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漂在平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籍一片,暗了的灯,散了的人。
第2篇 透过“一节一赛”,冷眼看东运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颇费了一番踌躇。因为东运于我而言,是有着非常之特殊的意义,于情,于理,都是如品艳艳鲜鲜地花一般的心怀。但,却不能不如实地一一记述。
李女士,是平凉一家颇有些特色的民营企业的头儿。她说到东运的时候,就显得与周围其他人很是不同。
“平凉运输业的软肋在服务上”,她谈话的开篇与她这个人刚好相反。话很硬,人很柔。
“东运集团,我知之不详。今天之所以很有兴趣想跟你谈东运,是因为前两天‘一节一赛’时,那车队真是有些气势磅礴的意思。记得东运集团刚刚改制成立,我和圈里的朋友都认为这对平凉的运输行业而言的确是一件喜事。对平凉人来说最大的喜事应该是东西两站能够票价稳定、服务一流。
但目前看来,却似乎并不是这样,将乘客不被横刀乱宰的希望,将票价稳定、服务一流的希望,寄托在东运集团身上,似有点免为其难。
平凉城不大,东站,西站,两个车站灌输着两种服务,执行着两个标准。东站是东站的事,东站有东站的规矩。西站呢,西站是西站的事,西站有西站的规矩。比如票价,“逢节必涨”是正常,但涨多少似乎就各是各了。比如就有乘务员敢像对乞丐一样呵斥乘客也是有的。你能说做好一个西站就意味着平凉的形象窗口就规范了?
现在平凉欠缺的不是硬件——没有像样的车站,真正欠缺的是把运输行业做规范,做统一,做强,做大的软件。
有一个很像样的东运集团,却不能从服务、管理、监控等方面来加强一个城市运输行业真正的集团化、正规化,仍是任由各自为政,结果只能导致竞争之外的另一种垄断局面,恐怕到那时平凉的乘车环境不会比现在好多少。作为一个城市形象窗口的客运行业,如果做不到实质意义上的规范,那么这个城市的又能有什么愿景?因此,不管是谁,主管部门也罢,企业也罢,应该好好检讨一下平凉运输行业的软肋,是否有相应的制度与规范让每一个平凉的司乘人员都非常乐意地愿意把乘客奉为上帝。做为运输行业的领军,东运集团唯一的出路是把整个运输行业做好,整个行业做好了,东运集团才能堪称真正强大的集团。”
身为交警的陈先生对东运集团很是看好。
“交警嘛,东运集团也算是兄弟单位。尤其这次‘一节一赛’时,可真是给咱平凉人争了脸面。我在开道车里,看倒车镜里长长的车队,心里好不威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看到车队展现出的那种规范与繁荣,雄纠纠,气昂昂的,就不敢小觑了咱平凉人。咱那礼仪人员够得上两个‘方’——热情大方,仪态万方!”陈先生说着兴冲冲地翘起大手指,“东运集团在‘一节一赛’上的表现真是棒!”
“因为工作缘故,我常常经过西站,有时候会特意去看看,感觉变化真是大。在平凉城里创建这样一个车站,实属不易。透过西站,我倒是琢磨出来了,东运集团有着很超前的管理理念,对现代化高科技的运用也很重视。三品进站自动检测线,对很多不常出门的平凉人而言,是很陌生的东西。有微机售票,有车载电视,有电子屏,墙上的种种制度也很健全,客运高峰期时,比如黄金周、春节期间,服务、检查都非常周密。总得来说,进西站的感觉还真是不错呢。”
一位来过平凉的外地网友,说到东运集团的时候很不客气。
“‘一节一赛’时来平凉,对东运集团的感觉非常好。但走的时候感觉就没那么好了。”当问及原因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地说:“真是糟蹋了那么像样儿的一个车站。咨询台前醒目地贴着咨询电话,我刚好想问个事,就打了电话,不成想接电话的女人很不高兴,‘早都是住宅电话了,还打还打,烦死了!’‘啪’地一声,对方挂掉了电话。我想着是自己拨错号了,赶紧核对,结果呢,一丁点也没错。真是不像话!”
