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巴顿将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顿天生具有进攻精神,他最喜欢的一句军事用语是:“最坚固的铁甲和最稳固的防守是不断地进攻。”因此,他对挖堑壕掩体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胆小鬼的隐蔽所和坟墓”。为此,他在特 里·艾伦师长的辖区里还干过一件蠢事,被传为笑柄。巴顿在视察艾伦部队时发现,该部队为了防空需要挖了许多狭长的堑壕,因此他对艾伦十分轻蔑,一边大步走着,一边阴阳怪气地大喊:“特里,哪一个掩体是你的?”当特里·艾伦把他的掩体指给他看时,巴顿走过去,掀开门帘就往里撒尿,同时还蛮横地嘲弄艾伦:“你现在去享用它吧。”巴顿的这一兵痞举动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惊愕。然而,巴顿必须残酷无情。因为,时间不允许他动半点恻隐之心。只有采取非常规的、铁面无私的方式,才能将这群“乌合之众”锤炼成无坚不摧的战争机器。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已经把自己的战斗精神输入了这支部队,以自己的尚武精神激励了全体官兵。虽然有人恨他,但是官兵都很尊重他,并开始去仿效他,部队有了铁一样的纪律和秩序,士兵们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与此同时,他所要求的装备和物资也全部准时送到了,并很快分发到各个部队。巴顿欣喜地看到,在短短的几天内,第2 军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了,将士们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军纪严明。他们已被陶冶成了真正的军人,进入了他所说的“战斗竞技状态”。
1943 年3 月12 日是巴顿值得纪念的一天,他被晋升为三星中将,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巴顿对此并不满足,他还有更为宏伟的人生目标。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孩提时代,我常常自称小乔治·巴顿中将,那时我还不知道有上将。而如今,我想要得到四颗将星,我一定会得到的。”巴顿是个豪放直率的军人,凡事喜欢堂堂正正,最讨厌不光明正大之事。他就任第2 军军长后不久,即对布莱德雷将军在第2 军中暧昧不明的身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1893 年2 月12 日生于密苏里州的一个教师家庭。
1915 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第14 步兵团服役,临时军衔为少校。
1934 年毕业于国防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步兵学校校长,后负责指挥一个师的训练工作。布莱德雷虽长期从事军事教学工作,但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与其说是一名教官,不如说是一位军人。”他精通军事业务,为人谦和忠诚,而且头脑冷静,讲求实际,在战场上善于把握全局和重点,是美国军界一员不可多得的儒将。
1943 年2 月24 日,布莱德雷奉命抵达北非,任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助手,但没有明确职务。当时突尼断前线一片混乱,艾森豪威尔便派他去第2 军了解情况,担任他本人的联络官。实际上,他是艾森豪威尔安插的“耳目”,有责任向前线司令官和盟军司令部提出建设性意见。但当时的第2 军军长弗雷登道尔并不买他的帐,认为他只是一个“向总部的头头打小报告的情报员”。
巴顿继任后,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他本人对布莱德雷评价很高,钦佩他的将才和为人。但他认为,在前线司令官身旁安插耳目的作法有悖于军事指挥的重要原则,会导致前线司令官无法正常地履行职责。因此,巴顿决心迅速解决这一问题,他发誓说:“我不能让任何他妈的间谍在我的司令部周围转来转去。”巴顿向艾森豪威尔表示,要么让布莱德雷正式参加他的司令部,受他的指挥,要么把他调往别处,并明确指出,他希望布莱德雷留下来担任他的副军长,而不是一个“窃听器”。艾森豪威尔马上接受了这一建议。
从此,巴顿与布莱德雷——这两位美军最优秀的将领走到了一起,为打击万恶的法西斯强盗而并肩作战。他们两人虽然风格遇异,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经常发生分歧,但从整体来看,他们能互相取长补短,密切配合,是一对十分理想的搭档:布莱德雷是一架思想的机器,他沉着稳重,学识渊博,指挥若定,是一位有儒将之风的将军;巴顿则具有天赋的军人气质,豪放刚健,多才多艺,大刀阔斧,是一员力拔山兮气盖世式的猛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他们同舟共济,互相鞭策,勇往直前,在世界战争史上传为佳话。
巴顿和布莱德雷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引起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兴趣,大部分人都以赞赏的眼光看待这两位杰出军人的合作。英军亚历山大元帅在其自传中写道:
“两人的军人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对按兵不动很不耐烦,另一个却不愿轻易全力投入积极行动,除非他明确地看到了行动的目的。有一次我访问美军司令部,听到了两个人颇有特色的交谈,令人深思。
“巴顿:‘为什么我们老是坐着无所事事?妈的,我们总得做点事呀!’“布莱德雷:‘耐心等一等,乔治,你认为我们应做什么呢?’
