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找到厂商,而自己也不好办,既然对方开了口,不送得罪人,送得多了价钱就低了,赚得就少了。而且由于名气太大,许多人都会想着李志远的钱,都想从他身上捞一把。这样的话既损失钱,又容易得罪人。
所以就推说是海外富商的货,自己只是代卖,这样的话,无论怎么请托,最多只是便宜点,钱还是没少多少。
至于数量,目前决定每月只造几个,毕竟这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宝物,既是宝物,当然要物以稀为贵啦,这可是身份的象征,一定要形成一种言论:哪位贵妇人如果没有它,说明老公很穷,或者老公不宠爱,是很丢人的一件事。
经过周密的安排,四海商行将第一面镜子通过童贯进献给皇帝,当然声称此物名玻璃宝镜,乃是为海外富商代卖之物,这第一面由四海商行购下,进献给万岁。
童贯如获至宝,亲自送往京城,这面宝物在有心人的宣传下,几乎无人不知,令得所有人都艳羡不已。连带四海商行也名声大噪。
童贯还为李志远弄了个清闲的官职,叫寻访使,品秩虽低,但来头不小,挂着为皇帝寻访宝物的大权。
这也是李志远反复考虑过的,毕竟在宋代,没有官职在身做很多事都不方便,而且宋代司法制度黑暗无比,(其实相对于明朝清朝来说已经好很多了,但享受过人权的李志远也没法接受)。比如:在当时只要有人告官府就可以抓,到了衙门不需要理由就可以直接用刑,要是有了口供就当成证据判罪,就算自己能挺住不招,可是被打也是很痛苦的事。难怪古书上有破家县令,灭门令尹之说。
等到所有人都听说过玻璃宝镜的大名之后,开封四海商行宣布拍卖两面玻璃宝镜,每面起价两万贯,顿时无数人蜂捅而至。
拍卖这种方式宋代尚未有过,为了长远打算,李志远特地为此来到开封,安排设立了四海拍卖行。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不断送礼行贿,再加上不断进献些奇异之物,使童贯在皇帝面前很是得意,因此双方关系一向良好。这次以重金请童贯说动宋徽宗,把拍卖行搜集奇珍异宝的优势说了一番。宋徽宗欣然下旨,由大内特许四海拍卖行专营的方式操作,连税都免了。哈哈,李志远笑歪了嘴,这可是垄断经营啊。当然了童贯也没白干,这四海拍卖行里也有童贯两成干股。
至于另外一个奸臣高俅,李志远怎么会忘了呢,他现在尚未发迹,只需少许金钱,就足够跟高俅拉好了关系。有他在宋徽宗面前帮忙搬弄口舌,做起事来方便许多。
等到拍卖行开业那天,人山人海,没有身份地位的人根本进不去会场。不仅有后宫嫔妃,朝庭重臣,连外国商人都来了,结果两面镜子被不断竞价,最后分别以六万和六万一千贯被买走。
没想到,后来这个拍卖行竞然成了李志远利润的重要来源,虽然拍卖主业也很赚钱,但真正赚钱的时大内的特许,挂上为皇帝搜寻奇珍异宝的旗号,不但不交税贩卖各种物品,而且还公然走私,偷运各种限制品包括盐荼等。那叫个赚钱啊,这是后话不题。
第十八章 远见
    这些天在开封除了忙着安排生意,李志远也见了不少大官,毕竟拉拢关系是很重要的。可是他一直想一个问题,这两天认识的大官不少了,自己也曾跟他们大致聊过对于外患内忧的想法,没想到几乎没人关心,也没人担扰将来。好象现状永远不会有改变似的。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书的时候,某些作者动不动就声称这些大臣能爬到这个位置要付出多少努力,因此肯定个个都是智慧过人,目光长远,远见卓识。初看上去好象很有道理自己当时也很赞同。可是按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狡猾倒是有,玩起权术那叫个厉害,官场上一点风吹草动就被他们看得洞若观火,一点小变化就能看出前因后果祖宗十八代。但对于社会经济、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很少发现谁能称得上有远见的,依自己来看,连短见都谈不上。
难道他们装傻,不会吧,自己问的又不是什么敏感问题,仅仅只是大势罢了。想来想去有些迷糊。忽然间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以铁铸一般的历史看将来,洞若观火。是啊,看看历史上的情况不就一目了然了吗?长远之见这个倒不太好说,毕竟时间长,变数多,那就以迫在眉睫但还未发生的危机来看,这样的话结果应该能看得清清楚楚。好好回忆一下历史书,都有些谁呢?