网友一声“不像话”后就断线了,我也不知道他的“不像话”是指接电话的那个人还是指咨询台前的电话号码亦或别的什么。
但事实是,我专程去了西站,细细核查,而且也拨打了那个电话,的确是住宅电话。仅将此细节,作为“细节决定成败”的警钟教材,给正在拼搏的东运人。
第3篇 半瓶子与半间屋
    关于命中的半瓶子,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乌鸦喝的那个半瓶子的水,充满了神奇与智慧。
小学老师叨念在嘴里敲打上课时不留心听讲却偏爱出风头的那些皮猴似的男孩子们——“满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噹”,当然,那满瓶子理当是指我,或者正努力向我学习的女孩儿,小小的心里便种满了关于半瓶子的美好记忆,是啊,没有半瓶子,又如何彰显瓶子的满呢?
后来,就是学究的中文教授,悠悠摇着古文化的脑袋,语重心长地唏嘘:古德先贤,谦且好问者。今人,自傲,吹,知一分,讲十分,不可教也,不可谕!
再后来,经了些事,行了些路,某天突然觉得那个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黔驴技穷”,好像也是半瓶子咣噹的意思,而且专指像我这样的人。“老虎不由得暗喜:‘原来你本领不过如此!’于是毫不客气的跳过去咬断它的喉咙,吃它的肉饱餐而去。”从此心凄凄然,收敛了所有的锋与锐,钝了牙敛了爪,像亲人胸前的一粒扣,安于平淡,甘于平凡,不敢有半丝儿地张狂。
后来,来了平凉。
平凉之第一印象是半间屋。坐定,一桌子的菜,堪称豪宴。想那半间屋的名字,颇有些深意了。
宅无半间屋,当是最初吧,如今的风光全遮蔽了,留下这名字,该是一份卯足了底气儿的谦罢。
有友调侃说:虚耗半生,结论却只一个“半”字了得——衣无半遮体,身无半分银,腹无半粒米,胸无半点墨,事无半桩济,人无半寸缘。隐隐记得好像应该还有一句“心有万念灰”,只不过友人没说,没说的缘由许是留丁点念想裹挟不甘吧。
在半间屋坐着等友把酒的时候,竟讶异地发现,有一张报纸居然有人张狂着呼出了“半瓶子”的名号,就像青衫的客,蒙面的侠,弯月的刀,飞天的剑。居然有声有色的有了自己的套路与个性。
初时,是有些疑惧不敢接近——“黔的地方不产驴子,有个人用船运了一只到达此处,就放在山下不去管它。有只老虎初见这种体积庞大的动物,以为是神,就怀着敬畏疑惑的心情,不敢太接近它。”我之惊惧,很有些像那驴子,老虎的畏与疑是缘于底气,就像半间屋的主人惜了曾经那“半间屋”的缘,却大气成平凉城响当当地品牌。
而驴子的惊与惧却缘于无知。因为无知,偏生是要装了有知的模样出来。于是,带了审视与研判,一周一周细嚼慢咽“半瓶子”里调放的味道。盐轻了,醋淡了,胡椒面里给混了芥沫,辣得不纯了,炝得过头了。
就这样,慢慢地,驴子放下惊悸,安心着平和的自顾啃草皮,老虎犹疑着却也成了习惯,彼此在戒备里相敬如宾起来,戒备的距离刚刚让彼此生龙活虎,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一周一周,丁丁点点地尝,咂巴了嘴,才发现平凉之于我,如此通透,原来全部得益于“半瓶子”这碗麻辣烫。好滋好味鱼翅燕窝的,会腻,胃肠腻了,人会钝。人钝了,难免做些糊涂事,这跟“福享多了人会累赘”是一个道理的。
上月,去了华亭,华亭新打造的步行街有一间新开的连锁店,名字叫“一间屋”。大概是因为一间屋本就小,何况半间?一间屋只做用来隐藏心事,已是装得满满,何况用来揽客?理当,揽客是越大越敞亮才好,有那么十间八间的,最好是整幢的楼,做成产业化,想吃啥有啥,南北大菜,淮阴小吃,地花生炖倭瓜,来了的客就都乐得掏空腰包,那才叫功夫那才叫本事。可到底没人敢张狂成这样,就像“半瓶子”,喧喧嚷嚷地来了,却只盛了半瓶,至于那已经盛了的半瓶是什么,醋也罢,水也罢,是“半瓶子”的主人风味,留空的那半瓶子,却全然看客就菜了,你愿意撇些石头瓦片进去,或者加点凉白开老黄油进去,“半瓶子”都是没意见的,那空着的半个瓶,本就是留了给客人调的,随性见喜罢。
前天,读到一篇文,作者名字叫“半间屋”。
她写着:清晰的听到一朵桃花和另一朵桃花的交谈。“要回娘家么?”“呐,孩子还挂在枝头。”
她写着:妹妹,淳情的妹妹,朴素的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