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林水利方面倒是请到一些比较实干的人才,毕竟中国是农耕立国,务农是除了读书之外最好的选择,很多读书人不第后多回家务农,许多人还真的全心投入其中,总结了很多经验知识,李志远把他们都充实到农林部去,也有了不小的成就。
工匠也请到很多有用的人才,不过由于李志远早先近十年的培养,已经获得了不少具有理论知识的实干型人才,所以请来的人主要是协助为主。
至于行政机构的运行也是逐渐上了轨道。
工商大臣玉梅差不多是诸大臣中最忙的一个,由于李志远非常重视工商业,新的法规不断出台,主要是为了理顺企业关系,促进工商业投资。
再加上还要管理自己的庞大工业,为了这一天,李志远早就建立了大批重要的工矿企业,遍布荆湖南路和广南东路。现在更是开足马力连续生产各种重要物资如钢铁、水泥、布匹、武器等。让玉梅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幸好当初让玉珠培养了几名小女孩,现在就让她给玉梅、玲儿当助手,分担了很多事,要不都累垮了。
军工方面进展不错,现在龙式步枪的产量仍然太少,目前仅装备了李志远的近卫连。现在生产的大炮的最大射程超过五公里,威力巨大,军校里已经专门有了炮兵科。只可惜机枪仍然没能研制成功。海军也生产了重达700吨的巨舰,采用了水密隔舱,三桅杆,龙骨系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船上装载100门大炮,在现在的海洋上绝对是无敌的要塞。
至于交通,在以前还未造反时,李志远利用自己的权势,用朝庭的钱修建或柘宽了很多重要的道路,至于最重要的从谭州到岳州,谭州经醴陵到萍乡这两条路是用水泥修的,拿出这么多水泥,李志远可是出了一番血的,至于其它的官道,李志远费了不少心思,反正花的是赵宋王朝的钱。而现在当务之急就是修建一条从谭州通往广州的大路,在荆湖南路段,由于以前的努力,所造的官道既结实又宽敞基本符合要求,只是广南东路这一段的官道路况比较差,要花不少钱翻新。
税务方面最重要的改革是不再按实物收取,而是只收现钱。宋代时很多税都是用实物来收的,一般从原理来说,收实物可以避免商人的盘剥,节省纳税者的费用,但实际上,收取实物反而造成老百姓巨大的负担,因为实物的度量计算远比银钱复杂,因此大宋的官员们便可以巧立名目多收了,什么大小斗、火耗、库损、支移、折变等名目繁多,一分税经他们的手上涨至少五六倍以上。结果老百性苦不堪言,也使得上级部门难以监管。而将谷物布匹等变卖成钱可能的麻烦只有一个,只要保证商业贸易能正常进行即可,还可以借此催进商业发展,这可是李志远早就准备做的事了。
为了防止农民卖粮难,李志远还要求新出版的《中华日报》必须每天刊登粮食等重要产品的价格,并让四海商行随时准备干预过低的商品价格。
另外李志远还安排人员研究新的税制,主要就是废除人丁税,只收少许户口钱,作为户籍管理费用。只针对土地等利润来源收税,地越多税就越多,实际上与“摊丁入亩”差不多,这种税制收取要比人丁税复杂,但能更好的解决国内穷人的生存状况。至于为什么不立即执行,主要是因为还未夺得天下,暂时不想立即与“地主阶级”翻脸,给自己找麻烦。等以后,哼哼。
至于国税地税之说,虽然李志远未对此有研究,不清楚到底好不好,但基于“存在即合理”的原则,李志远已经要求税务部门研究国税与地税分开的问题,如果可行的话准备下一步实施。
在古代时,皇亲国戚以及勋臣都是不纳税的,不过这种自掘坟墓的政策在李志远面前肯定是行不通的,李志远虽然没有研究过历史,但也知道起码的道理,而且自己也有切身体会,一旦可以免税,那么权臣就会拼命兼并土地,越多省下的税钱也就越多,而国库流失也就越多,于是只能提高税额,这样税就越来越高,重税之下老百姓也会为了避税而主动投奔能免税的地主,因为地主收的钱远远低于国家的税。最终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国家无税可收。
本来只是一种恩宠,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最终却发现黄河决了堤。所以李志远规定所有人包括自己在内都属于纳税范畴,还特地警告过自己的岳父,自己正准备找哪个不长眼的开开刀,杀鸡儆猴。从情理也从大局出发好好的给岳家的亲人都说明了,可别送到刀子上来。
