存的遗民,被迫接受胡人统治,享受不到朝廷的教化,已经有百余年了。今天能够重睹汉家衣冠,每个人都如重见天日,欢欣鼓舞!长安郊外的十陵(即西汉十一座皇陵,“十陵”是简称:高祖墓长陵、惠帝墓安陵、文帝墓霸陵、景帝墓阳陵、武帝墓茂陵、昭帝墓平陵、宣帝墓杜陵、元帝墓渭陵、成帝墓延陵、哀帝墓义陵、平帝墓康陵),是刘公您的祖坟,咸阳城(代指长安)中的宫殿,是刘公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