李志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飞,当时北宋被灭,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散,南宋勉强只据半壁江山,应该符合上面的危机定义了,可是这样一员抗金保国的名将却被屠杀。常言说:狡兔死,走狗烹,可现在南宋不但不是猎人,而是那只被捕猎的兔子啊。自己的安全还没着落,就诛杀良将,这个恐怕无论如何谈不上远见吧。
再来看看历史,也是南宋,吕文焕固守襄阳二十年,蒙古人的尖刀在他面前无数次铩羽而归,在自己印象中连忽必烈都死在襄阳城下。而当时南宋的形势比岳飞之时还要危险得多,就这样的良将,朝庭大臣们却连援军都不派,坐看吕文焕灭亡。这些朝庭大臣谈得有上远见吗?
南宋末年,余阶镇守四川,抵挡蒙古军队多年,他所设计的钓鱼山城防御阵地堪称永不陷落的堡垒(事实上,蒙古人一直没能攻破,直到南宋已经完全灭亡后三年,守将绝望之下才主动投降的),这样的人却被朝庭大臣逼得服毒自死,难道那些大臣们不知道,余阶所保护的不正是他们的财产吗?
回想了中国的历史,很压抑,李志远又回忆起外国历史,迦太基统帅汉尼拨出征罗马,打得罗马人闻名丧胆。只是一个将领的胜利并不足以弥补其它地方的失败,迦太基人后来还是陷入困境,可是这样的名将,在迦太基最危急的时候却被流放。罗马人得知后欣喜若狂,派人将他毒死在叙利亚。在这时,那些迦太基掌权的人远见到哪里去了?
再看看曾经在玩《帝国2》时深受感动的法国英雄――圣女贞德,在当时法国几乎被英国灭亡,首都巴黎已经失守,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已经丧失信心的紧要关头,贞德勇敢地站出来保卫奥尔良、保卫法国,可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重臣却将她出卖给英国人,在国家尚未能保全的关头,在自己还随时有着成为俘虏的机会的时候出卖将领,这也叫有远见吗?
越想越明白,掌权的人=有远见卓识的人这种等式不过是瞎编。是想当然的。即便是李志远所在的年代,每个人都懂得,当官能不能往上爬,靠的是关系、靠的是马屁、靠的是欺上瞒下。跟能力,见识并没有什么关系。既然在一个声称民主治国、任人唯才的现代社会都会这样。那完全由皇帝独裁的封建社会当然只会更糟糕。
记得中国水利专家黄万里在1957年就强烈反对建三门峡大坝,列举了种种将来的危害,面对政府的最高指示,只有他一个人不放弃自己的良知挺身而出,为老百姓请命,结果被打成右派,几年后,他所预言的全都成了现实,三门峡大坝工程造成了更大的灾害。这样的人是人才吧,这样的人有远见卓识吧,就连瞎子都看得出他的才干。可他一直到1978年才平反,是清华最后一个摘帽右派,就算平反后,他也没能走了讲台,没能出版学术著作,因为他的学说和他的人格的存在,成了那些欺世盗名者,误国肥已者的背上芒刺!
也就是说官场不但不能培养有远见的人,反而有消灭有远见的人才的强烈趋势!因为官场不需要有远见的人,更不需要有良知的人!一个人是否能力是由领导决定的,跟老百姓没关系,跟事实更没关系,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李志远顿时一改以往的敬仰之心,完全是俯视的心态看着那些权臣,就象看一傻农民似的,农民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在李志远的时代,农村相对闭塞,见识浅薄,所以常被人耻笑。李志远也下过乡,虽然也见过不少聪明农民,也会玩阴谋诡计,也会伶牙利齿骗人,是有些小聪明,但无论如何谈不到有远见,更谈不上有大智慧。道理并不复杂:从没离开过井里的青蛙又怎么能懂得世界呢。
难怪得,这个世界会有“饿了没饭吃干嘛不吃肉呢?”这样的疑问?那些古代所谓的肉食者相对李志远来说不过是井底的青蛙而已。只不过青蛙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而这些权臣是根本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看这个世界,他们所有的智慧都只是围绕着权力而已!
申明一下,李志远并没有对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