至于江西的煤矿资源,早在起义不久,李志远就出兵攻占了江南西路萍乡,占据宣风镇庐溪镇一带,确保煤的供应,但为了避免过份刺激江南西路守军,李志远并没有攻占府城袁州(即后来的宜春)。因此江西方面也并未反击。
作者注:宋徽宗曾经停过科举考试,长达十几年之久,直到大观四年因星象才重开,本人对此没有研究,搞不清具体情况,如有高手请指点一下。至于重税,历史上确实如此,许多自有土地的农民都被迫自愿把土地交给别人,成为佃农。在《儒林外史》中就有这类描述,范进中举后(明代举人可免税),许多农民纷纷携家带口,带着土地来投奔做范家下人,不到一年范家顿成当地一大家。
第七章 觊觎之心
    作者言:许多兄弟纷纷要求尽快结束内战,俺只好加快点了。
除了行政机关之外,军队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由于两湖地区实在太大了,一开始正规军仅有两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根本没法控制这么大的地方,虽然李志远的势力已经在这些地区安排了不少的人手,但是要想完全控制还是很难的,尤其是到县一级,本来已经归附,但由于防卫能力太弱,许多敌对的豪强劣绅乘机反叛,目前许多地方的县里乡里都在“造反”,李志远既气愤又高兴,气愤的是这些家伙脑袋坏掉了,跟着没有前途的赵宋王朝有什么好处啊?还要自己费心费力去消灭他们。高兴的是消灭他们,有几大好处,一是煅炼军队,打过仗的士兵和没打过仗的士兵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可以抓到俘虏,这可是士兵的重要来源,比抓壮丁强多了,比募兵省多了。三是可以夺取金银财产,可以把土地分给贫民,获得贫民的支持。
为了避免无谓的消耗,李志远规定作战目标:消灭或将叛匪赶到山里就算胜利,因为这些叛匪一旦当上土匪,对于李志远的威胁就不再是战略层面的了。
由于兵力过少,剿匪行动一开始进行得很慢,好在缓兵之计成功,宋廷对这些匪军没有提供任何帮助,所以一直没有出意外,直到后来训练营加快移交合格的士兵,剿匪工作才能加快进行,到匪患基本平息时,李志远已经步兵一团扩编为步兵第二师,师长尹东,骑兵一团扩编为骑兵暂编一旅,旅长李大勇,步兵三团扩编为步兵第三师,师长陈飞。近卫部队也扩编成近卫旅,旅长杨大和等。这是后话不提。
在这期间,有一件事也很让李志远伤脑筋,那就是女人,在各地夺权行动以及剿匪行动中,首恶分子自然要处死,可家人怎么办呢,各文武大员们都认为应该贬为奴,但李志远从内心上来说还是反对奴隶制的,在现实情况下虽然不能根除,但还是尽量减少吧,于是下令男的做劳役,积满一定“工分”后自由。但女的就不好办了,做工吧,大多数首恶都是官宦人家,手无缚鸡之力,放走吧,既不耕又不织的,恐怕最后自己还得养活她们。
思前想后,李志远灵机一动,自己手下那么多光棍,还怕女人多吗?这些年来,李志远买的家奴,收的流民,一向是男多女少,这些女人正好解决生理需要,于是下令赏给功臣,由功臣依功自选,出于怜香惜玉的目的,李志远还是在命令中要求,只能做妻,不能做妾。实在没人要的就打发到织布厂这种地方去,这样解决了一大问题,皆大欢喜。
李志远虽然好色,但还是比较懂得取舍的,为了拉拢人心,美女也是可以送的,比如丫环入画就许给了陆富贵,现在是陆周氏,抱琴许给了尹东,紫烟许给了花来福。
从这些事来说,李志远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但大局观还是不错的,再加上超越时代的知识,成功还是可以期望的。
在李志远顺风顺水的同时,却有人叫苦连天。
两浙路叛乱的消息再一次震动了赵宋王朝,宋徽宗大发雷霆,可是光生气也没用,一群大臣们乱哄哄闹了半天,,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按先前计划仍然准备进攻两湖,两浙路放在下一步;另一派主张先进攻江南东路和两浙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