“巴顿:‘随便什么都行,只要不是坐着屁股不动!’
“两位都是优秀的军人。巴顿是一个推进器,随时准备冒险,而布莱德雷正如我所描述的,则更为谨慎。巴顿应该生活在拿破仑战争时代——他会成为拿破仑手下一位杰出的元帅。”进攻的日期日益临近,巴顿的情绪也越来越急躁,不断地发脾气。其原因之一是,他要求获得更多更艰巨任务的希望破灭了。巴顿认为,目前第2军已经恢复了士气,战斗力也大大增强,所以亚历山大元帅应该给他一项更重要的任务。但是,在3 月14 日下达的命令中,亚历山大重申了巴顿部队仍担负原来的任务,并一再提醒巴顿:敌人可能对他的侧面发动反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越过东多塞尔山口:行动要慢一点,切莫走得太远。巴顿对此十分恼火,尽管亚历山大三令五申,但巴顿并不打算完全照他的意思办。他暗下决心:给德意部队以毁灭性打击,取得令人瞩目的胜利,以雪卡塞林山口之耻。幸亏布莱德雷十分慎重,他一再告诫巴顿要顾全大局,处理好美英间的盟友关系。
3 月17 日,即在蒙哥马利发动攻势的前三天,第2 军按预定计划对敌人发动进攻。他们的攻击目标有两个:特里·艾伦率第 1 步兵师进攻加夫萨,如果进展顺利,还可攻占埃尔盖塔,而后为蒙哥马利建立一个燃料库。奥兰多·沃德率第1 装甲师通过卡塞林山口,进攻埃尔盖塔东北的斯塔欣一德塞内德,如条件许可,再向梅克纳西推进。其它部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战役开始时,亚历山大和艾森豪威尔来到第2 军指挥所督战。巴顿则亲临前线指挥,他随同第 1 步兵师一起向加夫萨推进。第一天的进展十分顺利,第1 步兵师在滂陀大雨中行进了45 英里,占领了加夫萨。
18 日,第1 突击营攻占了盖塔尔,敌军迅速溃退了。这次胜利被美国新闻界大肆渲染,巴顿再次名声大噪。
但沃德的装甲部队的进攻遇到了麻烦,几天的大雨使地面变成了泥沼,坦克和卡车寸步难行,进展十分缓慢。巴顿大怒,用污言秽语把沃德臭骂了一通。此后,沃德的部队强行发起进攻,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夺取了斯塔欣一德塞内德。
3 月20 日,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蒙哥马利指挥的第30 军在海岸附近发起正面进攻。但由于地形复杂,攻击毫无建树。蒙哥马利当机立断,把左翼的佯攻变成了主攻。他命令新西兰军和第10 军发动强大攻势,空军则用强有力的火力予以支援。蒙哥马利把这一行动称为“超级炸药”。鉴于这次行动需要五六大时间,他向亚历山大建议,让巴顿部队向海边进攻,以切断敌军从加贝 斯到斯法克斯的重要通道。但亚历山大不愿让美军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交给巴顿的任务是:占领梅克纳西以东的东多塞尔山口,然后派一支轻型装甲部队摧毁东边10 英里处的机场。巴顿此时正在为不受重用而烦恼,因而欣然接受。21 日,沃德装甲部队攻占了塞内车站,22 日,占领梅克纳西。这时,东多塞尔山口近在咫尺,只要沃德乘胜发动一次攻势,就可以一举夺下山口。但由于他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结果贻误了战机。很炔,德国的第10 装甲师开到了,挡住了美军前进的道路。
与此同时,巴顿命令第 1 步兵师沿加贝斯公路向盖达尔以东快速挺进,进展顺利。但在23 日上午,他们遭到了德军第10 装甲师的袭击,该师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曾重创美军,大出了风头,这次又想重温旧梦。但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